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知識積累





























曾青就是膽礬,即無水硫酸銅。“曾青得鐵則化為銅”意思為向膽礬中加入鐵可以得到金屬銅,發(fā)生的是置換反應,而不是分解反應。
“夏天曬鹽,冬天撈堿”是因為鹽、堿溶液的飽和度受溫度影響不同。鹽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小,要提取只能把水蒸干結晶,所以“夏天曬鹽”。而堿溶解度隨溫度下降顯著降低,冬天很易達到飽和,所以得到純堿晶體適合用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因此“冬天撈堿”。

物體具有能吸引鐵、鈷、鎳等物質的性質叫磁性。鐵磁性是指過渡族金屬(如鐵)及它們的合金和化合物所具有的磁性。鈷是具有光澤的鋼灰色金屬,比較硬而脆,有鐵磁性,將其加熱到1150度時鐵磁性消失。地球的磁極與地理位置的南北極并不重合,二者之間存在一個大約2到3度的夾角,我們稱之為磁偏角,因此指南針指的方向不是地球的正南方。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種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利用人體中遍布全身的氫原子在外加的強磁場內受到射頻脈沖的激發(fā),產生核磁共振現(xiàn)象,經過空間編碼技術,用探測器檢測并接受以電磁形式放出的信號,輸入計算機,形成人體各組織的形態(tài)圖像。核磁共振無放射線損害,無骨性偽影,能多方面、多參數(shù)成像,有高度的軟組織分辨能力,因此不會對人體產生高能輻射。本來不具磁性的物質,由于受磁場的作用而具有磁性的現(xiàn)象稱為該物質被磁化。鐵能夠被磁化的原因是鐵是由許多被稱為磁疇的磁性小區(qū)域所組成,每一個磁疇相當于一個小磁鐵,在無外磁場作用時,磁疇排列雜亂無章,磁性互相抵消,對外不顯磁性。但在外磁場的作用下,磁疇就會沿著磁場的方向定向有序排列,從而使其表現(xiàn)出磁性。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