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霸權與殖民心態(tài)——讀《Taste of Control》
《Taste of Control: Food and the Filipino Colonial Mentality Under American Rule》
by? René Alexander D. Orquiza
20世紀上半葉,殖民主義大行其道。太平洋上“大而肥的牡蠣”菲律賓難逃被美國鎖定的命運。美國士兵在菲律賓快速致富,享受廉價又周到的傭人服務;馬尼拉的美國婦女們早上九點就開始麻將派對,除了午睡,一整天都在密集的社交活動和俱樂部生活中度過;奢靡富足的生活里唯一不悅的就是“缺乏獨創(chuàng)性、不衛(wèi)生的食物”和“用手吃飯,沒有餐桌禮儀,原始的木勺、椰殼碗炊具”。即使馬尼拉中國廚師協(xié)會可以提供家庭廚師,但這些中國人腦子里滿是“神秘的東方事物和鴉片幻想”,他們嘴上答應著“好的,夫人”,轉身回到廚房便繼續(xù)按照自己意愿做菜。于是,一場改變菲律賓飲食體系的帝國殖民活動就此展開。
1926年,一則Del Monte食品公司廣告中展示了櫻桃罐頭從加利福尼亞農(nóng)場到菲律賓家庭主婦籃子的過程。然而,如同《香蕉、沙灘與基地》一書中講的那樣,廣告中全然不提采摘櫻桃的菲律賓勞工,更不用說,向一個遍地新鮮水果的熱帶國家出售水果罐頭本就很矛盾。本書就是通過六個短小精煉的章節(jié),揭示了食物是如何成為殖民帝國統(tǒng)治的理想工具的。
前三章以美國視角出發(fā),詳述了美國官員、士兵、教師和隨行人員在菲律賓創(chuàng)建餐飲業(yè)的過程。餐廳的建立與美國人對熱帶地區(qū)、殖民暴力和種族等級制度的焦慮密切相關(第1章)。為了保證白人的身體可以在“不衛(wèi)生的環(huán)境中”保持健康,這些餐館、酒店和小賣部將本土食物和菲律賓勞工邊緣化。菜單(第2章)提供德國豬肘和牛排來建立和維系帝國間的網(wǎng)絡。旅游指南(第3章)也明確指出在熱帶地區(qū)生活的飲食禁忌來鼓勵旅游業(yè),對菲律賓潛在農(nóng)業(yè)資源的描述也鼓勵了仿效美國西部的野貓投資,這其中就包括引入罐頭加工廠,將水產(chǎn)養(yǎng)殖商業(yè)化。
后三章轉向了菲律賓視角:食譜(第4章)就是菲律賓人爭奪美國烹飪霸權的一種回應。當美國作者勉強為菲律賓食材涂上一層層的奶油和蛋黃醬時,精英女性撰寫的食譜則宣稱西班牙化的節(jié)日菜肴和本土食材是國家美食的精髓,同時,美國的菲律賓人也通過食物表達了新生的民族身份認同。教學大綱(第5章)和廣告(第6章)的解讀也能看出,改變飲食是參與美帝國文化的最直接方式。菲律賓教師開展了一些項目,將食品與社會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職業(yè)教育鼓勵男孩辨別供本地消費的作物和供出口的作物,而家政學(domestic science)則教導女孩,廚房是 “現(xiàn)代女性的舞臺”。學校的種植競賽和烹飪俱樂部通過分享食物培養(yǎng)了一種民族認同感。但是,正如Del Monte的廣告那樣,這種民族身份與書名中的 “殖民心態(tài) ”密不可分。廣告將進口食品描述為勞動者的燃料和達到美式審美標準的秘密。比如,蘭花冰激凌將自己推銷為 “美膚霜”,在廣告中配上一張白皮膚年輕女子的臉,暗示美白才是理想膚色。
全書結構清晰,通俗易懂,將食物放在殖民主義的大框架下進行審視,可以看出飲食帝國主義對菲律賓社會方方面面的深遠影響:菲律賓農(nóng)民的持續(xù)斗爭、對大米進口的依賴以及污染馬尼拉灣的一次性食品包裝等等。在美國,盡管生活著大量菲律賓移民,但菲律賓美食卻鮮為人知。 讀完全書,對“You are what you eat”這句話有了新的認識,食物,不只是果腹,更是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