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陵川后河洞遺址調(diào)查石制品初步研究

2022-09-04 11:37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陵川后河洞遺址調(diào)查石制品初步研究

《中原文物》 2016年01期 任海云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2012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晉城市陵川縣附城鎮(zhèn)丈河流域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進行復查,后河洞遺址即為其中一處。由于遺址受破壞程度較大,對后河洞進行了10平方米的試掘。本文是對該遺址的調(diào)查石制品和擾亂層所過篩揀選出的石制品的初步觀察與分析。這批標本主要為黑色燧石,以斷塊、斷片和碎屑的數(shù)量最多,石片和石器數(shù)量相當,石器主要有刮削器和尖狀器,另有一類三棱小尖狀器,頗具特色。錘擊法是打片和修整石器最主要的方法。后河洞遺址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

太行山西麓石灰?guī)r洞穴發(fā)育極多。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尚不具備建造住所的條件和能力,利用天然洞穴合情合理。20世紀80年代,晉城市陵川縣奪火鄉(xiāng)發(fā)現(xiàn)了著名的塔水河遺址。陳哲英先生等人經(jīng)過初步調(diào)查與試探性發(fā)掘,收獲頗豐。幾乎與此同時,陵川縣附城鎮(zhèn)西瑤泉村村民組成的考古隊在丈河鄉(xiāng)(今劃入附城鎮(zhèn))尋找化石時發(fā)現(xiàn)了幾處洞穴,后河洞即為其中之一。據(jù)報道在靠近洞內(nèi)西北壁挖掘到了人下頜骨化石21。1994年山西省考古所對當?shù)匕l(fā)現(xiàn)的4處洞穴遺址進行了復查。在后河洞采集到石制品50件,2件石英和48件燧石制品31。

這些洞穴在探索早期人類行為、適應環(huán)境方式等課題中極其重要,但是多年來,除了一些調(diào)查或試掘簡報外,對這一帶史前洞穴的研究基本陷入停頓。2012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重新啟動了對太行山西麓洞穴的調(diào)查與研究。同年9月-11月,對附城鎮(zhèn)丈河流域進行了一次全面排查,包括對此前發(fā)現(xiàn)的洞穴進行復查與試掘。本文即是對后河洞遺址復查與試掘時探方土過篩發(fā)現(xiàn)的石制品的報道與初步研究。

一、后河洞的地理位置和地貌

后河洞得名于現(xiàn)已廢棄的后河自然村,位于西瑤泉村西北方向,距西瑤泉村約4公里。地理坐標為北緯35°36'18",東經(jīng)113°1002",海拔937 米,洞穴相對高度約10米。

后河洞口朝西南方,最大長18米,寬13 米,最高處靠近洞口,約5米。洞前為農(nóng)耕地,已退耕還林。低于洞穴10余米處為干涸的后河自然河道。河道遍布大小不一的石灰?guī)r石塊和黑色燧石結(jié)核,平坦低緩處可見淤沙和碎小礫石。

后河洞地處太行山西麓,河谷地貌發(fā)育河谷兩側(cè)整體出露以石炭系-三疊系和寒武系-奧陶系石灰?guī)r層為主。山上茂密的天然灌木叢、次生松柏樹和闊葉落葉樹等間雜生長,雜以各種名貴中藥材,使得太行山郁郁蔥蔥,天然良好的植被吸引了野豬、野雞、豹等野生動物棲息山中。

二、調(diào)查收獲的石制品

本次復查和試掘中篩選出的石制品總計近2000件,動物化石大量?;^大多數(shù)為碎骨,無法鑒定種屬,個別幾顆牙齒化石當屬食草鹿類。石灰?guī)r質(zhì)者1000余件,燧石和石英質(zhì)者604件。由于調(diào)查和過篩石制品均已脫離原生層位,故將之全部按采集品分類統(tǒng)計。(表一)本文僅對燧石制品做初步分析研究。

1.石核

38件。黑色燧石。全部為錘擊石核,原型為自然石塊者34件,帶節(jié)理面的自然石塊4件。核體形狀不甚規(guī)則,有2件似楔形。單臺面石核較少,僅6件,其余為雙臺面或多臺面石核。純打擊臺面和自然臺面石核各9件,修整臺面石核僅1件,余為打擊與自然臺面混合石核。石核片疤數(shù)量不等,最多者達44個,最少為1個,疤痕較深,片疤占核體比例不低于50%的有27件,占全部石核的71.1%。最大石核長寬厚為47×29.3×19.3mm,最小者為11.7×9×17.5mm。LXHC229,探方土中篩選。黑色燧石多臺面石核,原型為自然石塊,石核形狀不規(guī)則,自然臺面和打擊臺面兩種,核身片疤12個,保留少量石皮,石皮占核體比例5%。長寬高為21x 11.7×13.5mm。(圖一∶1)

LXHC274,擾亂層中篩選。黑色燧石多臺面石核,原型為自然石塊,核體呈扁方體,3個臺面,自然臺面2個,打擊臺面1個,核身有10 個較深的片疤,石皮占核體的比例為40%。長寬高為42.7×26.3×18.5mm。(圖一∶11)

LXHC275,探方土中篩選。黑色燧石多臺面石核,原型為自然石塊,形狀不規(guī)則,3個臺面,2個自然臺面,1個打擊臺面,臺面形狀不規(guī)則,核身有7個較深的片疤,石片占核體比例為20%。長寬高為42.1×23×30.9mm。(圖一∶10)

2.石片

153件。各種顏色燧石質(zhì)152件,石灰?guī)r質(zhì)1 件。完整石片122件,占所有石片的79.7%,其次是遠端石片,占7.8%,近端石片、左裂片和右裂片及中間石片比例為12.5%。自然臺面88 件,打擊臺面49件,比例分別是57.5%和32.0%,少量點狀臺面和無臺面石片,未見修整臺面。臺面形狀不一,規(guī)則者諸如三角形、長方形或橢圓形,所占比例64.1%。除29件無背脊石片外,其余背脊數(shù)量1~5條不等,其中背脊三條者47件,其中20件為Y或倒Y形。115件石片打擊點清楚,大部分石片正面可觀察到清晰的放射線。背面帶石皮的石片比例為40.5%,59.5%的石片背面沒有石皮。肉眼觀察,有明顯使用痕跡的石片不多見?;旧鲜怯缅N擊法進行打片,砸擊石片不見。最大石片長寬厚為64.8×44.5×25.7mm,最小石片長寬厚為6.7×12.2×2.6mm,石片長度平均值約18.3mm,平均寬約16.9mm,平均厚約6.4mm。

LXHC567,探方土中篩選。黑褐色燧石,為規(guī)則的四邊形完整石片。三角形自然臺面,長38.1mm,寬18.4mm,臺面邊緣可見多次錘擊崩落的細碎片疤。遠端靠近邊緣處,石片有一明顯凸起,應是打片過程中石片中途折斷造成。石片背面的Y形背脊有效控制了石片的形狀。右邊緣薄而較銳,兩側(cè)均有微小的片疤,肉眼條件下無法肯定其為使用痕跡。長寬厚為64.8×44.5×25.7mm。(圖一∶12)

LXHC546.探方土中篩選。黑色燧石,形狀不規(guī)則,雙陽面石片。三角形打擊臺面,長12.1mm,寬5.4mm,打擊點清晰,打擊泡明顯。石片背面又可看作石片正面,以三角形自然面為臺面,可見明顯的打擊點、半錐體和打擊泡,同心紋和放射線亦頗清楚。自然面的一邊亦可作為石片的背脊,延伸至遠端,與石片右邊和遠端匯聚成一三棱尖。肉眼條件下無法確定其是否被使用。長寬厚為26.2×19×6.8mm。(圖一∶2)

3.石器

154件。燧石質(zhì)152件,白色石英1件,灰色石灰?guī)r1件。石器類型有刮削器、尖狀器和三棱尖狀器。刮削器分為直刃、弧刃、凹刃,少量圓頭刮削器。毛坯主要是完整石片,其次為節(jié)理斷塊和斷片,另有少量近端石片、遠端石片、左右裂片等。完整石片加工而成的石器109件,其中有4件是對節(jié)理石片的再加工,以節(jié)理斷塊,斷片為毛坯者30件。刃緣修疤分布連續(xù),間斷者僅有8件。多達136件石器刃緣全部被加工,大多修疤較深且短,偶見淺平修疤,表明二次修整中錘擊法是最常見的。修疤形態(tài)幾乎全為階梯狀,魚鱗片和平行狀偶見。刃口主要呈現(xiàn)鋸齒狀,平齊略鈍者亦有一部分。除斷塊和斷片無法判定加工方向外,正向加工58件,錯向24件,反向16件,交互4件,其余或正反向或正錯向或正向與交互等二者兼有情形。石器的平均長度約25.3mm,平均寬約21.2mm,厚約9.7mm。

LXHC002,擾亂層中篩選,黑色燧石刮削器,以石片為毛坯,對其左右兩邊緣全部正向加工,刃較為平直,修疤較深,呈階梯狀,錘擊法修整刃緣。刃部使用痕跡不明顯。長寬厚為41.7×27.6×17.5mm。

LXHC005,擾亂層中篩選,黑色燧石多刃刮削器,石片毛坯,左邊緣錯向加工,右邊緣正向加工,刃平直,修疤較深,呈階梯狀,錘擊法修整刃緣。刃部可觀察到使用痕跡。長寬厚為35.8×26×9.6mm。(圖一∶9)

LXHC495,擾亂層中篩選,黑色燧石刮削器,對完整石片的右邊緣全部錯向加工,修疤連續(xù)分布,較深,呈鋸齒狀。長寬厚為30.6×21.8×8.1mm。(圖一∶8)

LXHC318,擾亂層中篩選,黑色燧石三棱尖狀器,以遠端石片為毛坯,左右邊緣應用交互和反向方式加工成,兩邊緣圓鈍,滿布階梯或魚鱗片狀的修疤,與背脊匯聚成一三棱尖。長寬厚為30.4×21×16.2mm。(圖一∶3)

LXHCO32,擾亂層中篩選,黑色燧石三棱尖狀器,對石片的左右邊緣正向加工,與背脊匯聚成一三棱尖,修疤呈鋸齒狀布滿石片左右邊緣。使用痕跡不明顯。長寬厚為38.5×24.8×17.4mm。(圖一4)

LXHC343.擾亂層中篩選,黑色燧石尖狀器,節(jié)理石片為毛坯,左邊正向、右邊錯向方式加工而成,修疤分布整齊、連續(xù),呈階梯狀,最大修疤長7.3mm,寬3.3mm。長寬厚為33.3×21.6×10.3mm。(圖一∶7)

4. 其他

259件。為斷塊、斷片和碎屑。部分斷塊和斷片上有微小的片疤痕跡,或許與使用有關(guān)。

三、結(jié)語1.遺址的時代

后河洞遺址揀選出大量破碎化石,但可鑒定的種屬泛善可陳,僅有少數(shù)食草鹿類牙齒。這在判斷遺址時代中并不能起太大作用。陵川縣塔水河遺址與現(xiàn)代河道的高差約15米,遺存堆積相當于在河流二級階地上,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巴碛谥庞⒃缬谙麓?,與安陽小南海下部地層(22150±500年)的年代相當。塔水河的石器文化和小南海文化很可能是分屬于太行山麓的兩種不同性質(zhì)文化”。后河洞與塔水河遺址相距20余公里,二者的地質(zhì)地貌環(huán)境極為相似,又后河洞與現(xiàn)在的自然河道相對高差約10米。從對石制品的觀察與分析看,后河洞石制品體現(xiàn)的文化面貌也與塔水河遺址有較高的一致性。因此,后河洞應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與塔水河遺址的時代接近。

2.遺址石制品特征

據(jù)對石制品的觀察,石料主要是黑色燧石和石灰?guī)r石塊。帶節(jié)理面燧石石料比較普遍?,F(xiàn)在后河河道上隨處可見體積偏小、磨圓度較低的燧石結(jié)核。太行山最常見的是石灰?guī)r,其中并未發(fā)現(xiàn)燧石結(jié)核條帶。后河洞遺址石料應是當時人類就地獲取。

石核的打片技術(shù)、石器的加工修整以及石片的一系列特征顯示,錘擊法在后河洞遺址中應用很普遍。存在砸擊技術(shù),但僅為偶爾情況。部分石核和石器加工邊緣上,可觀察到淺平細長的片疤,是否為間接壓剝技術(shù),尚需后續(xù)的研究證實。但據(jù)杜水生對塔水河石制品的再觀察,原被認定可能是間接技術(shù)生產(chǎn)的窄長小石片是直接錘擊的結(jié)果。

石制品廣泛存在節(jié)理面是后河洞的一大明顯特點。打片中,較多的石片是沿著節(jié)理面破裂?;蛘?,以節(jié)理面為臺面自石核上打下石片。部分石器也是以節(jié)理斷塊為毛坯的。被廢棄的斷塊和斷片中有相當數(shù)量是帶節(jié)理面的。

完整石片和以完整石片為毛坯制作的石器比例較高,石核片疤比例遠大于殘留石皮比例,可見打片成功率和石核利用率較高,而斷塊、斷片和碎屑數(shù)量相對最多,說明石料較為充裕。遺址中較規(guī)則石片占一定比例,打片時,人類有意識地利用背脊來控制石片的走向。

刮削器的毛坯多樣,完整石片最多,另有節(jié)理斷塊,斷片、斷塊、遠近端石片、右裂片,甚至廢棄的石核,都被用作人類加工石器的原型。加工方式繁多,除各種正向、錯向、交互等單一方式外,還有復向加工。

最有特色的一類石器是三棱尖狀器。往往選擇較厚的完整石片為坯,這類石片的背脊與加工的另兩個邊緣構(gòu)成一個三棱尖。塔水河遺址也有此類石器,但其數(shù)量較后河洞遺址要少。

石器類型中未見雕刻器、錐鉆,也不見“勒瓦婁哇”尖狀器,亦無裝飾品。但在試掘中,地層里發(fā)現(xiàn)了2件石鏃。這是塔水河遺址目前所沒有的。

總體而言,后河洞遺址這批石制品表現(xiàn)出的特征與塔水河遺址石制品存在較高的一致性,既未跳出中國小石器文化這一大的傳統(tǒng),又呈現(xiàn)出晉東南舊石器晚期洞穴遺存的區(qū)域特征。

3.晉東南舊石器晚期文化

目前,晉東南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遺址或地點幾乎全屬晚期遺存,洞穴和曠野類型均有。洞穴如塔水河、后河洞、麻吉洞、貓崖洞 等,曠野類型如下川地點群1、大泉頭地點貝、羊頭山地點貝、析城山地點等,除下川下層文化是粗大石制品外,晉東南曠野類型均為細石器遺存。后河洞遺址送出了測年樣品,但由于石化程度較高,后河洞遺址的標本并未獲得有效數(shù)據(jù)。除了下川遺址有測年數(shù)據(jù)外,其他都沒有可靠的測年數(shù)據(jù),因此判斷它們的年代及相對早晚存在一定困難。后續(xù)晉東南還須開展大量的野外和研究工作,以厘清文化發(fā)展序列。推測曠野類細石器遺存相對要晚于洞穴類遺存。晉東南小石器文化與細石器文化并存,為這個區(qū)域開展細石器文化課題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陵川后河洞遺址調(diào)查石制品初步研究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巍山| 苍南县| 田林县| 梧州市| 乐山市| 赤峰市| 芦山县| 利津县| 宁阳县| 铜陵市| 上杭县| 金山区| 勃利县| 大同市| 恩平市| 和田县| 玛沁县| 德昌县| 衡山县| 宜丰县| 额尔古纳市| 镇宁| 河池市| 黔东| 古丈县| 通州市| 辽阳县| 桑日县| 沁阳市| 韩城市| 双牌县| 奈曼旗| 奉节县| 阿荣旗| 平邑县| 格尔木市| 新化县| 蒙山县| 龙州县| 青铜峡市| 宿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