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原理筆記 : 第一部分 文學的構成 【 1,2章內容】

文學原理筆記 : 第一部分 文學的構成 【 1,2章內容】
第一章文學的機制
一 文學的再現
再現:講究文字的錘煉
熟悉說法是文學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應
此說法伴隨著的是研究中心放在文學與外在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and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上
古希臘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作品是對現實事物的模仿
【模仿論】
19世紀以來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等思潮也與之有關系
但無論作品中形象描摹多真,無法改變形象都是作家主觀體驗后產物,不能等同于現實本身這一點
浪漫主義沖擊模仿論
浪漫主義強調詩人心靈的作用
認為藝術不是對自然的模仿
浪漫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征是夸張的風格 澎湃的激情 主體的張揚?
儒家 政治教化
文學的語言組織是作家的表達工具,它的意義在于是否精確或優(yōu)美,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用各種技巧錘煉語言,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描繪事物或表達情感。
二 文學的功能
政治教化
審美反抗
批判現實
娛樂與審美
以及顛覆我們的意識形態(tài)
文學特有的: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語言
康德:美的無功利性
愛倫坡的效果之上理論
唯美主義
象征主義
文學創(chuàng)作的目的在于文學自身
儒家的政治教化
十九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懷有人道主義精神
席勒:審美教育思想
中國現代文學基本傳統(tǒng):讓文學承擔歷史使命
影響文學當代地位的主要因素:
1傳播媒介發(fā)展,使書寫文化的影響力衰退
2社會生活的變化,諸多社會問題,并不是文學所能解決的
馬爾庫塞的文藝思想
不反對藝術的自律
詩的跳躍性原則
文學的功能如用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的語言,改變我們對現實的相對固定的理解和認識
三 文學的機制
文學活動的過程始終與各種外在條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文學的機制指的是與文學創(chuàng)作和傳播有著直接關聯的社會環(huán)節(jié)
如作家的身份 作品的初版制度文學研究評價體制 讀者群體構成
專門化的文學觀念的形成
出版發(fā)行對文學的影響
一部作品的傳播和流行還與特定閱讀群體的閱讀趣味有很大的關系
很多東西都可以構成文學的機制
比如文學的生產工具 特定時代的文藝政策
商業(yè)媒體的文藝策劃等等
第二章作者
一 作者的個性
表現論:文學是作者的創(chuàng)造,是作者個性的表現。
在相當多古典作家那里,作品是否表達了個性,是否有個人風格并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西方文論中,作家個性的作用也是在特殊語境中才被重視的
古希臘柏拉圖迷狂說:創(chuàng)作過程中靈感等特殊能力等作用
19世紀浪漫主義興起后,作家個性才被提升到很高的位置
1資產階級啟蒙個人主義的影響
2對法國古典主義創(chuàng)作規(guī)范的反對
古典主義文學通常以經典作品為范本,講究創(chuàng)作的理性和規(guī)范
想象,創(chuàng)造,個性,來源于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文學觀取代古典模仿論
浪漫主義:天才論
艾略特:詩歌與個性無關
新批評理論家
非個人的形式批評
在新批評理論家們看來,文學的藝術效果取決于文學的形式體系,而不是作家的個性和情感。
結構主義文學理論
結構主義思想的源頭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
索緒爾把語言當作一個共時的系統(tǒng)來考察
布拉格學派的雅各布遜等人 試圖尋找文學的基本結構模型
結構主義思想基本特征:非個人化 非歷史化
結構主義基本觀點:寫作不是作家心靈的自由運動
美國新批評
法國結構主義
后結構主義
耶魯解構批評
文學的非個人化方面:羅蘭巴特的作者已死
二 文學的想象
了解想象的特征和意義
在心理學方面,想象是和聯想相聯系的概念
想象是對記憶中的內容加工,改組從而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聯想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由某個事物聯想到另一個事物的心理活動
兩者主要區(qū)別:事物之間是不是有聯系
想象不注重聯系,類似于無中生有
浪漫主義
常識學派
由于想象可以不考慮現實條件的限制,所以能夠彌補生活中的種種不足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之所以進行文藝創(chuàng)作,是希望獲得想像性滿足
弗洛伊德理論指出作家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精神補償價值
我們今天所了解到的想象大都來自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想象理論對后人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個性的強調
文學的想象是在文學形式體系中的想象
文學的傳統(tǒng)或慣例主要來自過去的文學經驗
所謂的創(chuàng)新只有以文學傳統(tǒng)或慣例作為參照,才能顯示自己的獨特性。
哈羅德布魯姆:影響的焦慮 把前輩作家當作超越的對象
某種意義上說的即使反傳統(tǒng)也離不開傳統(tǒng)
三 無意識
來源于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人的意識分為意識和無意識
意識:可直接感知到的心理活動
無意識:性本能 地窖 各種被壓抑的欲望
無意識的運作機制 它對人格的形成? 對意識的潛在影響
無意識的自由聯想原則
無意識與夢的關系
欲望升華理論:
批評家用此分析藝術家的深層創(chuàng)作動機以及作品中人物言行的心理原因
對于作者而言,無意識的聯想機制極大的激發(fā)了他們的想象靈感
無意識來源;
1被壓抑的種種本能欲望
2創(chuàng)傷記憶,尤其是童年創(chuàng)傷記憶
3種種被理性所無法容納的心理內容
法國超現實主義 自動寫作概念
生活想象不等于文學想象
現代主義文化潮流---主要藝術流派的共同傾向:批判現代性,特別是批判啟蒙理性對人類精神世界的簡化
現實主義藝術在形式上主要表現:
最求陌生,破壞或驚異的美 夸張 變形 離奇 怪異
榮格的集體無意識概念
又可以稱為人類的心理原型
拉康:無意識不屬于個體也不屬于人類主體
巴赫金:無意識泛化為一切被壓抑被排除的社會內容
巴赫金的官方意識和非官方意識概念
官方意識相當于意識,是被文化主導結構接受的意識
非官方意識相當于無意識,被主導的文化結構排除的意識,無法得到合法的表達
無意識的反壓抑功能
后殖民批評 女權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