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唯心主義(absolute idealism)的絕對知識(Absolute knowledge)
今天的內容是基于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
眾所周知,黑格爾認為終極實在是精神而不是物質。
在這樣的前提下,他的知識論目標是:對真正存在之物(終極實在)的實際認識。
他把這個實際認識叫做“絕對知識”。
以下是他在《精神現象學》的推導過程:
關鍵詞一 認識
認識往往被比作我們借以把握真理的工具。
假如認識實在就像用某種工具去把握實在,那么很可能會有一種危險,即把工具用于實在將會改變實在。
即使我們拋棄“工具”這一比喻,而把認識當作我們借以觀察實在的更為被動的媒介,我們也仍然是在觀察“經由媒介的實在”(reality-through-the-medium),而不是觀察實在本身。
因此,我們的工具不可能保證我們得到一幅未受干擾的實在圖像,我們也不可能通過考慮工具所造成的干擾而更接近實在。
這就是康德所認為我們永遠無法認識實在本身,因為我們只能在空間、時間和因果性的框架之內理解我們的經驗。而空間、時間和因果性并非實在的組成部分,而是我們把握實在所必需的形式,因此我們永遠無法認識不依賴于我們認識的事物。
唯一可能的認識進路就是從意識向它自身顯現的內部去考察意識,換言之就是一種精神的現象學。我們不從那些復雜的懷疑,而是從一種自視為真正知識的簡單意識形式出發(fā)。然而,這種簡單意識形式將會證明自己還達不到真正的知識,于是就發(fā)展成另一種意識形式。而后者也將表明自己是不完善的,于是發(fā)展成其他某種東西,這一過程將持續(xù)下去,直到我們達到真正的知識為止。
關鍵詞二 現象
“現象”在其哲學用法中是指“感官或心靈直接注意到的東西,一種直接的知覺對象(區(qū)別于實物或自在之物)”。為了說明這里所作的區(qū)分,我們可以考慮呈現于我視覺中的月亮和實際的月亮之間的不同。它昨夜在我的視覺中顯現的是網球大小的一彎銀色新月,而它實際上當然是一個直徑幾千公里的巖石球體。銀色的新月就是現象。因此,現象學研究的是事物顯現給我們的方式。
結合“認識”和“現象”,對絕對知識的認識過程可以總結為:
追溯一切可能的意識形式朝著真正的知識這一最終目標的發(fā)展。
關鍵詞三 認識過程
這個過程是這樣的:
第一步是感性
一切從“感覺經驗層面的確定性”開始,要做的就是把握在任一時刻呈現于它面前的東西。即是“此時”、“此在”。
感性確定性并不試圖對感官所獲得的原始信息進行整理或分類。
當這種意識形式面前出現了一個我們所謂的熟西紅柿時,它并不能把它的經驗描述成一個西紅柿,因為那將是對它所看到的東西進行分類。它甚至無法把這種經驗描述為看到了某種又圓又紅的東西。
感性確定性只知道當下呈現給它的東西;正如黑格爾所說,它是“這個”的確定性,或“這里”和“現在”的確定性。
第二步是知覺與知性
意識試圖主動由未加工的感覺經驗材料創(chuàng)造出某種統(tǒng)一性和條理性。于是發(fā)展追溯到兩個新階段
他稱之為“知覺”和“知性”。在每一個階段,意識都比它在前一階段發(fā)揮的作用更積極。
在知覺層面,意識根據對象的普遍性質對其進行分類。
在知性層面,意識又把它自己的規(guī)則強加于實在。
規(guī)則是指牛頓的物理學定律以及后來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宇宙觀。
規(guī)則也使材料變得更有條理和可以預測。在此過程中運用的“重力”和“力”等概念并非我們看到的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是我們的知性為幫助我們把握實在而構造出來的東西。
知性層面的意識并不了解這些構造的性質,它把這些構造當作需要理解的客體。
第三步是自我意識
通過1-2的過程,我們忽然發(fā)現意識實際上是在試圖理解它自身的創(chuàng)造物(規(guī)則)。它把自身當成了它的對象。這意味著意識已經達到了能夠反思自身的階段。這就是潛在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并不單純是一種思考其自身問題的意識。
具有自我意識的存在發(fā)現,要想充分地實現自己,它必須著手改變外部世界,并使之成為自己的東西。
只有當精神領悟到實在就是它自己的創(chuàng)造物時,它才能放棄這種對“彼岸”的追求,才能認識到在它之外沒有任何東西。然后它認識實在就像它認識自己一樣直接和立即,它與實在合為一體。
第四步是絕對知識
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結尾所說:絕對知識是“精神在精神的形態(tài)中認識自己”。
黑格爾所說的“絕對知識”并不是指關于一切事物的知識。絕對知識乃是關于世界本身的知識,而不是關于純粹現象的知識。
在自我意識層面,意識開始認識到科學定律是它自己的創(chuàng)造,于是精神第一次把它自己作為審察的對象。也正是在這一階段,意識開始既從理智也從實踐上塑造世界,它把物質對象拿來加工,按照自己想象的事物應該是什么樣子來塑造它們。接著,自我意識也開始塑造它的社會世界,這一過程以發(fā)現理性是一切事物的統(tǒng)治者而達到頂點。
實在是精神構造的。起初精神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它把實在看成某種獨立于它的東西,甚至是某種與它敵對或異己的東西。在這一時期,精神與它自己的創(chuàng)造物相疏離。它試圖獲得對實在的認識,但這種認識并非真正的知識,因為精神并沒有認識到實在的本來面目,所以把實在當成某種無法把握的神秘的東西。
當精神認識到它所努力認識的東西就是它本身時,絕對知識就達到了。
于是我們知道,這個絕對知識就是“精神在精神的形態(tài)中認識自己”。
您學廢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