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儒法斗爭史部分》3.4.8 譚嗣同
【本文轉(zhuǎn)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僅供學習參考】
8、譚嗣同(公元1865—1898年)
? 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的激進派。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清朝南京候補知府。甲午中日戰(zhàn)爭失敗后,他深感挽救民族危機的重要,主張變革封建制度,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他先后在湖南參與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湘報》等,宣傳資產(chǎn)階級民主自由思想,抨擊封建專制主義。一八九八年被清光緒帝任為四品銜軍機章京,參與維新變法,失敗后被殺。
? 他對資產(chǎn)階級在封建制度下受壓抑強烈不滿。他認為“三綱五倫”等封建倫理是“上以制其下”的網(wǎng)羅,“數(shù)千年來,三綱五倫之慘禍烈毒,由是醋焉矣”[1],必須“沖決網(wǎng)羅”。如不虛除三綱五倫,變法不過是侈談,根本無從變起。他在《仁學》中說,“仁以通為第一義”,“通之象為平等”,認為仁 ???通 ???平等是萬事萬物的普遍規(guī)律,封建的三到五倫是“不仁”,“不通”,“不平等”。他主張君臣、父子、夫婦的關系,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他強調(diào)“君也者,為民辦事者也;臣也者,助民辦事者也;賦稅者,取之于民以辦民事者也?!?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2]即要用資產(chǎn)階級的自由、平等觀念代替封建等級觀念,他說的“平等”是為資產(chǎn)階級爭政治地位。他說的“民”即資產(chǎn)階級自身。
? 他認為兩千多年來儒家的主張,都是“鄉(xiāng)愿”[3]思想。他抨擊所謂“忠臣”、“大儒”,都是統(tǒng)治者的走狗,主張對大漢奸曾國藩千刀萬剮。他駁斥宋明理學“存天理,去人欲”的謬論,指出“世俗小儒,以天理為善,以人欲為惡,不知無大欲,尚安得天理?”[4]認為“圣人”也是計功講利的,公開表達了資產(chǎn)階級的功利主義思想。
? 他的哲學思想和政治思想是一致的。一方面他極力宣傳事物是運動變化的,認為“天地以日新,生物無一瞬不新也”,世界處于“旋生旋滅,即滅即生”[5]之中。另一方面他卻錯誤地認為“仁為天地萬物之源”,并又從西方自然科學中搬來“以太”這個概念,說“以太”也是宇宙的本源,把“以太”說成是無聲無臭、無體積無重量、不能被人感知的東西。其屬性和“仁”、“兼愛”、“靈魂”、“心力”完全相同。這種唯心論的觀點,表明軟弱的中國資產(chǎn)階級拿不出自己的思想武器和封建主義作斗爭,“上陣打幾個回合,就被外國帝國主義的奴化思想和中國封建主義的復古思想的反動同盟所打退了”。[6]
? 譚嗣同雖然在揭露和批判封建統(tǒng)治和主張變法上有所貢獻,但是卻不敢觸動儒家祖師爺孔丘,并和孔孟之道劃不清界限。他把變法的希望寄托于所謂“正在上位人之心”,根本看不到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他甚至主張用神秘的宗教來改造人們的意識,以拯救世界。他痛斥清朝反動統(tǒng)治的罪行,但又幻想依靠光緒帝這個傀儡來開創(chuàng)新的歷史篇章;他痛斥帝國主義侵略,但又希望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他搞變法;等等。結果只能以失敗而告終。他的失敗,證明了改良主義在中國是絕對行不通的,給后人留下了極有價值的經(jīng)驗和教訓。著作有《譚嗣同全集》。
注:
[1] 《仁學》。
[2] 《仁學》。
[3] 即滿口仁義道德,實際卻不肯做好事的人。
[4] 《譚嗣同全集》。
[5] 《仁學》。
[6] 《毛澤東選集》一卷本6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