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火,因為風的緣故——2023年2月溫州市1.5模作文深度解析
2022年11月,陸軍工程大學理論宣講服務(wù)政治教員群體被授予“時代楷?!狈Q號。這個群體注重系統(tǒng)學習、深入思考、厚積素養(yǎng)。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予人星火者,必心懷火炬。另一方面,他們以如火激情投身政治理論教學,不辭辛苦,勇于擔當,他們用行動告訴我們:心懷火炬者,應(yīng)予人星火!
2023年2月溫州市1.5模作文試題
這道題是非常典型性的宏大類型作文題,溫州模擬一改常態(tài),將原有的“強思辨”作文導向“偏宏大”類作文??v觀近期浙江各地模擬,如G12、杭州一模、湖州期末等模擬卷,其作文題干都偏向“宏大敘事”,或許透露出某種較為一致的口風(某地級市教研會議)。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在“宏大敘事”類作文中寫得精深而出彩。
其實,將“宏大敘事”類作文寫得有深度,最為方便的一個技巧在于“摳字眼”,這不僅限于找到關(guān)鍵詞,更需追本溯源,并作出方法論的思考。下面以此次溫州1.5模作文為例,談一談這一點。

顯而易見,該作文的主干是由兩句看似相對應(yīng)的語句“予人星火者,必心懷火炬”和“心懷火炬者,應(yīng)予人星火”構(gòu)成的,可以對應(yīng)往期推文語文作文當中的數(shù)學映射思想(一)中的“自我與他人”,往期推文也多有論述自我與他人的關(guān)系問題,本文不作過多論述。與其他過分啰嗦、廢話連篇、所謂“卒章顯志”的“宏大”類作文相比,溫州1.5模的作文顯得相當簡練和克制,越是簡練,越會發(fā)現(xiàn)其關(guān)鍵詞之多,分析角度之廣。我們會發(fā)現(xiàn),除了“予與懷”“星火與火炬”“必與應(yīng)”“自我與他人”之外,還在題干潛藏著“理論與行動”這一話題,這就要求學生要合理地連綴多者,又不能過于零散,其關(guān)鍵在于定義權(quán)的把握。
前一句“予人星火者,必心懷火炬”,出題者想要讓我們回答的是“傳道受業(yè)解惑”者自身需要有扎實的功底,“打鐵必須自身硬”,在題干文本中體現(xiàn)為扎實的政治“理論”。后一句“心懷火炬者,應(yīng)予人星火”,出題者想要讓我們回答的是知識理論或某種價值觀充沛的人應(yīng)當以飽滿的激情用行動向他人傳遞價值與理想,淺表立論不必多言。

那么,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星火”何謂?“火炬”何謂?所謂“火炬”與“星火”難道僅僅充當“多”與“少”的表征嗎?誰又能夠來界定“多”與“少”?韓愈《師說》云:“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逼鋵?,“火炬”與“星火”本不應(yīng)該是單向度的傳遞與灌輸,片面地認定自己為“火炬”、他人為“星火”,或者自己為“星火”、他人為“火炬”,都是不合其實的。一個真正的學習環(huán)境不應(yīng)是如榮格所言“理智與非理智間徘徊”的洗腦術(shù),而是彼此流通的雙向管道,需要交互和尊重,更需要審度和謹慎。悲觀而言,一個人的人生遭際必然由各種意識形態(tài)加諸調(diào)和而成,但是,與其將他者定于一尊并奉為“火炬”,不如將個體在自我體認與能動取舍中的成長經(jīng)驗定義為由“星火”向“火炬”往復嬗變的過程,這并非局限于時間的跨度,而指涉著領(lǐng)域與視角的多樣化,正如蘇軾于《題西林壁》所云。由此,“火炬”與“星火”的形態(tài)應(yīng)當是多元而統(tǒng)一的,但更重要的是關(guān)切意志的相對獨立性,并利用這種獨立,“懷火炬予人星火”之時“予己星火”,誠如勞倫斯所言:“意志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所擁有的以糾正自己的自動性的力量?!?/strong>
然而,“火炬”何來?奧威爾于《1984》中的警告發(fā)人深?。骸肮杨^政治的要旨不是父傳子、子傳孫,而是堅持死者加諸生者的某種世界觀和生活方式?!钡斘覀儝亝s前人如炬的目光,擺脫并解構(gòu)受“寡頭”支配的生活后,卻由衷感到力不從心、無所適從。我們從普羅米修斯手中接過熊熊圣火,在看似“理性”地拋卻“火炬”后,卻無力地耽于再造一個“普羅米修斯”。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人、一群人,亦或是一個時代并不能夠成就完美的“遞火者”,更遑論承擔“接火者”的責任,于是心如死灰,掩面終日否?

不然。要解決這一問題,實際上是解決“火炬”何往的問題。我們需要注意到題干在前后的能愿動詞表述是大相徑庭的,前者為“必”,而后者為“應(yīng)”。所謂“必”指向著“遞火者”不能夠居高臨下,頤指氣使;而要謙卑謹慎,充盈自身;更要堅守內(nèi)心,不忮不求。所謂“應(yīng)”指向著“遞火者”需要在自身精進不休的同時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需要有敢于發(fā)聲表達觀點的勇氣;更需要付諸行動,轉(zhuǎn)化理想為實踐指導。顯然,此處的“必”與“應(yīng)”給予了我們方法論的思考,雖顯空疏,但仍有裨益。我們深知每一個人都并不是一把完美的“火炬”,我們所輸入的觀點與輸出的觀點都存在著極大的弱點與缺陷,迫于生活與時代的無奈,在一定程度上,我們淪為了屠格涅夫筆下的“多余人”、契訶夫筆下的“套中人”,但此時不妨化“火炬”為一種追逐的歷程,亦或是有機、有序、動態(tài)演變的“美的歷程”。我們未必要在燃盡的廢墟中尋找殘燈枯燭的生命意義,因為化身為“火炬”的追求本身便是意義,不論是熊熊燃燒的火焰,亦或是死去的煙霧。所謂“火炬”與“星火”不僅是人與他人的連結(jié),不僅是代際的傳承,更是枯枝托起的“襁褓”、悲劇托起的永恒、穿越靈魂與時間羈絆的信念。
博爾赫斯說:“時間是一團燒掉我的火,但我即是火。”火光里的你我纖若塵埃、曇花一現(xiàn),但足以燃盡怒放的生命。
此外,還可以參考如下素材與立意:1. 每個人都要擁有自己的火焰;從別人那里借來的火是不完整的?!?strong>艾利亞斯·卡內(nèi)蒂2. 灰燼表明那曾經(jīng)是火?!?strong>狄金森
3. 有時候,你需要把一切都燒干凈,才會有新的東西生長出來。——伍綺詩《小小小小的火》4. 我尋求有雪花與火的生活。——阿多尼斯5. 你要成為火,渴望得到風的吹拂?!?strong>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6.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能看到煙。——梵高
歡迎關(guān)注公眾號——陌上風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