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防守體系(參考0607拜仁vs米蘭)
現(xiàn)代最強中衛(wèi)是誰?可能是范戴克。他的強項體現(xiàn)在哪里?極少被過,而且每場都有關鍵的解圍。是歷史最強嗎?不敢妄下定論。換個問題,剛才講到的“強項”能代表他個人能力強嗎?他能代表這只球隊的防守體系嗎?這好像不太能,但其實歷史上有人可以,推薦一場比賽:0607歐冠米蘭vs拜仁,兩回合都很好看,當時的米蘭球員名字個個如雷貫耳,皮爾洛,馬爾蒂尼(生涯末期),卡卡,西多夫,因扎吉,舍甫琴科;而拜仁正在低谷期。而兩隊的體系都是由中后衛(wèi)決定的,拜仁的盧西奧代表了同時代最強上搶,米蘭的內斯塔代表了同時代最強拖后,這場比賽也因此充滿看點。
? ?

? ?
先論盧西奧,他的特點是(身材)高大、(并且)靈活、(上搶)果斷、(上搶的同時體現(xiàn)出了極強的)舒展,不夸張的說,他的一次上搶可以把對手的進攻往后壓制5~10米,并且控制身邊半徑5米的球路。比賽中搶斷卡卡的畫面不少,被過掉的畫面也不少,但被過之后的畫面就是卡卡被身后的補防隊員破壞皮球:補防不難,難的是上搶隊員對于時機的把握,而且身體的舒展要恰到好處,能破壞最好,不能,就在不犯規(guī)的前提下干擾進攻隊員的重心。此外向前推進也是盧西奧的殺手锏之一,上一篇作品講到后衛(wèi)也能決定球隊的進攻體系,一個出球中衛(wèi)可以降低對中場大局觀的要求,那盧西奧的推進則更好的釋放了球隊進攻時的壓力,同時將壓力拋給對方,對當時處在低谷期的拜仁有極大的幫助。
? ?

? ?
再說內斯塔,他比盧西奧穩(wěn)得多,對于對手威脅球的判斷也有著敏銳的嗅覺,可以及時預判球路并通過橫移和補防破壞對手的進攻。在進攻端中,不同于盧西奧的推進,他依靠優(yōu)秀的處理臟球能力來釋放隊友的壓力。
?
還有兩人的共同點,被大多數(shù)人忽略了,前頂、拖后只和防守習慣有關,但也要兼顧彼此的技術特點并且根據(jù)場上情況判斷是該前頂與否。我時??吹絻人顾绊攣砀蓴_或阻斷傳球路線的場景,也看到了盧西奧的回追解圍,我覺得,這兩個人在把自己的職責做到極致的同時,還能兼顧另一個職責,才是決定了他們成為當代世一衛(wèi)的原因。
? ?

我們時??吹奖R西奧從后衛(wèi)線拼殺到中場,但在現(xiàn)代足球體系下看到的并不多。另外11-12賽季的歐冠決賽也頗有看點,雙方大打對攻戰(zhàn)術,主要的原因也是中衛(wèi)支起雙方的高位壓迫體系,因此進攻次數(shù)提升顯著。之后這種比賽少之又少了。
?
相比之下,雖然范戴克在拖后方面做到了極致,但是不善于上搶,要論歷史排名,可能還需要多考究。
?
話說回來,既然荷蘭人代表不了利物浦的體系,那么是什么給利物浦帶來了1819賽季的歐冠和1920賽季的英超?其實從后方的馬蒂普,到中場諸多工兵,再到前場的薩拉赫、馬內,都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了球隊的防守體系,高位壓迫戰(zhàn)術,用于打破對手節(jié)奏,并在進攻失敗后及時投入兵力拼出二次進攻機會,而高位壓迫失敗后的第一個屏障是身高195cm的馬蒂普,用體格堵住對手向前的空間,給范戴克補防的時間??上У氖?,馬蒂普的身體素質是平庸的,他舒展身體擴大防守面積實則在燃盡他的身體機能,頻繁前頂且無人分擔壓力,這也是他頻繁傷病的原因。
? ?

? ?
永退中衛(wèi)思維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人種差異,英國本土白人大多爆發(fā)強但靈活和柔韌差,能直來直去的防守但不能兼顧左右橫移和快速轉身;加之原因二的媒體造勢,所謂“不被過掉的中衛(wèi)就是好中衛(wèi)”,所以英國白人中衛(wèi)開始了永退模式。其實這無所謂,不同的人種本身就可以決定不同的踢法,但是永退思維開始轉變成了其他國家的潮流,讓身體天賦實際過關的球員開始了永退模式(比如開篇提到的那位,明明可以展開身體姿態(tài)封堵傳球路線,但多數(shù)情況下選擇往后躲),就害人不淺了。更可怕的是,球場的面積是固定的,但防守體系下留出的空當會隨著防守隊員的移動而改變,敵退我進,我方的帶球空間就變大了,容易造成視覺誤差,難以看出一個“技術好”的球員到底是因為真的技術好,還是因為空間大。
?
寫這篇文章,沒別的意思,我看球看的不多,僅看得懂中衛(wèi)怎么踢才是有價值,但表述的應該不是特別專業(yè),僅僅為了排雷而已。亦或是拋磚引玉,如有大佬愿意分享自己的觀點我也會從中學習,感謝大家讀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