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作為知識分享者的孔子。因為孔子是偉大的教師,也從事過法律職業(yè),但同時孔子也是偉大的知識傳播者,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知識區(qū)“up"主之一,所以也許也可以腆著臉說,和孔子都從事相同的事業(yè),都是在傳播知識。當(dāng)然,孔子傳播的大多是原創(chuàng),我只是傳播偉大思想的殘羹冷炙、只言片語。這幾期視頻如果能夠促使更多的人去閱讀孔子,去閱讀《論語》。那么作為知識殿堂的小門童,我就真的感到心滿意足。 如果把普及法律知識作為個人的事業(yè),那么從孔子的教導(dǎo)中,對于事業(yè),我最大的體會就是
“盡人事,聽天命”
,世界是我們的修道院。凡事盡力而為,結(jié)果并不可控,不怨天不尤人。
學(xué)習(xí)孔子能夠在任何環(huán)境中都能臨危不懼、泰然若素。
在我看來,人的事業(yè),孔子給我的教導(dǎo)有三點。
首先是要有敬畏之心,
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天命的敬畏。
孔子說: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p>
因為小人是無知者無畏,敬畏讓人恐懼,但恐懼不一定令人敬畏。人只有知道什么是我們應(yīng)該真正敬畏的力量,人才能超越日常的恐懼之心,才能有勇氣生活在這個充滿著苦難的世界,人的內(nèi)心才能生發(fā)出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力量。所謂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在那個時代,五十歲其實應(yīng)該頤養(yǎng)天年了。但是孔子呢卻決定離開魯國周游列國,積極推廣自己的學(xué)說。有人對五十而知天命有這樣一個解讀,認(rèn)為它可以歸結(jié)于兩點,第一點是孔子認(rèn)為自己所作所為是上天賦予的使命。其實呢,既然是上天賦予的使命,那么無論遇到多么大的阻力,那都應(yīng)該竭盡全力,至于結(jié)果,只能交給上天裁奪,我覺得這說的很有道理。 有一次學(xué)生來請教孔子問題,孔子實在不想說話,大概是對這個世界非常非常地失望吧。
子曰
“予欲無言”
。子貢說
“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然后孔子說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不想說話,那子貢說領(lǐng)導(dǎo)要不說話、不傳言,我們這些做學(xué)生的還能敘述什么呢?結(jié)果孔子卻說,那上天說話了嗎?四季運行,百物生長,上天說話了嗎? 這句話對我個人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在很多時候,我總是說得多想得多,但做的很少很少,尊重天道就是要少說多做。孔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最終呢以失敗告終??鬃釉诟鲊加龅嚼溆?,他很難改變這個世界,當(dāng)然這個世界也沒法改變孔子。 那有一次在鄭國,孔子和弟子走散,在城門旁發(fā)呆。那子貢就問鄭國人,孔子在哪呀?所以鄭國人說東門有一個老頭,上半身看起來像圣人,他下半身呢,卻像一條狗,而且還是一只喪家之犬。子貢聽了這個人的話,在東門外果然找到了孔子。然后子貢就把剛才的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聽了后,不僅不生氣,而且還哈哈大笑,自嘲說自己還真的有點像喪家之犬,孔子平靜地接受了自己為列國拒絕的命。 很多朋友看過周星馳的《大話西游》,結(jié)尾有一句話“他好像一條狗哎”。背影好像一條狗,據(jù)說是周星馳曾經(jīng)做龍?zhí)籽輪T的時候,一個導(dǎo)演對他的評價,周星馳以此自嘲。不知電影這一幕是不是也出自孔子的典故。 因為孔子當(dāng)時想走到北方的大國晉國去,結(jié)果走到黃河準(zhǔn)備渡河的時候,聽說晉國發(fā)生內(nèi)亂,兩名賢良的大夫被殺,孔子不得不中斷晉國之旅,所以孔子說
“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jì),命也夫!”
黃河如此的壯美浩蕩,但卻無法渡河,這可能就是命運的安排吧。 孔子后來在陳國的都城逗留了三年,想拜會中原霸主楚昭王,其實楚昭王對孔子很感興趣,有過重用的想法。但是后來呢,楚國的令尹子細(xì)踩了剎車,他對昭王說,孔子是個能人,手下的弟子都很厲害的,你要重用他呀,并不一定是楚國之福,所以楚昭王正在動搖之中。那孔子就把經(jīng)國濟(jì)世的希望都放在了楚昭王身上,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結(jié)果東風(fēng)沒了,楚昭王薨了,over了??鬃又荒艽虻阑馗?,結(jié)束十四年的列國之游。
孔子說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何以裁之。”
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xiāng)的年輕人又有志氣,文章又寫得好,我都不知道該怎么教他們了。 日本學(xué)者井上靖就非常的崇拜孔子,他寫過一本書叫《孔子》,這本書值得一讀。他就寫到了所謂
知天命,就是領(lǐng)悟到上天賦予自己的差遣,然后就認(rèn)識到既然事業(yè)在上天的運行之中,那么也就不要希望事事順?biāo)仨毥邮茈S時遭遇不可預(yù)測的困難。
因此,無論你從事的是多么美好偉大正義的事業(yè),明天的生死是無人能夠把握的,出人意外的苦難也會隨時到你的面前來阻擋你。福禍兇吉的降臨與一個人是否從事正當(dāng)?shù)膫ゴ蟮氖聵I(yè),似乎沒有多大的關(guān)聯(lián),所以只有把自身投入上天宏大的意志之中,成敗由天,只管專心一致的跋涉在自身所崇奉信守的道路上。
就像孔子說的
“道之將行也,命也;道之將廢也,命也”
,
所以論語的最后一句話也在討論天命,孔子說啥,說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要做君子就必須敬畏天命,這樣才能知禮知人,這是人的事業(yè)的第一點敬畏天命 。
那我覺得作為人的事業(yè),孔子給我們的教導(dǎo)的
第二點就是要有仁愛之心
。
對于法律人而言尤其如此,法律要追求公平和正義,這就表明法律本身不是公平和正義,法律人永遠(yuǎn)要有對天道的追求,不能只妥協(xié)于現(xiàn)實。還是那句老話
我們畫不出完美的圓,完美的圓不在洞穴中的經(jīng)驗世界。但是可以朝著理念上的超驗的洞穴之外的圓前行
。 當(dāng)然法律更要有對人道的追求,在孔子看來人道就是仁道。之前我們講過嘛,
“仁”的字義就是兩個人,你和我,拿自己當(dāng)人,也拿別人當(dāng)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尊自愛,然后愛人如己。
那這樣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體的人??鬃又詤拹悍业陌酝踔?,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家不關(guān)心具體的人,他們只關(guān)心霸業(yè),也不關(guān)心人道。
但是所有偉大的事業(yè)歸結(jié)起來,不就應(yīng)該是具體的人謀幸福嘛。
孔子曾經(jīng)和四個學(xué)生討論個人的志向,分別是子路、冉有、公西華和曾皙。
子路
的志向是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中等諸侯國,夾在幾個大國之間,加上有軍隊來攻打它,接下來有饑荒,那如果呢,讓他來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衛(wèi)國家的勇氣,而且懂得合乎禮儀的行事準(zhǔn)則。
冉有
的志向稍微小點,他想治理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等到三年后呢,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于禮樂教化那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那就得等待君子來推行了。
公西華
更謙虛,他回答說,我不敢說我能夠勝任,但愿意在這方面學(xué)習(xí),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以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小小的小相。 但是
曾皙
的回答卻令人耳目一新。他本來在彈琴,準(zhǔn)確的說是在談瑟,然后他放下樂器,對孔子說自己和三位師兄都不太一樣。曾皙說自己的志向是
“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
。
因為暮春時節(jié),春天的衣服都已經(jīng)穿定了,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河水游泳沐浴,跳跳舞,吹吹風(fēng),唱唱歌就回來了。 大家覺得孔子最贊同誰的志向?子路說的是強(qiáng)兵不挨打,冉有說的是富國不挨餓,公西華談的都是禮節(jié)文明都很重要。
但是曾皙就談得很小很小,小到了個人的幸福和享受。
但孔子居然最贊同的呢,是贊同曾皙。 所以有學(xué)者的解讀是和平、富裕和文明都很重要,但這三者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具體的個人幸福層面上。 大家都很熟悉救畫還是救貓的故事,論語里面其實也是有類似的例子。魯國國君的這個馬棚著火,孔子首先居然問的是“傷人乎?”,不問馬,因為人高于一切的財產(chǎn)。所以孔子的后輩孟子也說
“名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p>
五代十國有個著名的宰相叫做馮道,他在五個王朝里都擔(dān)任宰相,所謂五朝八姓十一軍的宰相,估計這個記錄沒有人能打破。歐陽修就認(rèn)為馮道沒有節(jié)操,但是很多人,比如說明末的思想家李卓武就用孟子這段話為馮道辯護(hù),認(rèn)為臣子 的第一要義是要使人民安養(yǎng)。半個世紀(jì)中五個王朝交替,通過不換舊宰相,只換新皇帝,避免了生靈涂炭。歷史上當(dāng)遼國占領(lǐng)河南,耶律德光要開展一次大屠殺,所以馮道和耶律德光有一場非常非常著名的對話,耶律德光問
“天下百姓如何可救?”
馮道的回答是,
此時的百姓,佛祖在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能救得了,所以耶律德光放下了屠刀
。馮道一句話拯救了無數(shù)的蒼生。但后人有人罵馮道,奴顏婢膝,萬世罪人,但也有人認(rèn)為馮道忍辱負(fù)重,不負(fù)蒼生。大家如何評價明道呢?孔子又會如何看待馮道呢?我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我始終認(rèn)為作為法律人一定要把具體的人放在心中,所以孔老夫子有一段話很扎很扎我的心,而且也是在論語中說了兩遍。上一期我們說過孔子有一段很積極的教導(dǎo),在論語中說了兩遍,大家還記得嗎?請在彈幕中打出來,答案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但是還有
一段消極的教導(dǎo)就是不要這么做的教導(dǎo)
,孔子也說了兩遍,那就是
“巧言令色,鮮矣仁”
。
作為一個好說好辯的人,我從孔子那里得到的提醒是,當(dāng)然這只是對我個人的提醒,法律人除了文字和修辭,更重要的是要關(guān)注背后法律的精神和目的。如果沒有對真理的追求,口才好,說話好聽,寫的好一手文章不一定是好事。作為法律工作者,我們非常強(qiáng)調(diào)口頭表達(dá)和文字表達(dá)。但如果口才和文采沒有對天道和人道這些背后的法律精神的追求,那很有可能是一種巧言令色。所以漢文帝時候最高司法大臣廷尉張釋之,就提醒文帝要警惕那些只會說漂亮話的人。因為秦朝的覆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任用這些過分講究文句言辭的刀筆吏。這些人沒有原則與品德,不關(guān)注具體的人,他們只關(guān)注言辭和文書上的事情。張釋之就提醒文帝,
如果每個人對法令的概念,僅僅停留在文辭方面,而忘記了法所針對的每一個活生生的人。如果官吏只看到了法律條文,卻失去了人的味道,也是非常非??膳碌囊患虑?。
那今天我們很多法律專業(yè)同學(xué)學(xué)了很多很多的法律概念,創(chuàng)造了各種新穎的詞匯,也掌握了好多好多種學(xué)術(shù),可以有各種理論把黑的說成白的,死的說成活的,無罪的說成有罪的,有罪的說成無罪的。這種無視法律精神的口才和文采,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孔子所說的巧言令色。 所以作為法律人,我把孔子的兩次提醒當(dāng)作對我的終身教導(dǎo),不要違背良知,巧舌如簧,只講法律的技巧,不講法律的精神,君子不器。法學(xué)院有各種各種的辯論賽,但是辯論的目的不在于切磋技巧,而不是搞成相對主義的狡辯,而在于追逐真理,
辯論的目的不在于辯和論,而在于辯正,通過正反的觀點交鋒來探究正道。
法律人一定要有仁愛之心,
要把具體的人放在自己的心中
。
我們辦的每一個案子都不是單純的辯論競賽、邏輯游戲、智力競爭,而是別人的一生。
這是我覺得孔子對我事業(yè)的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教導(dǎo)。任何一項事業(yè)要有仁愛之心。
那最后我覺得孔老夫子教導(dǎo)時候,作為人,人之事業(yè),一定
要有自知之明,要認(rèn)識到自己的有限性。
孔子就說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但是我們總是喜歡不懂裝懂,就像這一刻我在講孔子,我真的是不懂孔子,我只是讀到了孔子的一些嘉言片語,覺得是對我職業(yè)、專業(yè)和事業(yè)的提醒。蘇格拉底也說,
“承認(rèn)我們的無知,乃是開啟智慧的大門”
。只是要認(rèn)識到自己的無知,其實需要很多很多知識。 對于《論語》我個人的讀后感是《論語》并沒有為圣人諱,它列出了很多人對孔子的批評,包括各路隱士、什么接輿啊、長沮啊,桀溺啊、荷蓧丈人等等等等。正是有這些批評,我覺得孔子才更加鮮活,孔子其實不是圣人,只是后來的學(xué)生把他樹為圣人,孔子自己也肯定不會認(rèn)為自己是圣人。 孔子把人分為圣人、仁人、善人、君子、小人等等等等,孔子自己也說
“若圣與仁,則吾豈敢”
。這個說到圣和仁,我怎么敢當(dāng)呢?我只不過朝著圣人的方向去奔跑,去努力,做到不厭倦,教導(dǎo)別人不知道疲倦,誨人不倦了??鬃舆€說,
“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能見到君子就不錯了。孔子還說
“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
,
善人我也見不到,能見到持之以恒的人,就很不錯了。
孔子認(rèn)為他很難找到他觀念中的圣人、善人,能見到君子、有恒心者就不錯了。
孔子自己也說嘛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
所以在《論語》的最后一章節(jié),孔子摘錄了《尚書》的幾句話,提到了圣人堯、舜,商湯還有周代的善人,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
罪己
,所以即便圣人善人也是有錯的,也要意識到自己的有限性。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即便圣賢也并非白璧無瑕。所以
人必須意識到自己的有限性
,因為有限,所以
我們需要去學(xué)習(xí),需要去聽取批評,我們都是殘缺不齊的圓,但是我們可以朝著完美的圓去前進(jìn)。
如果你要問我,我自己的定位,那我估計我肯定屬于小人,但是做小人又不甘心,做君子又太難,所以很糾結(jié),也許可以做一個想做君子的小人吧。太史公對孔子的評價是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能夠?qū)W習(xí)孔子的美德,學(xué)習(xí)去做君子,也許就足夠了。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感謝偉大的先賢孔子,偉大的教育家、法律人、知識傳播者——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