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 在寬闊的世界里,做一個不狹隘的人
東晉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在越王勾踐曾經種植蘭花的地方,右軍將軍王羲之,邀約一群文人在這里雅集聚會,當醉意正酣的時候,王羲之想到與悠久的宇宙自然相比,人生是多么的短暫,不禁悲從中來,提筆寫下了“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薄短m亭集序》由此而生。
悲嘆雖然已成為陳跡,但古人對自身及萬物的感受卻被后人繼承延續(xù)。大家依舊無法走出人生的局限束縛。
六十八年后的宋永初二年,經歷了五次辭官的陶淵明,懷著對生活依舊敏感的態(tài)度,終于寫出了心中的理想之地——桃花源。
那里沒有皇帝,沒有長生不老,沒有宮苑樓臺,沒有紛爭,人們在這里遠離塵囂,和睦相處,往來種作,怡然自樂。
昔日王羲之對過往,對物質割舍不下的留戀感傷,在這豐富充沛的精神世界里顯得無足輕重。
當代作家許知遠說:“我們對物質的強烈渴望,是精神匱乏帶來的?!?/span>
清除內心物欲的羈絆,褪去目光中的狹隘。從此天與地,水和山,便盛在你我的心中。一本隨手翻開的舊書,一支墻邊枯藤煥發(fā)出的新芽,一雙腳上沾滿泥濘的球鞋… 只要放開自己的視角并加以思考,就能明白那是世界為你我開啟的,通往人生自我豐盈的大門。?????
門背后,是前人曾經走過路,我們要把它當作自己走過的路,再去跨一跨田埂的稻谷金黃,聽一聽成熟的果實砰然落地,聞一聞浩瀚的棗樹林掀動起的脈脈清香,登上陡峭的山峰,把世間最勇敢的風披在身上,用遠見超越未見,去探索,去發(fā)現世界還有什么模樣。
??? 二零二三年,世界依舊很大,我們的生活,依舊甘之如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