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選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連更(大概吧)]

注釋
[1] 國家主義派指中國青年黨,當時以其外圍組織“中國國家主義青年團”的名義公開進行活動。組織這個政團的是一些反動政客,他們投靠帝國主義和當權的反動派,把反對中國共產(chǎn)黨和蘇聯(lián)當作職業(yè)。
[2] 戴季陶(一八九一——一九四九),又名傳賢,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廣漢。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從事過反對清政府和袁世凱的活動。后曾和蔣介石在上海共同經(jīng)營交易所的投機事業(yè)。一九二五年隨著孫中山的逝世和革命高潮的到來,他歪曲孫中山學說的革命內容,散布反對國共合作、反對工農革命運動的謬論,為后來蔣介石的反共活動作了準備。一九二七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歷任國民政府委員、考試院院長等職。一九四九年二月,蔣介石的統(tǒng)治即將崩潰,戴季陶感到絕望而自殺。
[3] 北京《晨報》,初名《晨鐘報》,一九一六年八月創(chuàng)刊于北京,一九一八年十二月改名為《晨報》,一九二八年六月停刊。
[4] 一九二二年和一九二三年間,孫中山在共產(chǎn)黨人的幫助下,決定改組國民黨,實行國共合作,容納共產(chǎn)黨人參加國民黨,并于一九二四年一月在廣州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實行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林伯渠、瞿秋白等共產(chǎn)黨人參加了這次大會。他們曾經(jīng)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的委員或候補委員,擔任過國民黨的許多領導工作,對于幫助國民黨走上革命的道路,起了重大的作用。
[5] 第三國際即共產(chǎn)國際,一九一九年三月在列寧領導下成立。一九二二年中國共產(chǎn)黨參加共產(chǎn)國際,成為它的一個支部。一九四三年五月,共產(chǎn)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團通過決定,提議解散共產(chǎn)國際,同年六月共產(chǎn)國際正式宣布解散。
[6] 國際聯(lián)盟簡稱國聯(lián),一九二 年一月正式成立。先后參加的有六十多個國家。國際聯(lián)盟標榜以“促進國際合作,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為目的,實際上日益成為帝國主義國家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無形瓦解,一九四六年四月正式宣布解散。
[7] 這里是指中農。
[8] 趙公元帥是中國民間傳說的財神,叫趙公明。
[9] 指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日爆發(fā)的反帝愛國運動。一九二五年五月間,上海、青島的日本紗廠先后發(fā)生工人罷工的斗爭,遭到日本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鎮(zhèn)壓。上海內外棉第七廠日本資本家在五月十五日槍殺了工人顧正紅,并傷工人十余人。二十九日青島工人被反動政府屠殺八人。五月三十日,上海二千余學生分頭在公共租界各馬路進行宣傳講演,一百余名遭巡捕(租界內的警察)逮捕,被拘押在南京路老閘巡捕房內,引起了學生和市民的極大憤慨,有近萬人聚集在巡捕房門口,要求釋放被捕學生。英帝國主義的巡捕向群眾開槍,打死打傷許多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六月,英日等帝國主義在上海和其它地方繼續(xù)進行屠殺。這些屠殺事件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公憤。廣大的工人、學生和部分工商業(yè)者,在許多城市和縣鎮(zhèn)舉行游行示威和罷工、罷課、罷市,形成了全國規(guī)模的反帝愛國運動高潮。
[10] 這里是指自己有一部分土地,同時租種一部分土地,或出賣一部分勞動力,或兼營小商的貧農。
[11] 店員有不同的階層,他們一般不占有生產(chǎn)資料,生活來源的全部或者主要部分是依靠向店主出賣勞動力所取得的工資。毛澤東在這里所指的是店員中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下層店員過著無產(chǎn)階級的生活。
[12] 指一九二二年香港和上海的海員罷工。香港海員罷工爆發(fā)于一月十二日,堅持了八個星期。最后,香港英帝國主義當局被迫答應增加工資,恢復原工會,釋放被捕工人,撫恤在罷工中死難烈士的家屬。上海海員罷工于八月五日開始,堅持了三個星期,也得到勝利。
[13] 指一九二二年和一九二三年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各主要鐵路線的工人罷工。在罷工過程中,工人群眾的覺悟迅速提高,要求改善生活的經(jīng)濟斗爭迅速發(fā)展為反對軍閥的政治斗爭。一九二三年二月四日,京漢鐵路工人為爭取組織總工會的自由,舉行總罷工。其它許多鐵路的工人也紛紛響應。二月七日,英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吳佩孚、蕭耀南等,殘酷地屠殺京漢鐵路的工人,造成了二七慘案。
[14] 開灤煤礦是直隸?。ń窈颖笔。╅_平、灤縣一帶煤礦的總稱,當時為英帝國主義者所控制。開灤罷工指一九二二年十月、十一月間礦工三萬余人舉行的大罷工。英帝國主義者和北洋軍閥對這次罷工進行殘酷的鎮(zhèn)壓,工人死傷很多,但是仍然堅持斗爭。最后,英帝國主義者不得不答應給工人增加一部分工資。焦作煤礦,在河南省北部,當時也為英帝國主義者所控制。焦作罷工指一九二五年七月爆發(fā)的罷工。這次罷工是為響應五卅運動而發(fā)動的,前后堅持七個多月。最后,英帝國主義者不得不承認工會有代表工人的權利,并且被迫接受增加工資、不無故開除工人和補償工人因罷工所受的損失等項條件。
[15] 沙面當時是英法帝國主義在廣州的租界。一九二四年七月,統(tǒng)治沙面的帝國主義者頒布新警律,規(guī)定沙面的中國人出入租界必須攜帶貼有本人相片的執(zhí)照,在租界內行動必須受各種苛刻的限制,但是外國人卻可以自由出入活動。沙面工人于七月十五日宣告罷工,抗議這些無理措施。這次沙面罷工迫使英法帝國主義者取消了新警律。
[16] 指一九二五年六月一日開始的上海大罷工和六月十九日開始的香港大罷工。這兩處罷工是當時全國反帝愛國運動的支柱。前者有二十多萬工人參加,堅持了三四個月;后者有二十五萬工人參加,堅持了一年零四個月,是截至當時為止的世界工人運動史中時間最長的一次罷工。
[17] 三合會、哥老會、大刀會、在理會、青幫是舊中國的一些民間秘密團體,參加者主要的是破產(chǎn)農民、失業(yè)手工業(yè)工人和流氓無產(chǎn)者。這類團體大都用宗教迷信為團聚成員的工具,采取家長制的組織形式,有的還擁有武裝。參加這類團體的人,在社會生活中有互相援助的義務,有時還共同反抗壓迫他們的地主、官僚和外國侵略者。但是,農民和手工業(yè)工人不可能依靠這類團體得到出路。同時,由于這類團體帶有嚴重的封建性和盲目的破壞性,它們又往往容易被反動統(tǒng)治階級和帝國主義勢力所操縱和利用。隨著工人階級力量的壯大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農民和手工業(yè)工人在共產(chǎn)黨的領導之下逐步地建立了完全新式的群眾組織,這類落后的團體就失掉了它們的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