童年,回憶,思考,個人成長與發(fā)展
最近一直在閱讀榮格的作品,斷斷續(xù)續(xù)從中也領悟了一些心得,感觸最深的就是童年的成長環(huán)境與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對個人的影響和發(fā)展巨大,而且非常深遠,可以說是一輩子的。這在眾多心理學家的研究中早有表明,當然,個人通過閱讀所闡述的一些觀點和想法,可能會有差異,僅供參考和了解,以及對自我認知的一種可能的方式,并不能真正作為一種確鑿的依據或者標準。
我們對世界的困惑,最原始的還是在個人的內部中心,而不是外部。當我們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常常會以某種角色帶入其中。閱讀小說,會想象自己是其中的一個角色,閱讀哲學,會想象自己正在與哲學家對話,總會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去靠近作品本身,或者從個人的生活中找出某些原型和作品的人物劇情作比對。閱讀心理學,更多的則是跟隨作者前行,不斷地突破某些固有的認知和原始的壁壘。去接近更加真實的自我,更加純粹的自我,觀察和審視最原始的自我,而不是社會化中被賦予多種角色的自我。

當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必然是有某種力量驅動我這么做,這種力量并非來自己我成年后生活的經驗,而是來自童年生活里的某些渴望和期許,或者說是一種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對自然原始且純樸生活的向往。因此, 這是基于個人的一些童年情結,一些真實且原始的精神力量在支持,自然而然就開始寫一些文字,讀一些書籍,這是寫字的原因。童年對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影響有多大呢?可以這么說,糟糕的童年,在成年后面對的困惑要遠遠大于相對快樂開心的童年。
童年所經歷的很多事情,看似很小,卻都是一個個尚待萌芽的種子,等待時機成熟,便會發(fā)芽成長?;蛟S一些事情,在童年的生活里,只是一些小插曲,或者說僅僅只是當時感到恐懼害怕,夜里做噩夢,時間久了也就忘記了,似乎就好像從來都沒有發(fā)生過一樣。類似這樣的事情,非常之多,因為父母的原因,和小伙伴吵架,和自己的弟弟妹妹的沖突,或是在陌生環(huán)境的一些特殊遭遇,一些讓自己感到奇怪的見聞,都將會影響到個人未來的生活與發(fā)展。當我們成年后通過測試得到的人格類型,從某些程度上也是可以反映個人的童年生活。

我們所傾向的和回避的,并不是與生俱來都是如此,而是經過一些事情之后,開始選擇相信什么,開始選擇不相信什么。這種傾向在生長中,就會逐漸形成不同的人格類型,這是最原始的,也是最真實的人格類型的背景原因。假如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就因為某些事情,導致自己缺乏信心,內心相對比較封閉,那么在成年之后必然在社交方面也不會特別擅長,甚至會刻意回避。這種影響可能會因此讓個人失去比較有利的發(fā)展機會,或者職場上的晉升機會,也有可能錯失自己美好的愛情。
之所以寫這些記錄,也是在生活中發(fā)現很多身邊的人,常常喜歡從環(huán)境中找問題,從外在的條件上尋找解決方法,卻并未意識到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其實是自我的內在部分,而且大部分都是源自于童年生活,以及學生時代。在這樣快節(jié)奏的時代,人們可以借助的工具太多了,很多問題,通過借助某些工具方法,都是可以在短時間輕松解決,但往往不能永久地解決。工具是一種很好的輔助,當環(huán)境快速變化,如果找不到更好更便捷的工具,那么個人就會陷入巨大的恐慌和焦慮之中,陷入無意義當中,甚至自暴自棄。

對于一個正在成長的青少年,僅僅只需要關注當下要做的事情,就足夠了。而對于一個進入社會多年的成年人來說,生活,工作,家庭,社交,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較穩(wěn)定的,每天其實都是在重復地生活。在各方面遭遇的問題,似乎一直都在,也一直沒有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因為這些問題所帶來的絕望和無助,是他人所無法理解的,也是不能感同身受的。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不斷地去回憶過往,從自我的童年生活,個人成長過程中尋找答案,尋找解決的方法。
比如,很多人常常喜歡半途而廢,做什么事情,都是一時起興,開始的時候信心滿滿,堅持不了幾天,之后便陷入僵局,隨后就放棄了。于是,無論做了多少決定,都沒有一件事能徹底堅持下去,就算是簡單的早起早睡,或者堅持學習,培養(yǎng)興趣等等。這里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之前放棄太多次,所以對堅持已經毫不在乎,因為從來都沒有體驗過真正堅持后收獲的喜悅,沒有那種精神上的體驗,就不能真正從自我的角度,去打破原有的精神的錯誤觀念。

還有一種原因就是來自個人的生活,也許是童年的時候,因為某些興趣想做一些事情,每次想嘗試的時候,都被父母制止打斷,從此也就產生了心理上的抗拒,這種抗拒和叛逆就是一粒種子,隨著時間逐漸長大。成年后真正可以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即使憑著強大的意志堅持,但是曾經的種子已經長大,會成為巨大的阻礙,很多時候我們并不知道。盡管在堅持,可是非常煎熬,也非常痛苦,最后在精神極度壓抑的情況下,不得不放棄堅持。
這里想分享的地方,就是假如我們通過對自我成長的回憶,對童年的不斷回顧分析,找到其中的原因,那么當我們真正在做一件事,無法繼續(xù)堅持的時候,我們可以迅速找到解決辦法,消除心理和精神上的障礙。這樣,以后做什么事情,都能夠做到持之以恒。其實,這一點和人的學習能力特別像,很多企業(yè)在招聘的時候看學歷信息,并不是看真正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最核心的內在力量。這種內在力量可以保證一個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能做到盡善盡美,這也是企業(yè)或者人們在社交當中,社會生活當中,以此來評判他人的一種價值標準。
個人如果想在短時間內,去改變自我,實現自我的突破,是極其困難的。這里也分享一些方法,也是在閱讀和學習當中,不斷總結的較為好用的辦法。對于個人,首先要做的并不是立馬做出改變,而是要對自己所在的環(huán)境,以及個人的狀態(tài),做出一個非常合理正確的判斷。找到自我的問題所在,找到自我的優(yōu)勢所在,對自我的優(yōu)勢和問題,以清單的方式羅列出來。如果可以,最好附上相關聯的案例事件。做完這一步,就需要對自我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最主要的就是找出在童年生活中,成長過程中,對自我影響很大的人和事,原因是什么,造成了什么樣的結果,都要詳細的記錄。

做完上面的兩步,大致就可以找到自我問題的解決方式。很多影響個人當下的問題,對自我造成困擾的問題,就是過往的事情所引起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問題,并不是原因,而是結果,我們需要對自我不斷地剖析,去找尋發(fā)生結果的原因,從細小的回憶里,那些不起眼的過往生活中,某些小事都可能是今天困擾的原因。當我們在回憶中,找到確切的時間段發(fā)生的事情,也就找到了原因,通過不斷地回顧還原當時的場景,去感受體驗當時的心理體驗,就可以解決當下的困惑。
很多時候,我們對影響較大的人和事印象深刻,但是對其他的事情,可能并沒有那么深刻的記憶,尤其是一些童年的生活。但是,這些事情,確實對自我造成了某些影響,比如偏好,某些人和事的特殊情結,因為過于細小瑣碎,根本無法在短時間之內找到答案??赡苄枰荛L很長的時間,幾年甚至十幾年,或者更長,也有可能永遠都找不到答案,也不明白原因。在榮格自傳的記錄當中,很多事情,都是榮格間隔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發(fā)現原因。比如小時候用木頭刻小人,把石頭涂上顏色,裝在鉛筆盒里的行為,這樣神圣的祭祀儀式,也是榮格很多年后做同樣的事情時,才會突然意識到,童年回憶里的特殊意義。喜歡我寫的文字,可以在公眾號平臺,通過搜索流光微言關注我,感謝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