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魚鷹社】二戰(zhàn)德國東線盟軍(1)

2021-06-13 12:41 作者:格林機銃  | 我要投稿

搬運自微信公眾號海寧的小世界

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Men-at-Arms(MAA)系列第131號:德國的東線盟軍(1941-1945)-Germany's Eastern Front Allies 1941-45。原作者Peter Abbott和Nigel Thomas,繪圖Mike Chappell。以下是該書的封面:

A1:一等兵(Korporaali),芬蘭步兵,1944年7月

這名士兵穿幾乎已經完全取代了早期的灰色短上衣的具代表性但感官老舊的淺灰色夏季短上衣,其原因可能是早期型與蘇聯(lián)人的服裝相像。由于材料短缺他沒有佩戴能夠表示身份的領章而只佩戴金色的軍銜肩章。在他的右臂上是新采用的坦克摧毀章。幾乎就是仿造的德國人的版本的它們經由連級指揮官推薦由師級指揮官頒發(fā)給獨自一人摧毀3輛敵軍坦克的人員。如果摧毀5輛敵軍坦克則在徽章上方增加一條窄的白色短杠,之后每增加5輛坦克增加一條短杠。士兵戴的德國人的M1935式頭盔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M1918式,但芬蘭部隊仍然使用著捷克、匈牙利、意大利和瑞典等各國的頭盔。他所攜帶的武器是Suomi沖鋒槍和其中一種德國的Panzerfaust反坦克火箭,后者是為應對蘇聯(lián)戰(zhàn)場的需要而倉促裝備的。


A2:中士(Kersanth),芬蘭炮兵,1942年

站在前線己方一側的這名中士可能是炮兵連的一名負責一門野戰(zhàn)炮操作的高級士官。他謙遜而勇敢的外表代表了芬蘭軍隊簡單但堅決的軍事哲學。他所穿的1936年版冬季制服直到1945年時都一直保留使用而且沒有什么變化。作為陸軍和空軍的標準服裝,它僅通過紅黑兩色領章和肩章上的兵種徽章來區(qū)別兵種。作為一名現(xiàn)役士官他佩戴金色的軍銜V字章;之后由于材料短缺,金色材料很快被黃色材料所取代從而與征募軍人和預備役的相一致,而領章則為空白圖案甚至完全舍棄掉,此外肩章上的白色橫向短杠被作為軍銜章來使用。中士所穿的馬褲和野戰(zhàn)靴都是戰(zhàn)前的制式——低級別軍人將褲子掖在行軍靴中。他的制服明顯帶有德國人的烙印,只有芬蘭人的徽章和呈現(xiàn)綠色調的灰色面料能夠讓它與德國士兵所穿的服裝相區(qū)分。


A3:上校(Euersti),芬蘭總參謀部,1939年

二戰(zhàn)時的芬蘭制服都是采用于1936年。它們保留了德國服裝的外貌特征,這顯然是受到了1918年草創(chuàng)的芬蘭共和國得到了德國人幫助以及兩次大戰(zhàn)期間德國在芬蘭享有很高的軍事聲譽的影響。圖中這名軍官有可能是某個步兵師的參謀長,他所穿的便裝在戰(zhàn)時僅限于將官和高級軍官所使用。具有標志性的加寬前襟的上衣上佩戴與野戰(zhàn)制服相同的徽章:展示軍銜的兵種色領章和帶有黃銅色芬蘭獅徽章(所有軍官使用,通常還加上一只黃銅色的兵種徽章,但總參謀部人員不佩戴兵種徽章)的肩章。在上校的上衣領口佩戴著“解放十字勛章之曼納海姆十字章”,這是對勇敢的作戰(zhàn)表現(xiàn)的獎勵。帶有彩色裝飾的馬褲和德國式的大蓋帽從1939年開始逐漸被與制服色彩相同的單色馬褲和野戰(zhàn)帽所取代。

B1:列兵(Honved),匈牙利步兵,1942年夏

戰(zhàn)前匈牙利人的夏季制服包括了一件淺土黃色的帶加寬前襟的上衣。然而圖中這種短袖序列襯衫著裝在1941年開始采用并且在蘇聯(lián)的夏季被普遍采用。襯衫及其領子和胸前口袋以及上衣的前襟的設計在那個時代都顯得非常超前,并且實際上褲子可以不配背帶穿著。匈牙利人一直視自己為歐洲文明在東歐的旗手,因而鄙視蘇聯(lián)人那種被視作斯拉夫野蠻人的習慣的將襯衫穿在褲子外面的做法。馬褲式褲子和護踝都是傳統(tǒng)的匈牙利式樣。注定覆滅的第2軍的這名成員在這一序列服裝上不佩戴任何具識別功能的徽章。他攜帶標準的8毫米口徑Steyr Stutze步槍,頭戴M1938式頭盔,除了在背面帶有一塊矩形凸起之外其樣式幾乎與德國的M1935式一樣,而在行軍中它被掛在腰帶上。


B2:少校(Ornagy),匈牙利騎兵,1941年7月

有可能是一支騎兵中隊指揮官的這名軍官穿軍官版的野戰(zhàn)服,除了淺藍色的騎兵領章省略了外圍的鑲邊之外,它和常服沒有什么區(qū)別。野戰(zhàn)帽的式樣繼承自奧匈帝國的騎兵,但在匈牙利軍隊中它被所有兵種通用。帽子上的金色緞帶軍銜章與大衣袖口上所展示的組合方式相同只是樣式改為了倒V字形,并且粗條在上細條在下。帽子側面的徽記采用兵種色,圖中這里是到1942年10月1日之前騎兵部隊使用的淺藍色,而那之后它變?yōu)榱俗鳛椤皺C動部隊”識別色的深藍色。上衣是標準版本,其金色紐扣為軍官專配,兩肩頭的窄條肩章帶都有內嵌的紅色鑲邊,這是又一種繼承自奧匈帝國的傳統(tǒng)。開戰(zhàn)之前,除了騎兵、炮兵和馬拉運輸部隊,其他兵種只在右肩展示這種肩章裝飾。不同尋常的一點是這名軍官仍然按德國人的習慣使用皮制斜背肩帶,開戰(zhàn)后這種做法已經少見了。


B3:少將(Vezerornagy),匈牙利,閱兵服,1942年

匈牙利人被看作是奧匈帝國的繼承者,所以在帝國軍隊消亡之后仍然模仿以前式樣制作軍官閱兵制服。1942年,早期的輕騎兵式上衣被圖中這種款式所取代,但復制自奧匈帝國時代(除了前方的匈牙利國家帽章)的無光澤的黑色平頂圓筒軍帽則得到保留。奧匈帝國的“沙龍褲”(Salonhosen)式樣的黑色褲子帶有各級軍人通用但將官除外的窄條的紅色鑲邊,將官的則為兩條寬條紅色褲帶裝飾。步兵、炮兵、總參謀部、機動或技術部隊的將軍們佩戴紅色的領章,其他兵種的將軍們則使用采用相應兵種色的領章?,F(xiàn)役士官穿類似的制服但平頂圓筒軍帽和褲子為土黃色,并且織物裝飾和配飾都為銀色。圖中這名軍官佩戴二級鐵十字勛章以及匈牙利人的獎章(按照奧匈帝國時期的習慣采用三角形的綬帶)。

C1:列兵(Soldat),羅馬尼亞步兵,1942年12月

與德國第6集團軍一起陷入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并在隨后遭受重創(chuàng)的第20步兵師的其中這名幸存者頭戴黑白兩色羔羊毛制成的制式皮帽子。后來還有一種俄國式的帽子被裝備。他的大衣是標準型的,只有軍銜徽章被允許展示在上面。軍官的大衣質量更好,將官的領口紐扣松開以便展示出1941年開始采用的紅色領章面飾。軍官也可以穿一種帶有55毫米長金色直條軍銜杠(它們的排列順序與野戰(zhàn)帽上的一致)的皮大衣。這名士兵穿M1930式馬褲和綁腿,1939年之后它們正式替代了普通褲子和護踝。他的彈藥盒上方不固定背帶,而他的武器則是過時的6.5毫米口徑Mannlicher M1892式步槍。


C2:下士(Sergent),羅馬尼亞騎兵,1942年

這名騎兵穿著的是供下級士官和士兵穿著的非常實用的野戰(zhàn)制服。粗糙的土黃色面料制作的上衣在1939年開始采用,并且并根據(jù)各方在戰(zhàn)后的一些報告證明上衣上從來沒有配過領章。服裝上僅有的徽章是獨特的矩形肩章帶,上面展示單獨的金色編紋軍銜短杠,并且真的只有靴子能表明這個人的騎兵身份——照片顯示許多人用普通褲子替代了馬褲。鋼盔在戰(zhàn)斗中使用,但在戰(zhàn)線后方使用的是帶有羅馬尼亞傳統(tǒng)的前后雙帽尖設計的野戰(zhàn)帽。長期被所有士官和士兵使用的這種帽子在1940年被軍官們所采用但是在前方增加了金色的編紋V字章式樣的軍銜徽章。腰帶是標準式樣的,當然非騎兵部隊使用的是褲子、短護腿或皮制護踝以及靴子。圖中這種野戰(zhàn)上衣有時候會被軍官們所穿著但配上了適當?shù)难鼛Ш蛙娿暬照?。下士的武器是羅馬尼亞人的9毫米口徑M1941式Orita沖鋒槍,當然意大利的貝萊塔M38A型沖鋒槍也在使用。


C3:上尉(Capitan),羅馬尼亞步兵,1941年末

1930年羅馬尼亞陸軍開始采用土黃色制服,而圖中這名可能是某步兵連連長的軍官穿的是1941年至1947年間使用的一種改良的野戰(zhàn)服。他的頭盔是羅馬尼亞人在1939年開始裝備的獨特的荷蘭的23/27式,與它們同時存在的還有法國的M1915“艾德里安”式。雖然米哈伊國王已經在1940年9月登上了王位,但頭盔前方的徽章仍然保留著代表卡羅爾二世國王的雙字母C和王冠圖案。帶和不帶此類徽章的頭盔同時被使用,只是后者在1942年時成為了標準配備。上衣的開始使用年代為1934年,但在1941年加以改進配上了棕色的骨質或皮制紐扣同時采用全土黃色肩章帶以及窄條的金色編紋紋飾軍銜杠。深藍色步兵領章在1941年開始采用以替代原來的用以紀念各團出身的由紅色、深紅色或藍色組成的一套復雜的領章系統(tǒng)。這名上尉佩戴了一枚一級鐵十字勛章和一枚米哈伊勇敢勛章(Mihai Viteazul)。另外與上述制服類似但采用粗糙布料制作的不帶斜背背帶的制服被高級士官們所穿著。

D1:騎兵(Strelnik),斯洛伐克騎兵,1941年

這名騎兵穿的冬季野戰(zhàn)服除了徽章之外與前捷克斯洛伐克軍隊的完全一樣。標準的大衣上帶有黃色的騎兵領章和士兵用黃銅色紐扣。靴子和馬刺是通常的騎兵裝備,其他的裝備來自前捷克軍隊,其中包括了M1924式步槍。具有標志性的輪廓和雙層脖帶的頭盔是捷克軍隊在1934年開始采用的,之后則裝備給了斯洛伐克、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和短命的魯塞尼亞(西烏克蘭一地區(qū),譯者注)的軍隊,再隨后則被芬蘭、南斯拉夫、德國和意大利的有限人員所利用。在俄羅斯的戰(zhàn)役中斯洛伐克人為頭盔涂上了藍色的邊框并在兩側增加了斯洛伐克十字章,推測起來這是為了避免與蘇聯(lián)人的頭盔相混淆。


D2:中校(Podplukovnik),斯洛伐克總參謀部,1941年

最初斯洛伐克人使用的是帶斯洛伐克新的帽徽的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制服。新制服和徽章于1939年5月開始指定使用,徽章在1940年末最終定型(如圖)。然而,面對經濟困境老式的制服和徽章仍然在使用直到戰(zhàn)爭結束。雖然這名軍官的上衣的開領呈現(xiàn)著基本的捷克風格,但軍銜領章和單個的肩頭綬帶卻繼承了奧匈帝國的習慣,至于帽徽則完全是模仿納粹國防軍的樣式。軍官使用金色徽章,士官為銀色而士兵為黃銅色的佩戴原則卻是延續(xù)了捷克和匈牙利人的方式。本圖人物作為參謀軍官的身份通過紅色領章、滾邊和褲子上的邊條裝飾來體現(xiàn)。


D3:代理中士(Catnik),第1斯洛伐克步兵師,1943年

有可能是第20或第21步兵團的一名排級士官的這名軍人正處在克里米亞前線的后方。他穿著軍官也使用的野戰(zhàn)制服,但軍官們配備棕皮武裝帶、金色紐扣和單肩頭的金色綬帶以及相應的徽章。除了上衣以外,這套制服都承襲了前捷克斯洛伐克軍隊的特征。完全沒有繼承關系的上衣替代了帶蓋住紐扣的加寬前襟以及貼身衣袋設計的捷克上衣,當然后期它被部分改良成增加到6顆可見紐扣的式樣。對于士官來說軍銜徽章和紐扣是銀色的,而對于領章,步兵的為栗色,其末端的一條銀色短杠象征著在軍中的兩年服役期。按照捷克軍隊的習慣,士官在領章后側佩戴銀色的團的數(shù)字番號徽章,但這種徽章在野戰(zhàn)中被去掉。胸前徽章則是作為這名士官在“機動師”中服役經歷的紀念。

E1:芬蘭邊防衛(wèi)隊滑雪兵,1940年

芬蘭陸軍邊防衛(wèi)隊往往被視為是一支精銳部隊,他們在困難地形中所具備的獨立行動的能力給德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實上所有芬蘭人幾乎都會滑雪,其所帶來的冬季機動性會造成毀滅性的效力。多種式樣的雪地迷彩服在使用,但配有帶松緊的褲子的兩件式外套穿在上衣外或里面的情況都非常普遍。鞋子的使用缺乏標準:這名滑雪兵所穿的帶有上翻鞋尖的滑雪靴可能是源自芬蘭的拉普蘭地區(qū)的。外套上不佩戴徽章,同時由于省略了領章滑雪兵的軍銜也無從得知。僅有的徽章是冬季野戰(zhàn)帽(一種不帶俄國式的下拉帽耳的早期型帽子,后來采用下拉帽耳的設計才成為標準)上的標準的國家帽徽。他攜帶的武器是格外可靠的Suomi沖鋒槍。


E2:一等兵(Orvezeto),匈牙利自行車部隊,1941年

1941年時,“機動軍團”成為了作為前進到重新占領的匈牙利有主權要求的領土的軍隊中的先頭部隊,而各自行車營成為這支準備不足的部隊的必須組成部分。大衣是制式裝備。作為上士以下軍銜的一名士兵他服裝的紐扣是黃銅色的并佩戴采用兵種色的奧匈帝國傳統(tǒng)的“箭頭”形狀領章。上士在領章上增加一顆銀色紐扣,軍官則加上一顆金色的,將官則為一顆金色紐扣加月桂葉刺繡裝飾。晚期裝備的一些領章則是直邊的。自行車手佩戴的是1942年10月1日之前采用的步兵綠色領章,之后則使用機動部隊的深藍色領章。透過大衣正好可以看到老舊的M1922式上衣露出的領子。這名自行車手頭戴M1917式頭盔并背野戰(zhàn)背包和卷起來的毯子。步槍是M1895式Mannlicher彈夾供彈步槍,經改進它可以發(fā)射匈牙利人的8毫米口徑子彈。另外,在袖子上可見棕色的短條軍銜杠。


E3:少校(Maggiore),意大利“薩沃伊省”騎兵團,1942年末

1941年時,騎兵已經被看成是過時的了,但在缺少良好道路的荒蕪的俄國大地上,他們證明了自己在攻擊散落的步兵時的無價效能,而“薩沃伊”團在頓河畔的Tschebarevskij發(fā)動了騎兵歷史上最后的其中一次沖鋒,時間是1942年8月24日。圖中這名軍官穿標準的M1934式野戰(zhàn)制服(軍官灰色),其中包括了騎兵馬褲和靴子、帶有薩沃伊皇室的黑色十字徽章的頭盔以及他所在團的紅色領帶。上衣是1940年的改良版,采用素色的領子和肩章,小號的人造絲軍銜條紋章展示在袖口上方,馬褲則取消了彩色的滾邊。騎兵的三尖頭“火焰型”領章在這里是該部隊的黑色,上面裝飾意大利軍隊的星徽;1942年這種領章增加了紅色的滾邊,這大概是用來紀念他們在俄國戰(zhàn)斗的經歷的。軍刀是普通的騎兵式樣,但很多騎兵采用的是哥薩克的“shashka”馬刀并在刀把上增加黑色的劍繩。

F1:中士(Ormester),匈牙利裝甲部隊,1942年末

意大利人在匈牙利陸軍中的影響最終被德國人所取代,但這名士官的裝束仍然呈現(xiàn)意大利式風貌。他的帶加襯的黑色皮制裝甲車頭盔是意大利的M1935式,當然野戰(zhàn)帽和鋼盔也在被使用,而帶有耳機的帶方形頂冠的改良型皮頭盔也在之后裝備。他的皮夾克也是意大利式的,不過戰(zhàn)前的捷克的土黃色外套也在被使用。高級士官的紐扣是銀色的,但不確定這種夾克上是否規(guī)定需要佩戴領章。穿在夾克里面的野戰(zhàn)上衣的領子上佩戴的寬領章部分顯露出來。這些領章的深藍色代表了裝甲部隊,但作為野戰(zhàn)領章它們缺少環(huán)形的士官用銀色編紋帶子。褲子和鞋子都是標準的步兵配備,個人武器則是Pisztoly 37M式手槍。


F2:芬蘭坦克指揮軍官,1941年末

蘇芬戰(zhàn)爭之后規(guī)模適度的芬蘭坦克部隊規(guī)模擴大并使用繳獲的蘇聯(lián)裝甲車輛。4個坦克連被重新編為第1、第2和第3坦克營以及第1獨立坦克排,并完全裝備敵人的裝甲車輛。在“繼續(xù)戰(zhàn)爭”(Continuation War)開始之后這些部隊與其他部隊共同參與了進攻,并在1943年合并成一支新的裝甲師。圖中這名指揮官反映出強調對艱苦條件適應力的傳統(tǒng)。他的標準船形帽帶獨特的脖帶和裝甲部隊的黑色滾邊。雖然佩戴了普通士兵使用的藍白兩色帽章,但他的腰帶和交叉背帶仍能表明他作為軍官的身份。在野戰(zhàn)服外面則是一件實用的皮夾克。軍銜徽章有時候會佩戴在這種夾克上,軍官為單色的圓花飾,士官則為肩章上的V字章或短杠式樣(推測)。繳獲的蘇聯(lián)坦克兵頭盔也被普遍使用。


F3:下士(Caporal),羅馬尼亞裝甲部隊,1942年

這名坦克手身穿帶有法國和捷克影響的制服。代替了其他兵種所使用的大蓋帽或野戰(zhàn)帽的巨大的黑色貝雷帽的一邊下拉到右耳處,這顯然是法國式的做法。軍官戴質量更好的版本,上面配的銀色帽徽設計為環(huán)形的橡葉加月桂樹葉花冠環(huán)繞的法國雷諾坦克圖案。在行動中被涂成深藍色的法國的M1923式坦克頭盔則被使用。外套是捷克人風格的,其在袖口和腳踝部帶有紐扣。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坦克手也穿類似的外套,但搭配的是普通的野戰(zhàn)帽,當然這些使用的實例反映出捷克人在裝甲戰(zhàn)爭中的先進性受到普遍認可。腰帶是標準的陸軍制式,而坦克指揮官會配備裝在手槍套里的手槍;這名士官則背著一支Orita沖鋒槍(同見C2)。

G1:二級準尉(Fotorzomester),匈牙利邊防衛(wèi)隊,1941年

邊防營屬于普通的步兵部隊,它們最初組建起來是為了分別包圍受到《特里亞農條約》(羅馬尼亞將特蘭西瓦尼亞部分地區(qū)歸還匈牙利的條約,譯者注)限制的地區(qū)。它們大多部署在北特蘭西瓦尼亞和盧塞尼亞(今烏克蘭西部一地區(qū),譯者注)。圖中這名高級士官穿帶有邊防衛(wèi)隊標志物的標準常服。普通野戰(zhàn)帽采用無法折疊的軟帽舌,但山地部隊和邊防衛(wèi)隊的帽子的帽舌是硬的。帽章是步兵綠色的,與之搭配的是綠色的公雞羽毛帽飾和帶有營的數(shù)字番號的金色狩獵號角圖案徽章。上衣采用兵種色肩章以及銀色的士官用紐扣、領章的織物裝飾和邊防衛(wèi)隊的胸前鷹徽。在野戰(zhàn)中使用的則是土黃色的肩章和無織物裝飾的領章,同時帽子上的公雞羽毛被去掉。左臂上的銀色三角形臂章采用黑色和綠色兵種色的雙層外框,這是現(xiàn)役士官的身份象征。


G2:中尉(Locotenent),羅馬尼亞山地步兵,1942年

羅馬尼亞山地步兵部隊是在一戰(zhàn)后才成立的,但他們迅速將自己打造成一支精銳部隊。他們的軍官版制服可以以開領或閉領的方式穿著,但圖中這名有可能是名排長的軍官穿的是晚期版本的只能閉領穿著的版本。他的領章采用步槍兵的綠色兵種色;山地炮兵的為黑色,山地工兵的為咖啡棕色。特殊的貝雷帽的靈感完全來自法國的山地追擊兵,其常服版本為灰白色,野戰(zhàn)版本為土黃色。帽徽為綠色背板上的金色狩獵號角圖案,但已知至少有過一名軍官佩戴過德國山地部隊的雪絨花徽章。山地兵團的將領佩戴狩獵號角徽章或者將官的“旭日”徽章,或者兩者都佩戴。這名軍官穿著制式燈籠褲、綁腿和棕色的軍靴,當然登山靴和白色的及踝短襪也在使用。士兵穿標準的M1939式上衣并搭配燈籠褲,并且貝雷帽上不配帽徽。


G3:山地兵(Alpino),意大利第9山地團,1942年末

富于經驗受人尊敬的高山軍團的山地步兵被德國人驅使前往高加索地區(qū),在那里他們用登山技術為自己贏得了獎賞,也因此裝備了圖中所示的防風外套和褲子。當他們被調入意大利第8軍在頓河服役時扮演了普通步兵的角色,雖然他們的特殊服裝對于俄國的冬天來說仍顯不足,但至少能比普通步兵的大衣提供更好的保護。人物的帽子上帶有黑色人造絲制的山地兵著名的帽徽,其中央的圓盤上表明了金色的團的數(shù)字番號。將官以下的各級軍人都佩戴這種帽徽。另外可以確信的一點是外套上不佩戴軍銜徽章。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人特殊的彈藥包的布置方式。靴子為了適應登山要求而做了加強設計。另外,“茱莉亞”師和“特倫特”(Tridentina)師的一個團的人員設法得到了俄國人的更溫暖更實用的“valenkij”式靴子或氈靴。

H1:代理中士(Szakasvezeto),匈牙利“圣拉迪斯勞斯”師,1945年

“圣拉迪斯勞斯”是為了紀念中世紀屢獲勝利的國王圣拉迪斯勞斯一世的。1944年10月20日成立的這支部隊很快在戰(zhàn)斗中為自己贏得了卓越聲譽。它組成了一支由從各部隊精選的人員和萊凡特青年團(Levente Youth)志愿者所組成的精銳傘兵營,但看起來他們只是被當作步兵來使用。該師的裝備來自德國,圖中這名傘兵就具有鮮明的德國人的風貌。他穿標準的野戰(zhàn)制服,當然傘兵們也穿及膝長度的迷彩跳傘服。他的野戰(zhàn)帽缺少通常的棕色軍銜V字章,這是當時在野戰(zhàn)中的常見習慣。1944年時被稱作“喀爾巴阡式”的帶帽檐的野戰(zhàn)帽也被廣泛使用。下級士官和士兵的紐扣是棕色的,而“飛翼章”是他們接受過傘兵訓練的象征。別具特色的匈牙利人的馬褲式褲子以及鞋子都讓位于普通款式的褲子和行軍靴,后者很可能來自德國。人物的武器則是匈牙利的43M式沖鋒槍。


H2:少校(Maior),羅馬尼亞近衛(wèi)騎兵團,1941年初

這名軍官的改良版M1930式軍官常服上裝飾近衛(wèi)部隊的裝飾物以及代表其所在團的黑色面飾。M1939式大蓋帽采用相比以前的款式更寬的帽頂,較窄的帽墻和更小些的帽徽。黑色脖帶帶有金色鑲邊,帽徽是近衛(wèi)部隊的帶王冠和花冠裝飾的版本。與戰(zhàn)前的一些資料中顯示的相反,肩章不帶尖頭而成矩形形狀,但其上端頂角采用的是圓角。肩章采用了黑色面飾并附帶黃銅色的軍銜短杠。近衛(wèi)部隊的袖章上裝飾三個刺繡花紋的紐扣孔但只配兩顆紐扣,另外肩頭綬帶也是金色的。右胸前上方是一枚參謀學院徽章。該團使用的帶馬刺的靴子沒有任何裝飾,也就是沒有常見的輕騎兵的圓形花飾扣。其他的近衛(wèi)團——王宮近衛(wèi)團和“米哈伊勇敢”團分別采用的是白色和黃色的面飾裝飾。1941年時肩章?lián)Q成了土黃色,軍銜短杠變?yōu)楦毜木幖y織物材質。近衛(wèi)部隊也失去了他們的袖口紐扣裝飾章,肩頭綬帶則變成了黃色,而近衛(wèi)騎兵也轉而采用騎兵兵種色梅子紅色的面飾。


H3:一等兵(Camicia nera Scelta),意大利黑襯衫部隊,1942年

法西斯軍事組織國家社會主義志愿民兵(MVSN)的這名沮喪的成員穿1940年6月開始采用的各級人員通用的“戰(zhàn)爭制服”,在苦澀的冬季氣候中,這只能為穿著者提供微不足道的保護。頭盔是陸軍的M1933式,上面蠟貼著黑色的“普通民兵”徽章。非任務狀態(tài)下使用的是黑色的圓通平頂帽或船形帽。他的大衣是陸軍制式的,上面的領章是標準的裝飾白色權杖圖案的黑色雙尖頭“火焰”式樣,袖子上的軍銜V字章則是1940年的紅色人造絲版本。在大衣下面穿的是陸軍版的上衣和燈籠褲,與燈籠褲搭配的是特別的及踝短襪(往往是白色)。將官以下軍銜的軍官穿大致類似的制服,但配小號的黃色人造絲袖口軍銜徽章和銀色的權杖圖案領章。除了徽章之外僅有的MVSN標志物是黑色的襯衫和領帶,但由于后勤補給的困難它們往往被陸軍的灰綠色版本替代。陸軍的裝備與這支黑襯衫部隊的匕首搭配使用??肆_地亞意大利人軍團也穿著類似的服裝但在左臂上佩戴克羅地亞盾形臂章。

【魚鷹社】二戰(zhàn)德國東線盟軍(1)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江川县| 兴义市| 太仆寺旗| 海南省| 留坝县| 莎车县| 东山县| 旌德县| 文成县| 东港市| 台北县| 云南省| 海口市| 衡水市| 武川县| 仁布县| 衡东县| 庐江县| 汉沽区| 浦北县| 淳安县| 棋牌| 鄂尔多斯市| 方城县| 肥城市| 乌海市| 璧山县| 敖汉旗| 广德县| 巩留县| 上饶县| 合阳县| 沙河市| 军事| 霍邱县| 交口县| 舞钢市| 芒康县| 杭锦后旗| 隆回县| 潞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