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關于山東梆子和豫劇的一些常見問題》

2023-03-05 11:28 作者:端木淵鳳  | 我要投稿

一、相似度高:

豫劇的豫東調(diào)與山東梆子相似度高的原因:

1.板胡的引進:

1936年和1937年,樊粹庭、陳素真等人組織灌制唱片,當時還是用的“大、二、三弦”,同年還有從山東高調(diào)班(即山東梆子)來的琴師“張同如”(又稱“張崇儒”,可能是因為方言傳串了),據(jù)陳素真大師晚年回憶說,“他(張同如)拉板胡,比大弦好聽的多”。當即樊粹庭先生聽了張的演奏后,就決定要廢除大弦,改革豫劇聲腔。

由此可以佐證,豫劇的板胡即從張同如先生開始,由山東梆子引進,后來逐漸改革為樂隊的“頭把弦”,張先生也因此被稱為“豫劇板胡之父”。

2.山東省本土的不重視+豫劇的后來居上:

50年代,前有豫劇常香玉捐飛機,后有呂劇郎咸芬“李二嫂”政治紅利,為了迎合政治發(fā)展局勢,山東省政府將大量的梆子劇團,改成了豫劇團、呂劇團,甚至在1954年山東第一次匯演時,明顯標注唱山東梆子的藝人只有竇朝榮先生和黃儒秀先生,就連“三劉”(花旦劉桂榮、丑角劉玉朋、小生劉君秋)的黃牛分家這樣經(jīng)典的山東梆子骨子老戲,都變成了“河南梆子”,劉桂榮當時說,“我這輩子都沒唱過豫劇,我一句豫劇腔也不會唱”。早在50年代,就出現(xiàn)了這種“山東梆子和豫劇兩摻的雜糅現(xiàn)象”,便注定了1986年省梆(山東省梆子劇團)被解散的悲哀...

3.省梆以及許多地梆被解散,大量藝人無戲可唱:

1986年山東省梆子劇團以及許多地方梆子劇團被解散,大量藝人無戲可唱,有的回家務農(nóng)打工、有的改唱豫劇等其他劇種,其中苗喜臣(曹州梆子老藝人)和盧士元(山東梆子前輩丑角盧勝奎之子)便是兩個典型的例子,從濟寧帶去河南大量的山東梆子口述本,多數(shù)被豫劇所移植,改編,甚至被濟寧人直罵“賣省賊”,亦讓人唏噓...

還有一條就是,不知道豫劇界某些“良苦用心”的人士是怎么想的,苗喜臣(苗娃)、黃儒秀(黃娃)等等這些正經(jīng)曹縣山東梆子科班出身的老藝人,統(tǒng)稱為“豫東老藝人”,盧勝奎的兒子盧士元被包裝成了“豫西調(diào)老藝人”,這種混淆黑白,顛倒是非的說法,如果不是經(jīng)過明確查證,不知還要持續(xù)多久...


二、搭班演出:

有人說以前山東梆子和河南梆子也有交流、搭班,是這樣不假,但是那都是40、50年代時期的事情了,當時匯演、巡回演出流行,新中國剛建立,戲曲行業(yè)也比較興盛。

1936、37年,樊粹庭、陳素真等人從曹縣科班帶到開封了一些青年演員和樂隊的琴師、司鼓等等,這些藝人多為山東梆子科班出身(甚至被稱為后來的“豫劇三鼎甲”的陳素真、司鳳英的師父都是菏澤科班學的藝),包括趙義庭、黃儒秀(黃娃)、王錫堂(玫瑰花)等等這些藝人,亦是如此,其唱腔早期都為純山東梆子腔,中后期逐漸過渡到豫劇。

“有趣”的是,樊等人帶來的演員,在灌制唱片和組建“獅吼劇團”之后,除了趙義庭、王錫堂等一些演員留了下來,其他都被逐漸打發(fā)都走了(有的是去其他地方謀生了、有的改行了、有的還回到山東繼續(xù)唱山東梆子)。

可以說,菏澤是一個培養(yǎng)演員的好地方,但是“人才流失”,商丘因為是當時的交通樞紐,則是名演發(fā)展匯集的好地方...倆城市也挺有默契的。。。

而山東這邊,也有一些豫劇出身,后來改唱山東梆子的,現(xiàn)今的山東梆子八大名旦中的“郝派”郝瑞芝,便是河南梆子科班出身,直到1961年才改唱了山東梆子,就其自述,“我是唱豫劇出身的,改成山東梆子以后人家說我唱的有豫劇味,到河南去演出,人家卻說我唱的是山東梆子。”其在泰安梆子劇團任教多年,但是教出來的旦角嗓音不亮堂,而且樂隊的伴奏也是豫劇梆子兩摻,這一點也經(jīng)常為人所詬病...

由此可見,雖然兩劇種是有一些“交流”,但交流歸交流,對聲腔的影響并不大,除非是搬一個唱豫劇的去教山東梆子,或者搬一個唱山東梆子的去教豫劇,但是唱的什么腔,觀眾一聽就能聽出來??梢哉f梆子和豫劇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從根本上來說,兩劇種的發(fā)聲方式、弦子定的調(diào)、以及鑼鼓經(jīng)等等,都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


三、命名問題:

關于命名問題,“山東梆子”這個名稱,早在清末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又稱“舍命梆子腔”、“高調(diào)梆子”,就像河北的“河北梆子”,山西的“山西梆子”(晉劇)一樣,當時河南也叫“河南梆子”,直到1952年,文化部才明確命名為“豫劇”(1937年河南灌制的唱片上標注的還是“河南梆子”),而“山東梆子”這個名稱則被一直保留了下來。

另外再說一點,大平調(diào)的“平調(diào)”是相較與山東梆子的“高調(diào)”而言,而不是河南梆子“豫劇”。大平調(diào)的許多板式都和山東梆子高度相似,以前兩個劇種甚至可以合班演出,足見其血緣關系密切。


四、仔細聽了,卻還是分不清楚:

如果您是有心人,仔細聽了相關的錄音或者看了錄像,卻還是分不清楚,那么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條:

1.豫劇梆子兩摻伴奏,梆子唱法。此情況徐淑文老師所在的梁山團最為明顯(本世紀初的一批錄像),慢二八、緊二八這些板式,都是豫劇的伴奏方式,而唱腔則為純山東梆子腔。

2.純山東梆子梆子伴奏,豫劇唱法。此情況現(xiàn)在山東梆子的紅臉、黑臉、旦角占一部分,可能一些排的新戲聽著別扭,就是此原因(腔不正+沒勁),山東梆子最顯著的特色就是高亢激昂,老戲迷也都說,聽梆子就是聽那個“勁”,唱的軟綿綿的,就自然招人嫌。

3.自身分辨能力問題,這個就沒有什么好說的了,多聽,多看吧...


五、吸收豫西調(diào):

關于山東梆子吸收融合豫西調(diào)之說:

早在1937年山東梆子灌制唱片時,當時的【單打鑼】【二八板】【中二八】等板式已經(jīng)非常成熟。

而直到40、50年代,豫西調(diào)(當時稱西府調(diào))才剛剛發(fā)展起來,關于老豫西調(diào)的聲腔,從1962年河南名老藝人匯演的錄音可以聽出,是為比較單調(diào)。

從1956年竇朝榮、孟玉琴、馬金蘭三位前輩在中央廣播電臺錄制的《周奇送女》一劇錄音中可以聽出,有大量的哀韻、下五音的處理,當時竇老已經(jīng)66歲高齡,藝術(shù)早已成熟,且老藝人大多都比較保守,學習和借鑒豫西調(diào),這種說法稱不上。

所以山東梆子可能也像秦腔那樣,有【苦音】【歡音】之分,只不過都合到一起了,沒有秦腔分的那么明確而已。

——記與2023年2月

(本文為作者原創(chuàng)內(nèi)容,嚴禁盜用,轉(zhuǎn)載注明來源:bilibili UP主:端木淵鳳)

《關于山東梆子和豫劇的一些常見問題》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榆社县| 永宁县| 涿鹿县| 凭祥市| 鹤峰县| 德庆县| 如皋市| 泸州市| 通道| 连平县| 汉阴县| 连州市| 新津县| 金平| 梁平县| 青龙| 武平县| 涪陵区| 临桂县| 沂源县| 瑞安市| 高淳县| 钟祥市| 东方市| 兴海县| 彝良县| 武冈市| 泽普县| 杭州市| 昭通市| 揭阳市| 凭祥市| 北辰区| 青浦区| 海南省| 象山县| 乌兰浩特市| 衡阳县| 木兰县| 遵义市| 巴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