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昌《云南佛教寺院的場所精神》:佛教多流派的千年融合演變
云南作為全國獨有的涵蓋漢傳、南傳、藏傳佛教三大流派分布的一個省份,擁有眾多的佛教寺院。本書在中國佛教的沿革、流布以及傳入云南的時代背景、地理環(huán)境等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佛教寺院的布局特征、建筑特點、園林特色和文化特質,研究了寺院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闡述了寺院的場所特征,提出了寺院的傳承與保護策略。
全書由緒論、正文、索引及附錄組成:緒論綜述了寫作的背景和研究范圍、目的 及意義等;正文1-8章分析佛教傳播歷史和途徑、中國佛教名山與著名寺院建筑,云 南佛教歷史及現(xiàn)狀,佛教寺院的分布及地方特點等;9~13章從建筑現(xiàn)象學和場所精神 角度解讀佛教寺院的物質屬性和精神屬性,研究游客、信徒、僧侶與寺院之間的精神 聯(lián)系、共同記憶和場所特征,并論證了保護與傳承的要點;附錄收集了一些與本書相 關文件、資料及歷史文獻、圖畫等內容。
云南三大流派佛教區(qū)域影響示意圖
漢傳佛教寺院的格局與建筑(節(jié)選)
從印度到中國。佛教創(chuàng)立之后,在印度產生了寺院等修行場所,教團傳法活 動逐漸從流動場所到固定地點,并建立了僧侶居住、修行、傳法的僧院。最早的僧院稱為精舍,強調生活修行條件,尚未重視對佛陀的禮供崇拜。精舍的形制和功能較為簡單,與當時當?shù)氐木幼〗ㄖ哂型葱?。精舍中比較有名的有舍衛(wèi)城的祇園精舍等,在佛教典籍中多次提及佛祖在此的傳法活動。佛陀圓寂后,門徒火化佛陀遺體得到舍利子并建塔供奉,“佛既謝世,香木焚尸,靈骨分碎,大小如粒,擊之不壞,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驗。胡言謂之舍利。弟子收奉,置之寶瓶,竭香花致敬,建宮宇謂之塔。塔亦胡言,猶宗廟也,故世稱塔廟”。早期印度佛塔按梵語音譯稱為窣堵波,其形制和建造工藝與古印度的陵墓葬儀有淵源關系。窣堵波用土石堆筑成半球形,外部圍護砌磚,頂部樹高幢桿,后隨著佛教影響的擴大,逐漸演化成佛塔,幢桿也演化成塔剎。佛教寺院建造佛塔后,產生了既是佛教的視覺標識,又是佛教精神物化的表現(xiàn) 并受到尊崇的效果,如下圖。受此影響,早期的佛教寺院逐漸形成以塔為中心的格局,其主要特征是佛塔為全寺中心,四周布置修行、生活建筑,這一特征也伴隨著佛教向西亞、中亞的傳播而得以流傳開來。佛教傳入中國后,一些掌握建筑技藝的來華僧人主導或參與了佛塔的修建工作,如劉宋時罽賓國高僧曇摩密多,“度流沙,進到敦煌,于閑曠之地,建立精舍。植柰千株,開園百畝,房閣池沼,極為嚴凈……會稽太守平 昌孟顗……及臨浙右請與同游。乃于鄮縣之山建立塔寺”。當然,傳播過程中窣堵波的外形和高度逐漸發(fā)生了變化,到中原時其形象與印度佛塔已大不相同。隨著佛教的傳播,除了佛塔,還有石窟這一佛教建筑形式也伴隨傳播開來,古犍陀羅王國(今 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帶)留下了大量的石窟、佛像石雕等,并對早期的中國佛教建筑 產生了重大影響,如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等作為這一時期石窟的代表,含有犍陀羅風格,反映了佛教自印度途經中亞、西亞傳入中國的歷史軌跡。
作者簡介
杜建昌,男,云南曲靖人,生于1977年。具有建筑學本科和風景園林碩士教育背景。正高級工程師,一級注冊建筑師,注冊城鄉(xiāng)規(guī)劃師,現(xiàn)任云南中建人文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
《云南佛教寺院的場所精神》已由電字書設計制作,中國出版社出版,向全球讀者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