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廈傷寒論筆記(一)
傷寒有五:中風,傷寒,溫病,熱,濕熱。不管是哪種都來自傷寒。
冬天主收藏,氣候是寒冷,這是正氣,在傷寒論中會有時疫,就像今天的新冠肺炎,冬天本來是寒冷的,如果氣候與節(jié)令不和,冬行春令,這個時候不男女老少得的病都是一樣,這就是所謂的疫病,比如像今年的新冠肺炎,具有傳染性很強的。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歸納成六經(jīng)辨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每一條經(jīng)發(fā)生了病變就可以有依據(jù),一個病變一癥狀一個處方。
太陽病都是在表,初起都在表,脈浮,頭項強痛,惡寒,太陽為寒水,正常人皮膚表面是冷的,傷寒金匱里脈有四個主脈,浮沉遲數(shù),浮數(shù)為陽,沉遲為陰,浮脈的定義就是手輕輕碰到皮膚就能感覺到脈,這就叫浮脈,如果重按到骨邊就是沉,跳得很快的是數(shù)脈,跳得很慢的是遲脈,病在初,脈浮、大、動、數(shù)、滑,這些都是陽脈,如果治之不當漸成了澀、微、弱、弦,這些是陰脈,陽脈漸變成了陰脈,表示病在進。反之由陰脈變成了陽脈為病在退。
只要是在太陽篇出現(xiàn)的證,例如只要有脈浮,頭痛,項強痛,惡寒,我們都按太陽病來治就可以了,不要管他是什么樣的病,反過來,假如病在厥陰,被你治成了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這就表示病在痊愈,本來是太陽病,被你治成了太陰病,那你就要自己檢討了。
如果說中醫(yī)有系統(tǒng)的話,應(yīng)該是傷寒論。當醫(yī)生要善于用望診,本來是六月的大熱天,病人穿了很厚的衣服進來,你還問他怕不怕冷,那小孩進來不停的擦鼻涕,你還問他有不有鼻涕,是清鼻涕還是濃鼻涕,所以,做醫(yī)生一些基本的概念要有。
太陽病有太陽中風和太陽傷寒,還有太陽溫病。
這里的中風不是西醫(yī)的那個中風,這里只的是中了風邪,病人只要有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這些癥狀,就是太陽中風,這里的汗出不是運動過后的或者是大熱天的那種汗出,大家都不出汗,他一個人出汗,還有一個就是發(fā)熱,這個發(fā)熱也可以理解成發(fā)燒,當然中風的發(fā)燒不是很高。只要病人陳述怕風吹,流汗,有一點發(fā)燒,只要有兩個癥狀對上,就可判斷他為太陽中風。
太陽中風這個病,主要就是中了風邪,例如在大熱天在外,流了很多汗,突然進入到有冷空調(diào)的房間,當時感到很舒服,過后感覺身上有點怪怪的,事后就不舒服了,這就是太陽中風,有的時候病人不知道是中風,這個時候就要靠我們的望和問,問他有不有流汗,他說有流汗,有汗就不是傷寒了,對吧,問他怕不怕風,他說怕風,這樣就已經(jīng)知道他是太陽中風了。這樣就按太陽中風來開處方。
太陽傷寒,主要癥狀就是發(fā)熱或者沒有發(fā)熱,但是必須有惡寒,身體痛,還有嘔逆,脈緊,
傷寒和中風的區(qū)別就是一個是無汗,一個是有汗,這個就是桂枝湯和麻黃湯區(qū)別,中風有汗的時候,我們用桂枝,無汗的傷寒我們用麻黃,有不有發(fā)燒都沒有關(guān)系,這是傷寒和中風的區(qū)別。
在太陽傷寒里有一句話叫陰陽脈俱緊,所謂陰陽脈就是寸脈和尺脈,寸為陽,尺為陰,大家都知道有三脈,寸關(guān)尺,寸為陽,尺為陰,陽脈與陰脈之間總得有一道門,這道門就是關(guān)脈,所以,有很多老中醫(yī)只摸陰陽脈就可以了。
在古代傷寒,是冬傷于寒,現(xiàn)在不一樣了,現(xiàn)在的傷寒不一定是在冬天才有傷寒,到了夏天,再熱的天氣病人也會感到很冷,這是為什么,現(xiàn)在的傷寒大都是因為冷氣造成的,有的在炎熱的夏天身上有出了很多汗,突然跳到冷水里面去,當時的那個爽啊是不言而喻,當他起來以后,就感覺不舒服了,全身都感到很痛,要說哪不舒服哪就不舒服,這就是傷寒了。
當病進入少陽或者是陽明以后,才會有嘔逆的現(xiàn)象,在太陽傷寒里有嘔逆,只能是說病人的腸胃不是很好。
太陽傷寒為什么身體會很痛,大家都知道,痛是來自于壓力,當你傷于寒以前,你的身體處于出汗的狀態(tài),毛孔是打開的,傷于寒以后,皮膚遇寒,毛孔馬上就收縮起來,可是身體里面還是很熱的,汗水立即被收縮停留在皮膚與肌肉之間,皮膚外面是冷的,里面是熱的,如果身體比較差的人,當場就會感到身體不舒服,身體好的可能隔天就會感到有身體痛。為什么?因為水液停留在肌肉與皮膚之間,體能不夠,不能代謝出去,新的水不能取代舊的水,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用一些發(fā)表的藥,把汗發(fā)出來,新的水把舊的水代替掉,這樣就把痛去掉了。這些一般都是發(fā)生身體比較弱的人,身體素質(zhì)好的人,可能就是當時身上癢一下就過去了。
太陽傷寒剛開始的時候都是表證,我們怎么知道病有沒有入里,一般一個禮拜,如果脈還與剛開始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剛開始脈是浮緊,六天左右,脈還是浮緊,這樣病就沒有傳里,如果六天以后脈變了,變成了數(shù)急,病就在傳里,當表證入里的時候,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就是少陽,第二種可能就是陽明。
如果表證入里,入了陽明,也就是進入到腸胃里面,陽明證比如白虎湯,承氣湯這些都是陽明證的方劑,病進入到陽明以后,病就不會再進了,到此為止。整個傷寒論里陽明篇不會死人的,所謂陽明無死證,所以有的人便秘了十多二十年,依然活得好好的。如果是厥陰證,那就不好說了,病人就有可能死在病床上,所以我們在學傷寒論的時候,治病有一個法則,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利用這個法則,我們就可以判斷這個病到底是在退還是在進,判斷這個人到底是死于病還是死于因。
如果表證入里不是進入陽明,而是進入少陽,只有病進入少陽才會有陰證出現(xiàn),進入太陰,少陰,最后厥陰,所以,六氣運轉(zhuǎn)圖大家一定要記清楚。當然,如果你把厥陰證治成了少陰證,再治成了太陰證,這樣順著六氣運轉(zhuǎn)圖,表示病在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