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知識點歸納【重點】
?第四章 細胞、組織的適應和損傷一、 適應性反應:肥大、萎縮、增生、化生1.萎縮——發(fā)育正常的細胞、組織和器官其實質細胞體積縮小或數(shù)目的減少。
編輯切換為居中
2.肥大——組織、細胞或器官體積增大。實質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實質細胞體積增大。 代償性肥大:由組織或器官的功能負荷增加而引起。 內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內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編輯切換為居中
3.增生——器官、組織內細胞數(shù)目增多稱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細胞有絲分裂 增強的結果。一般來說增生過程對機體起積極作用。肥大與增生兩者常同時出現(xiàn)。
編輯切換為居中
4.化生——一種分化成熟的細胞被為另一種分化成熟的細胞取代的過程。
編輯切換為居中
化生通常只發(fā)生于同源性細胞之間,即上皮細胞之間(可逆)和間葉細胞之問(不可逆).最常為柱狀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為鱗狀上皮,稱為鱗狀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轉變?yōu)榕耸霞毎虮瓲罴毎哪c上皮細胞稱為腸化?;纳掀た梢詯鹤儯缬杀桓蚕偕掀さ酿つた砂l(fā)生鱗狀細胞癌。二、損傷
1. 變性——細胞或細胞間質損傷后導致代謝障礙,使細胞或細胞間質內出現(xiàn)異常物質
或正常物質異常積蓄的現(xiàn)象,通常伴細胞功能低下。
a) 細胞水腫:損傷細胞中最早出現(xiàn)的改變,發(fā)生于心、肝、腎實質細胞,病變早期,
線粒體和內質網腫脹,光鏡下呈紅染細顆粒狀。
b) 脂肪變性:心、肝、腎實質細胞,電鏡下,細胞質內脂肪融合成脂滴;光鏡下,病變
細胞質中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脂滴,細胞核被擠到一側。
(肝臟最容易發(fā)生脂肪變性)
c) 玻璃樣變:又稱透明變性,是指細胞內或細胞間質出現(xiàn)伊紅染,均質半透明、無結構的蛋白質蓄積。分類如下:
編輯切換為居中
d) 淀粉樣變、黏液樣變:細胞間質內黏多糖、蛋白質蓄積。
e) 病理性色素沉著:
編輯切換為居中
? F)病理性鈣化: 軟組織內固體性鈣鹽的蓄積,光鏡下HE染色為藍色細顆粒聚集。
營養(yǎng)不良性鈣化(鈣鹽沉積于壞死或即將壞死的組織中或異物內)、
轉移性鈣化(由于全身鈣、磷代謝失調,鈣鹽沉積于正常組織中)
編輯切換為居中
2、壞死——機體內局部組織、細胞的死亡。死亡細胞代謝停止,功能喪失,結構自溶,
并引發(fā)炎癥反應,是不可逆性變性。
(1)基本病變 ①核固縮、碎裂、溶解;②胞膜破裂、細胞解體、消失;③間質膠原腫脹、
崩解、液化、基質解聚;④壞死灶周圍有炎癥反應。
細胞壞死標志:核固縮、核碎裂、核溶解
(2)基本類型
(a)凝固性壞死:壞死組織由于失水變干,蛋白質凝固而變成灰白或黃白色比較堅實的
凝固體,故稱為凝固性壞死。常見于肝、腎、脾的貧血性梗死,鏡下
特點為壞死組織的細胞結構消失,但組織結構的輪廓依然保存。
(b)干酪樣壞死:主要見于結核桿菌引起的壞死,由于結核桿菌成分的影響,壞死組織
徹底崩解,鏡下不見組織輪廓,只見一些無定形的顆粒狀物質略帶黃
色,形成狀如干酪樣的物質,因而得名。
(c)液化性壞死:組織起初腫脹.隨即發(fā)生酶性溶解,形成軟化灶,因此,腦組織壞死
常被稱為腦軟化;化膿性炎癥時,病灶中的中性粒細胞破壞后釋放出
大量蛋白溶解酶,將壞死組織溶解、液化,形成膿液,所以膿液是
液化性壞死物。好發(fā)腦、胰腺、脂肪
(d)纖維素樣壞死:發(fā)生于結締組織與血管壁.是變態(tài)反應性結締組織病和急進性高血壓
病的特征性病變,鏡下:壞死組織呈細絲、顆粒狀紅染的纖維素樣,
聚集成團。好發(fā)結締組織、小血管
(e)壞疽:局部組織大塊壞死合并腐敗菌感染(是壞疽和壞死的主要區(qū)別)。
分為干性、濕性、氣性三種,其比較如下。
好發(fā)部位
原因
病變特點
全身中毒癥狀
干性壞疽
四肢、體表
動脈缺血、靜脈通暢
干縮、黑褐色、分界清楚
輕或無
濕性壞疽
肺、腸、闌尾、子宮、膽囊、
動靜脈均阻塞
濕潤、腫脹、黑褐或邊緣分界不清楚
重,明顯
氣性壞疽
深部肌組織
創(chuàng)傷伴厭氧產氣夾膜桿菌感染
腫脹、污穢蜂窩狀、邊緣分界不清
重,明顯
(3)壞死結局: ?1、溶解吸收2、分離排出3、機化與包裹4、鈣化
3、凋忙——活體內個別細胞程序性的死亡。死亡細胞的質膜不破裂,不引發(fā)死亡細胞自溶,
不引發(fā)急性炎癥反應,與基因調節(jié)有關
(1)形態(tài)特征:細胞皺縮,胞質致密,核染色質邊集,爾后胞核裂解,胞質生出芽
突并脫落,形成含核碎片和細胞器成分的膜包被凋亡小體
l 壞死與凋亡在形態(tài)學上有何區(qū)別?
壞死
凋亡
受損細胞數(shù)
多少不一
單個或小團
細胞質膜
常破裂
不破裂
細胞核
固縮、裂解、溶解
裂解
細胞質
紅染或消散
致密
間質變化
膠原腫脹、崩解、液化,基質解聚
無明顯變化
凋亡小體
無
有
細胞自溶
有
無
急性炎反應
有
無
三、損傷的修復
1、再生——有同種細胞來完成修復
(1)如果恢復了原來的組織結構和功能,稱為完全性再生。
(2)由纖維結締組織來完成修復的,稱為纖維性修復,屬不完全再生。
編輯
(3)各類細胞的再生能力
編輯切換為居中
2、肉芽組織——由新生薄壁的毛細血管以及增生的纖維母細胞構成,并伴有炎細胞的浸潤,
肉眼觀為鮮紅色、顆粒狀、柔軟濕潤,形似鮮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1)肉芽組織由三種成分構成:①新生的毛細血管;② 纖維母細胞;③炎性滲出成分。
編輯切換為居中
編輯
(2)
3、瘢痕組織——肉芽組織經改建成熟所形成的纖維結締組織。
(1)有大量平行或交錯分布的膠原纖維束組成,常發(fā)生玻璃樣變。
4、創(chuàng)傷愈合——機體遭受外力作用,組織離斷貨缺損后的修復過程。是涉及各種組織再生、
肉芽組織及瘢痕形成的復合組合。
一期愈合與二期愈合的比較
一期愈合
二期愈合
傷口狀態(tài)
缺損小,無感染
缺損大,或伴有感染
創(chuàng)緣情況
可縫合,創(chuàng)緣整齊、對合緊密
不能縫合,創(chuàng)緣無法對合、哆開
炎癥反應
輕,再生與炎癥反應同步
重,待感染控制、壞死清除,開始再生
再生順序
先上皮覆蓋,再肉芽組織生長
先肉芽組織填平傷口。再上皮覆蓋
愈合特點
愈合時間短,瘢痕少
愈合時間長,瘢痕大
5、骨折愈合
編輯
?。?)四個階段
第五章 ?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
一、出血
1、出血——血液(主要為紅細胞)自心臟、血管腔溢出的過程稱為出血
編輯
2、內出血——血液蓄積于體腔內稱為體腔出血(胸腔、腹腔和心包積血);
血液蓄積在組織間質內可見到數(shù)量不等的紅細胞,少量出血可形成小出血灶,
較大量的出血可形成血腫,(硬模下血腫、內囊血腫、皮下血腫)
3、皮下出血
(1)直徑<3mm——出血點 直徑在3—5mm——紫癜 直徑>5mm——瘀斑
(2)皮膚、粘膜出血灶的顏色隨紅細胞崩解后釋放出血紅蛋白降解的過程而改變。
紫紅色→藍綠色→橙黃色→直至消退
二、充血和淤血
1、充血——動脈血量流入過多,引起局部組織或器官的血管內血液含量增多的狀態(tài)。
編輯切換為居中
2、淤血——靜脈回流受阻,引起局部組織、器官的血管內血液含量增多的狀態(tài)。
編輯切換為居中
(1)
編輯
(2)
(3)重要器官瘀血:
a. 慢性肺淤血:常見于慢性左心衰竭,尤其是慢性風濕性心辧膜病引起的左心衰竭。
b. 慢性肝淤血:常見于慢性右心衰竭,尤其是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引起的右心衰竭。
三、血栓形成
1、血栓——在活體心臟和心血管內,血液發(fā)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型成分凝集形成固體
質塊的過程稱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體質塊稱為血栓。血栓形成后可溶解
或脫落。脫落后形成血栓栓子,可引起栓塞和梗死??蓹C化和再通。
2、形成條件
編輯
?
靜脈比動脈發(fā)生血栓多4倍,下肢比上肢多3倍。
3、血栓的類型
類 ?型
形成條件
主要成分
形態(tài)特征
白色血栓
血流較快時,主要見于心瓣膜
血小板白細胞
灰白、波浪狀、質實、與瓣膜壁血管相連
混合血栓
血流緩慢的靜脈,往往以 ? 瓣膜囊或內膜損傷處為起點
血小板 ? ?紅細胞
粗糙、干燥、圓柱狀、粘著、灰白、與褐色相間
紅色血栓
血流緩慢甚至停滯的靜脈,靜脈延續(xù)性血栓尾部
紅細胞纖維蛋白
紅、濕潤、有彈性、但易干枯、脫落
透明血栓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微循環(huán)
纖維蛋白血小板
鏡下可辨
4、血栓的結局
(1)、溶解、吸收、軟化、脫落、機化、再通、鈣化
(2)、再通——在血栓機化的過程中,由于血栓收縮或部分溶解,使血栓內部或血栓與血管
壁之間出現(xiàn)裂隙,這些裂隙與原有的血管腔溝通,并由新生的血管內皮細胞
覆蓋,形成新的血管腔,使已被阻塞的血管重新恢復血流的過程稱為再通。
四、栓 塞
(1)栓塞與栓子——循環(huán)血液中的異常物質隨血流運行堵塞血管腔的現(xiàn)象稱為栓塞,
形成栓塞的異常物質稱為栓子。
(2)栓塞的類型
編輯切換為居中
A、血栓栓塞:是各種栓塞中最常見的一種,占99%以上。
肺動脈栓塞 ?來自體循環(huán)靜脈系統(tǒng)或右心的血栓栓子常栓塞于肺動脈。
(引起此栓塞的血栓栓子95%來自下肢深靜脈)
?體循環(huán)動脈栓塞 左心及體循環(huán)動脈系統(tǒng)的血栓栓子,可引起全身口徑較小的動脈分支的
阻塞,但以腦、腎、脾、下肢等處最為常見,引起器官的梗死。
B、脂肪栓塞:常見于長骨粉碎性骨折、嚴重脂肪組織挫傷、脂肪肝擠壓傷
編輯切換為居中
C、
D、羊水栓塞:常見于分娩過程中,羊水栓塞的證據(jù)是尸檢時在肺動脈小分支和肺泡毛細血管
中見到羊水成分。
五、梗死
1、梗死——器官或組織由于動脈血流阻斷,側支循環(huán)不能迅速建立而引起的壞死,稱為梗死。
編輯切換為居中
2、
3、梗死的類型
(1)貧血性梗死 ?發(fā)生在組織結構致密側支循環(huán)不豐富的實質器官,如脾、腎、心和腦組織。因梗死灶含血量少,故呈灰白色。梗死灶的形態(tài)取決于該器官的血管分布,如脾、腎的動脈呈錐形分支,故梗死灶也呈錐形,尖端朝向器官中心,底部靠近器官表面;腸系膜血管呈扇形分支,故腸梗死呈節(jié)段狀;冠狀動脈分支不規(guī)則,故心肌梗死灶形狀不規(guī)則,呈地圖狀。
(2)出血性梗死
A、出血性梗死發(fā)生的條件是:①組織結構疏松;②雙重血液供應或吻合支豐富;
? ? ? ? ? ? ? ? ? ? ? ? ? ? ③動脈阻塞的同時靜脈回流障礙。
?B、出血性梗死常發(fā)生的器官為肺和腸。
第六章 炎癥
一、炎癥
1.炎癥——是機體對致炎因子引起的局部組織損傷所生的防御反應。
2、血管反應——炎癥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主要特征是:白細胞滲出和液體滲出
3、炎癥的原因:
(1)、生物性原因:最常見
(2)、物理性原因 ? (3)化學性原因 ? ?(4)免疫反應 ? ?(5)壞死組織
4、炎癥介質:
(1)、部分來自白細胞:前列腺素、白細胞三烯、溶酶體酶、細胞因子
(2)、部分來自血漿:緩激肽、補體成分、纖維蛋白多肽、
(3)、作用:發(fā)熱、趨化性、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
5、炎癥的基本病理變化
(1)變質——炎癥局部組織發(fā)生的變性和壞死,常見于心、肝、腦等實質性器官的某些
感染和中毒,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腦膜炎。
(2)滲出——炎癥局部組織血管內的液體成分、纖維蛋白原等蛋白質和各種炎癥細胞通過
血管壁進入組織、體腔、體表和粘膜表面的過程叫滲出。如支氣管肺炎。
(3)增生: ①炎癥局部組織;②實質細胞和間質細胞;③數(shù)量增加。
6、局部表現(xiàn)和全身反應
(1)、局部:紅、腫、熱、痛、功能障礙
(2)、全身反應:有發(fā)熱、嗜睡、厭食、凝血因子合成增多及白細胞的改變。
7、炎癥的臨床類型
(1)、四種類型:超急性炎癥、急性炎癥、亞急性炎癥、慢性炎癥
二、急性炎癥
1、急性炎癥的病理變化:
編輯
(1)、
(2)、血管通透性增高
(3)、白細胞滲出:A、化膿桿菌感染與中性粒細胞有關,病毒感染以淋巴細胞核單核細胞
為主,過敏反應和寄生蟲感染則以嗜酸性粒細胞為主。
? ? ? ? ? ? ? ? ? B、吞噬作用:指白細胞到達炎癥灶吞噬病原體和組織崩解碎片的過程。
? ? ? ? ? ? ? ? ? C、炎癥細胞的種類:中性粒細胞、單核吞噬細胞、嗜酸性細胞、
嗜堿性細胞、肥大細胞
2、急性滲出性炎癥的類型
根據(jù)滲出物的成份劃分:漿液性、纖維素性、化膿性、出血性
(1)、漿液性炎癥
概念:以漿液滲出為主
好發(fā):漿膜、粘膜、皮下疏松結締組織等處
(2)、纖維素性炎:
概念:以纖維蛋白原滲出為主,
好發(fā):于粘膜、漿膜和肺臟。
病變特點:假膜性炎--發(fā)生在粘膜時,滲出的纖維素、白細胞和其下的壞死粘膜組織形成
一層灰白色的膜狀物,稱為假膜。如咽白喉的假膜牢固附著于粘膜面不易脫落;
而氣管白喉的假膜較薄而淺在、易脫落→窒息、危及生命。絨毛心---發(fā)生在
心包膜的纖維素性炎,隨心臟搏動滲出的纖維素被牽拉成絨毛狀。
(3)、化膿性炎
概念:以中性粒細胞大量滲出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組織壞死和膿液形成的炎癥。
主要類型:
(1)表面化膿和積膿
漿膜或黏膜的化膿性炎癥 化膿性尿道炎、化膿性支氣管炎
膿液在漿膜腔或膽囊、輸卵管內積聚→積膿 empyema
(2)蜂窩織炎
?疏松組織中的彌漫性化膿性炎,常發(fā)生于皮下、粘膜下、肌肉間、闌尾。
蜂窩織炎主要由溶血性鏈球菌引起。
(3)膿腫
局限性化膿性炎癥
特征:組織發(fā)生溶解壞死,、膿腔形成
由金葡菌→→產生毒素、血漿凝固酶→→組織壞死及嗜中性粒細胞浸潤并釋出酶液
化壞死組織、纖維蛋白原轉變成纖維素→→炎癥病變較局限,形成膿腔。
(4)、出血性炎癥——炎癥時由于血管的損害特別嚴重,滲出物中含有大量紅細胞。
細菌
毒素
化膿菌
菌血癥
+
—
—
毒血癥
—
+
—
敗血癥
+
+
—
膿毒血癥
+
+
+
3、急性炎癥的結局
三、慢性炎癥
1. 一般性炎癥:?炎癥息肉 ?炎癥假瘤
2. 慢性肉芽腫性炎癥
概念:在炎癥局部形成主要由巨噬細胞增生構成的境界清楚的結節(jié)狀病灶為特征的慢性炎癥,稱為慢性肉芽腫性炎癥
肉芽腫可分為異物肉芽腫和感染性肉芽腫,其主要成分是上皮樣細胞和多核巨細胞。
第十章 ?腫瘤
一、腫瘤
1、腫瘤的概念、形態(tài)
(1)、腫瘤——機體局部組織的正常細胞受到各種致瘤因子的作用,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
對細胞生長的正常調控,導致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2)、組織形態(tài) 實質:由腫瘤細胞構成,是腫瘤的特異性成分。
間質:一般由纖維組織和血管組成,對腫瘤實質起著支持和營養(yǎng)作用。
(3)、常見大體形態(tài)及生長方式:息肉狀、乳頭狀、結節(jié)狀、分葉狀、囊狀、侵潤性、
潰瘍狀伴侵潤。
2、腫瘤的異型性
(1)、異型性:指腫瘤組織在細胞形態(tài)和組織結構上與其組織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性。其中,
腫瘤的異型性越大,表示腫瘤分化程度越低,其惡性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3、生長方式:
? ? ? ? ? ? ?A、膨脹性生長,是良性腫瘤典型的生長方式,腫瘤常呈結節(jié)狀,與周圍界限
分界清楚,手術易完整切除,不易復發(fā),對器官影響主要是壓迫和阻塞。
? ? ? ? ? ? ?B、侵潤性生長,是惡性腫瘤的典型生長方式。
? ? ? ? ? ? ?C、外生性生長,發(fā)生在體表、體腔或管道器官腔面的良惡性腫瘤均可呈外生
性生長。
4、擴散
A、局部侵潤(直接蔓延):指惡性腫瘤細胞沿著組織間隙連續(xù)性的侵潤生長,破壞鄰近的
組織、器官。是惡性腫瘤的重要生物學特征之一。
B、轉移 ?
含義:惡性腫瘤細胞從原發(fā)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和體腔,遷徙到其他部位繼續(xù)生長,
形成與原發(fā)瘤同類型的腫瘤。這個過程稱為轉移。所形成的腫瘤稱為轉移瘤。
轉移途徑:A、淋巴道轉移:是癌最常見的轉移途徑。
? ? ? ? ? ? ? (淋巴結內轉移癌,首先出現(xiàn)在左邊緣竇)
? ? ? ? ? ? B、血道轉移:是肉瘤最常見的轉移途徑。血道轉移最常見的是肺 ,其次是肝、骨。因此,肺、肝、骨的影像學檢查,對了解惡性腫瘤是否發(fā)生血道轉移十分必要。(在遠處器官形成同一類型腫瘤可作為血道轉移的可靠依據(jù))
? ? ? ? ? ? C、種植性轉移:指發(fā)生于體腔內器官的惡性腫瘤。
5、癌于肉瘤的區(qū)別(詳見138頁):A、癌是起源于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通常經淋巴道轉移。
? ? ? ? ? ? ? ? ? ? ? ? ? ? ? B、是起源于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通常經血道轉移。
6、對機體的影響
良性腫瘤:A、局部壓迫和阻塞:是良性腫瘤對機體最主要影響。
? ? ? ? ? ? ?B、繼發(fā)性改變:潰瘍、出血、感染。 ?
? ? ? ? ? ? ?C、激素增多癥狀。
惡性腫瘤:A、繼發(fā)性改變:出血、穿孔、感染及病理性骨折。
? ? ? ? ? ? B、疼痛:腫瘤可壓迫、侵潤局部神經而引起頑固性疼痛。
? ? ? ? ? ? C、惡病質:表現(xiàn)為極度消瘦乏力,嚴重貧血,全身衰竭,常致患者死亡(惡
病質通常見于艾滋病、惡性腫瘤、結核病、嚴重營養(yǎng)不良,肌萎縮等)。
? ? ? ? ? ? D、副腫瘤綜合癥。
7、惡性腫瘤重要死因:
? ? ? ? ? ? ? ? ? ? ? ? ? ? ? ? ? ? ? ? A、感染:最常見的致命性感染是肺炎、敗血癥和腹膜炎。
? ? ? ? ? ? B、器官衰竭。
? ? ? ? ? ? C、梗死:最常見的梗死部位是肺和心。
? ? ? ? ? ? D、出血:致命性出血常發(fā)生在胃腸道和腦,也可見于肺和腹腔。
? ? ? ? ? ? E、癌病。
8、良惡性腫瘤區(qū)別(詳見課本127頁)。
記憶口訣:分化不好生長快,侵潤轉移加破壞,常有繼發(fā)和復發(fā),惡性腫瘤就是它。
9、癌前疾?。?/p>
?A、含義:指某些具有癌變潛在的可能性病變,如長期存在,即有可能轉變?yōu)榘?/p>
?B、幾種常見的癌前疾?。赫衬ぐ装?、慢性子宮頸糜爛、乳腺增生性纖維囊性病、結腸息肉
狀腺瘤、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潰瘍等。
10、早期癌:A、原位癌:指當癌細胞累及上皮全層,但未突破基底膜向下侵潤者。
是一種最早期的癌。
? ? ? ? ? ?B、早期侵潤癌。
二、常見腫瘤舉例
1、良性上皮組織腫瘤:
(1)、乳頭狀瘤,呈外生性生長,其發(fā)生于Hpv感染有關。
(2)、腺瘤,由腺體、導管或分泌上皮的良性腫瘤。
2、惡性上皮腫瘤:
(1)、鱗狀細胞癌。
(2)、基底細胞癌,多見于老年人,此癌幾乎不發(fā)生轉移,好發(fā)部位,眼瞼。
(3)、移行細胞癌,好發(fā)于膀胱三角。
(4)、腺癌、
3、良性間葉組織腫瘤:
(1)、脂肪瘤,常見于背、肩、頸、四肢。
(2)、血管瘤(脈管瘤),無包膜,呈侵潤性生長。
(3)、平滑肌瘤,最多見于子宮,其次是胃腸道。
(4)、骨瘤,好發(fā)于頭面骨和頜骨,也可累及四肢。
(5)、軟骨瘤。
4、惡性間葉組織腫瘤:
(1)、纖維肉瘤。
(2)、脂肪肉瘤。
(3)、橫紋肌肉瘤,見于10歲以下嬰幼兒和兒童,好發(fā)部位是鼻腔、眼眶、泌尿生殖道等腔道器官。
(4)、平滑肌肉瘤,多見于子宮及胃腸道,易經血道轉移。
(5)、骨肉瘤,骨最常見于的惡性腫瘤,常見于青少年,病理性骨折是診斷骨肉瘤的主要依據(jù)。
5、區(qū)分單純癌、硬癌、髓樣癌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
一、動脈粥樣硬化
(1)病變主要累及大中動脈,以動脈內膜脂質沉積、灶狀纖維增厚和粥樣斑塊形成為特征,
致使管壁變硬,管腔狹窄,引起組織、器官的缺血性病變。
(2)病因:?可控性因素:a,高脂血癥 ?b,高血壓 ?c,吸煙 ?d,繼發(fā)性高脂血癥疾病 ?
? ? ? ? ? ? ? ? ? ? ? e,其他因素,如飲食、肥胖和缺乏體力活動,心理負擔重,壓力大等。
?不可控因素:A,遺傳 ?B,年齡 ?C,性別
(3)基本病理變化:①脂紋(脂斑):動脈內膜面可見黃色針頭帽大小的斑點或長短不一的條紋。
②纖維斑塊:內膜面可見散在不規(guī)則表面隆起的斑塊,初為淡黃色、
灰黃色,后因斑塊表層膠原纖維增多及玻璃樣變呈瓷白色,狀如凝固的蠟燭。
③粥樣斑塊
④繼發(fā)性病變:1,斑塊內出血 2,斑塊破裂 3,血栓形成 4,斑塊鈣化
? ? ? ? ? ? ? ? ? ? ? ? ? ? ? ?5,動脈瘤形成:是血管壁的局部擴張,不是腫瘤。
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1)病因:簡稱冠心病,是由冠狀動脈狹窄所致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臟病,也稱缺血性心臟病。
(2)臨床表現(xiàn):1,心絞痛: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造成的,主要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胸骨后或心前區(qū)
疼痛、憋悶或壓迫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持續(xù)數(shù)分鐘。
? ? ? ? ? ? 2,心肌梗死:只有在心內膜下,梗死才可以引起血栓形成,并發(fā)癥:心臟破裂、
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急性心包炎,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
? ? ? ? ? ? 3,慢性缺血性心臟病
? ? ? ? ? ? 4,冠狀動脈性猝死
三、高血壓病
(1)緩進型高血壓(良性高血壓,約占高血壓的95%,多見于中老年人):好發(fā)于細小動脈,
按病變發(fā)展過程可分為三期:
?動脈功能紊亂期
?動脈硬化期:細動脈玻璃樣變性硬化是高血壓病的主要病變特征
?器官病變期:腦出血:是高血壓病最嚴重的并發(fā)癥,常發(fā)生于基底核、內囊
微梗死,高血壓腦病。
高血壓性心臟?。褐饕∽兪亲笮氖曳蚀螅龊?,乳頭肌和肉柱增粗,
心腔不擴張,相對縮小。
原發(fā)性顆粒性固縮腎。
(2)急進型高血壓:又稱惡性高血壓,較少見,多見于青壯年。
其病變特點:?細動脈壁纖維素樣壞死;?增生小動脈硬化。
上述病變可累及全身各器官,但主要累及腎和腦,以腎臟病變最為嚴重,
常因尿毒癥而繼發(fā)身亡
四、風濕病
(1)風濕病是一種與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病態(tài)反應性炎癥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全身結締組織形成具有診斷意義的風濕性肉芽腫為特征。最常累及心臟和關節(jié),其次為皮膚、皮下組織,腦和血管等,以心臟病變最為嚴重。
(2)基本病變:?變質滲出期(早期病變),?增生期和肉芽腫期,?瘢痕期或愈合期。
(3)風濕性心臟?。撼@奂靶膬饶?,心肌和心外膜,分別稱為風濕性心內膜炎、風濕性心肌炎和
風濕性心外膜炎,如病變累及心臟全層,則稱為風濕性全心炎。
?風濕性心內膜炎:病變主要累及心瓣膜,以二尖瓣受累最多見,其次為二尖瓣和主動脈瓣
同時受累,其贅生物為白色血栓,小而不易脫落。
五、心臟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心內膜炎:?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形成體積較大、灰黃或淺綠色,質脆易脫落的疣狀贅生物。?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其贅生物脫落后最易栓塞的部位是腦。
2,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包炎。
六、心瓣膜病
(1)心瓣膜病表現(xiàn)為瓣膜口狹窄或關閉不全,二者可單獨發(fā)生,也可合并存在,是最常見的慢性心臟病之一。
第十二章 ?呼吸系統(tǒng)疾病
大葉性肺炎
小葉性肺炎
好發(fā)人群
青壯年
老弱病幼
病變性質
纖維素性炎
化膿性炎
病變范圍
肺大葉
肺小葉為單位
大體
大片實變
小實變灶散在分布或不規(guī)則融合
光鏡
彌漫性,以纖維素、RBC、中性粒細胞滲出為主
散在灶性,以細支氣管為中心呈化膿性改變
并發(fā)癥
較少見
多見,危險性大
愈后
好
差
大葉性肺炎:主要由肺炎雙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內彌漫性纖維素滲出為主的炎癥,病變通常累及肺大葉的
全部或大部。
紅色肝樣變期(發(fā)病第3~4天) 病變肺葉腫大,暗紅色,質實如肝
特征:肺泡腔大量紅細胞及部分纖維素滲出(纖維素絲連接成網),
臨床病理聯(lián)系:影響肺通換氣、發(fā)紺等缺氧癥狀、紅細胞被吞噬鐵銹色痰、纖維素性胸膜炎
灰色肝樣變期(發(fā)病第5~6天) 病變肺葉腫大,逐漸變?yōu)榛野咨|實如肝。
特征:肺泡腔內大量纖維素性滲出物,纖維素網,中有大量嗜中性粒細胞,紅細胞少見;
臨床病理聯(lián)系:中性粒細胞壞死+滲出液+壞死脫落上皮細胞膿痰。
慢性阻塞性肺病: 一組以肺實質與小氣道受到病理損害而導致慢性不可逆性氣道阻塞、呼氣阻力增加、肺功能不全為共同特征的肺疾病的統(tǒng)稱。
第十三章 消化系統(tǒng)疾病
一、慢性胃炎
1.定義:是胃黏膜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發(fā)病率高
2.病因:?.幽門螺桿菌感染
?.長期慢性刺激,如長期飲酒、吸煙、濫用水楊酸類藥物,喜食熱燙或濃堿及刺激
性食物。
?十二指腸液反流對胃粘膜屏障的破壞
? ? ? ?④自身免疫性損傷
3.類型及病理變化
(1)、慢性淺表性胃炎
部位:以胃竇部常見,病變呈多灶性或彌漫性
病理:A.胃黏膜充血、水腫、呈淡紅色,可伴有點狀出血和糜爛,表面可有灰黃或灰白色
黏性滲出物覆蓋
? ? ? ?B.鏡下:病變主要位于粘膜淺層上1/3,呈灶壯或彌漫分布,胃黏膜充血、水腫,
表淺上皮壞死脫落固有層有淋巴細胞、漿細胞侵潤
結局:大多治療后或合理飲食而痊愈;少數(shù)轉為慢性萎縮性胃炎。
(2)、慢性萎縮性胃炎
特點:以黏膜固有腺萎縮伴腸上皮化生為特征
分類:?A型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中抗壁細胞抗體和內因子抗體檢查陽性,并導致
維生素B12吸收障礙,導致惡性貧血,病變主要在胃底和胃體
?B型病變多見于胃竇部,我國患者多屬于B型
A、B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比較:
A型
B型
病因
不明
幽門螺桿菌
發(fā)病機制
自身免疫
細菌侵壟力等
好發(fā)部位
胃體和胃底
胃竇部
血中自身抗體
+
—
惡性貧血
有
無
與癌變關系
無
密切
病理:胃鏡下,病變部胃黏膜失去正常的橘紅色而呈灰色,黏膜變薄,皺襞變淺甚至消失,
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見。鏡下,病變累及黏膜全層:?黏膜固有腺體萎縮?固有膜內
慢性炎細胞侵潤,病程長者有淋巴細胞聚集或淋巴濾泡形成?腸上皮化生:指病變區(qū)
胃黏膜上皮被腸型上皮代替。
假幽門腺化生:及胃體部或胃底部的腺體壁細胞和主細胞消失,為類似由幽門腺的黏液分泌
細胞所取代。
病理聯(lián)系:萎縮性胃炎伴有不同程度的腸腺的化生,在花生過程中,必伴隨局部上皮細胞的
不斷增生,若有異常增生,則可能癌變
(3)、慢性肥厚性胃炎
A、部位:胃底及胃體部
B、病理:胃黏膜肥厚,黏膜皺襞粗大,加深、變寬、呈腦回狀
C、鏡下:黏膜層肥厚,黏膜腺體增生,腺管延長,有時增生的腺體穿破黏膜肌層,黏膜表層
黏液分泌細胞增多,固有層侵潤的炎細胞較少。
D、病理聯(lián)系:患者常有胃酸低下及因丟失大量含蛋白的胃液引起的低蛋白血癥
二、潰瘍?。ㄏ詽?
1、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1)、幽門螺桿菌(HP)感染
(2)、胃液的自我消化作用(當長期吸煙、飲酒等使黏液屏障、細胞屏障抗消化能力弱)
(3)、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
2、病理變化:位置:胃潰瘍多位于胃小彎側愈近幽門愈多見,尤其是胃竇部,有直徑多在
? 2CM以內;十二指腸潰瘍多發(fā)生在球部的前壁后后壁,直徑常在1CM以內,鏡下,潰瘍底
由胃腔表層向胃底深層可分為四層
?滲出層:為表面的少量纖維素和中性粒細胞
?壞死層:由紅染、無結構的壞死組織構成
?肉芽組織層:為新生的肉芽組織
④瘢痕層:由肉芽組織轉化而來的陳舊瘢痕組織構成
3、臨床病理聯(lián)系:
?節(jié)律性上腹部疼痛 ?反酸、嘔吐、噯氣 ? X線檢查潰瘍處有龕影
4、結局及并發(fā)癥:?愈合 ?并發(fā)出血、穿孔 ?幽門狹窄 ? ?④癌變
三、病毒性肝炎
1、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細胞變性壞死為主要變病變的常見傳染病。
2、基本病變:各型肝炎病變基本相同:肝細胞變性、壞死,伴不同程度炎性細胞浸潤、肝細
胞再生和纖維組織增生。
3.肝細胞變性、壞死
(1)胞漿疏松化和氣球樣變:肝細胞腫大,胞漿疏松呈網狀、半透明,稱胞漿疏松化。進一
步肝細胞腫大呈球形,胞漿幾完全透明,稱為氣球樣變。電鏡:內質網擴張、囊泡變、
核蛋白顆粒脫失;線粒體腫脹、嵴消失等。
(2)嗜酸性壞死:胞質進一步濃縮,核也濃縮消失。最后剩下深紅色均一濃染的圓形小體,
即嗜酸性小體,為單個細胞壞死(細胞凋謝)。
(3)溶解壞死: 最多見,高度氣球樣變發(fā)展而來。胞核固縮、溶解、消失→細胞解體。 ?
重型肝炎很快就發(fā)生此種壞死崩解。
a) 點狀壞死:小葉內灶狀肝細胞壞死。累及1至幾個肝細胞,伴以灶性炎性細胞浸潤。
b) 碎片狀壞死:肝小葉周邊肝細胞界板肝細胞呈片狀或灶狀壞死、崩解,伴有炎性細胞浸潤
c) 橋接壞死:壞死發(fā)生在小葉中央靜脈與匯管區(qū)之間或兩個小葉中央靜脈之間以及兩個匯管區(qū)之 間,常見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2.炎細胞浸潤 主要有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呈散在性或灶狀浸潤于匯管區(qū)或肝小葉內。
3.間質反應性增生及肝細胞再生
(1)Kupffer細胞增生肥大,脫入竇內成為游走的吞噬細胞,參與炎細胞浸潤。
(2)間葉細胞及纖維母細胞的增生參與損傷的修復
(3)肝細胞再生:肝細胞壞死后的修復反應。在肝炎恢復期或慢性階段更明顯。再生的肝細胞體積大,核大深染、有雙核。慢性病例匯管區(qū)細小膽管增生。
肝炎基本病變中,肝細胞疏松化,氣球樣變,點狀壞死及嗜酸性小體對于診斷普通型肝炎具有相對特征性;肝細胞碎片壞死、橋接壞死是慢性肝炎中的中度及重度肝炎主要病變特征;肝細胞大片壞死、崩解是重型肝炎主要病變特征。
4、臨床病理類型
(1).急性(普通型)肝炎 最常見。又分黃疸型和無黃疸型。我國無黃疸型肝炎多,其中多
為乙型肝炎;部分為丙型。
黃疸型肝炎的病變略重,病程較短,多見于甲型、丁型、戊型肝炎。兩者病變基本相同。
(2)、病變:廣泛肝細胞變性,以胞漿疏松化和氣球樣變最普遍。壞死輕微,肝小葉內散在
點狀壞死。匯管區(qū)及肝小葉內輕度炎性細胞浸潤。黃疸型者壞死灶稍多、稍重,毛細
膽管管腔有膽栓形成。
5、臨床病理聯(lián)系
肝細胞彌漫變性腫脹→肝體積↑、被膜緊張→臨床上肝大、肝區(qū)疼痛或壓痛。
肝細胞壞死→細胞內酶類入血→血清谷丙轉氨酶(SGPT)等↑。
6、結局:急性肝炎大多半年內逐漸恢復。點狀壞死的肝細胞可完全再生修復。乙型、丙型肝炎恢復較慢,需半年到一年,少數(shù)病例(約1%)發(fā)展為慢性肝炎。極少數(shù)惡化為重型肝炎。
四、慢性(普通型)肝炎
1、 病毒性肝炎病程持續(xù)一年(國外定為半年)以上者即為慢性肝炎。按炎癥、壞死、纖維
素程度,將慢性肝炎分為輕、中、重三類(持續(xù)性、活動性)。
輕度慢性肝炎:輕度點狀壞死,偶見碎片壞死。匯管區(qū)慢性炎細胞浸潤。周圍有結締組織增生,肝小葉輪廓清楚,小葉界板無破壞。
中度慢性肝炎:壞死明顯,中度碎片壞死及橋接壞死。肝小葉內有纖維間隔形成,但小葉結構大部分保存。
重度慢性肝炎:重度的碎片壞死及大范圍橋接壞死,壞死區(qū)肝細胞不規(guī)則再生,纖維間隔而分割小葉結構。
2、毛玻璃樣肝細胞:多見于HBsAg攜帶者、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組織。光鏡:HE染色:肝細
胞漿嗜酸性細顆粒狀物質,不透明似毛玻璃樣故稱毛玻璃樣肝細胞。含大量HBsAg,電鏡
下呈線狀或小管狀積存在內質網池內。免疫酶標或免疫熒光法HBsAg陽性反應。
五、重癥病毒性肝炎
1、病情嚴重。根據(jù)起病急緩及病變程度,分急性重型和亞急性重型二種。
(1)急性重型肝炎:少見。發(fā)病迅猛、劇烈,病死率高。臨床上稱暴發(fā)型、電擊型或惡性
型肝炎。
肝細胞廣泛、嚴重壞死。肝索解離,肝細胞溶解,出現(xiàn)彌漫性的大片壞死。壞死多起自小葉中央,向四周擴延,僅小葉周邊部殘留少數(shù)變性的肝細胞。
肝竇明顯擴張充血、出血,Kupffer細胞增生肥大。小葉內及匯管區(qū)有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為主的炎性細胞浸潤。殘留的肝細胞無再生現(xiàn)象。
肉眼:肝體積顯著縮小,左葉為甚,重量減至600~800g,質地柔軟,表面被膜皺縮。切面呈黃色或紅褐色,有的區(qū)域呈紅黃相間的斑紋狀,故又稱急性黃色肝萎縮或急性紅色肝萎縮。
臨床病理聯(lián)系及結局:
大量肝細胞的迅速溶解壞死,可導致:①膽紅質大量入血而引起黃疸(肝細胞性黃疸);②凝血因子合成障礙導致出血傾向;③肝功能衰竭,解毒功能障礙。④膽紅素代謝障礙及血循環(huán)障礙→腎功能衰竭(肝腎綜合征。主要死因為肝功能衰竭(肝昏迷),其次消化道大出血或急性腎功能衰竭等。
(2)亞急性重型肝炎:多數(shù):由急性重型肝炎遷延而來或開始病變較緩和呈亞急性經過。
少數(shù):由普通型肝炎惡化而來。病程:一至數(shù)月。
病變特點:既有大片的肝細胞壞死,又有肝細胞結節(jié)狀再生。
由于壞死區(qū)網狀纖維支架塌陷和膠原纖維化,使再生的肝細胞失去原有依托呈不規(guī)
的結節(jié)狀。
小葉內外有明顯的炎性細胞浸潤。
小葉周邊部小膽管增生并可見較舊病變區(qū)有結締組織增生。
肉眼:肝不同程度縮小,被膜皺隔,質地略硬,部分區(qū)域形成大小不一的結節(jié),切面見壞死區(qū)呈紅褐色或土黃色,再生結節(jié)因膽汁淤積呈黃綠色(亞急性黃色肝萎縮)
肝硬化(cirrhosis of liver) ①肝細胞彌漫性變性、壞死;②纖維組織增生,肝小葉結構及血液循環(huán)途徑改建并形成假小葉;③肝細胞結節(jié)狀再生。以上導致肝臟變形、變硬。
假小葉 假小葉是指有廣泛增生的纖維結締組織分割原來的肝小葉并包繞成大小不等的圓形或類圓形的肝細胞團。假小葉內的肝細胞排列紊亂,可有變性,壞死及再生的肝細胞。
六、門脈性肝硬化臨床病理聯(lián)系(重點)
1.門脈高壓癥:發(fā)生機理
①肝內結締組織增生,肝竇閉塞或竇周纖維化,使門靜脈循環(huán)受阻(竇性阻塞);
②假小葉壓迫小葉下靜脈,肝竇內血液流出受阻,進而影響靜脈血流入肝血竇(竇后);
③肝A和門V形成異常吻合,致使高壓力的動脈血流入門V(竇前);
臨床主要表現(xiàn)
側支循環(huán)形成:食道下段V叢曲張→破裂、出血,死因之一;直腸V叢曲張→破裂,便血,貧血;臍周V網曲張→“海蛇頭”(caput medusae)診斷意義
2.肝功不全:肝實質長期反復受破壞引起。
①激素滅活作用減弱:肝掌、蜘蛛痣、睪丸萎縮、月經不調、閉經或不孕等
②合成凝血因子、蛋白質合成障礙,脾亢:出血傾向如鼻衄,牙齦出血,粘、漿膜出血,
皮下淤斑等。
③膽紅素代謝障礙:黃疸
④解毒↓:肝性腦病
門脈性肝硬化
壞死后性肝硬化
膽汁性肝硬化
1.發(fā)病率
最 ? 多
較 ? 多
少 ? 見
2.病 ?因
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
亞重肝、慢活肝
膽道阻塞、感染
3.結 ?節(jié)
細小,大小一致(0.15~0.5,直徑<1cm)
較大,大小懸殊(0.5~1,直徑可>6cm)
細小/光滑
4.假小葉
明顯,大小一致
明顯,大小不均
可不明顯;淤膽明顯
5.纖維間隔
薄而均勻
較寬,寬窄不一
細小
6.癌變率
較 ?低(2.3%)
較 ? 高(13.1%)
一般不癌變
七、消化系統(tǒng)常見惡性腫瘤
食管癌
胃癌
大腸癌
原發(fā)性肝癌
來源
食管黏膜上皮或腺體
胃黏膜上皮
大腸黏膜上皮
肝細胞或肝內膽管上皮細胞
組織學類型
鱗狀細胞癌
胃腺頸部和胃小凹底部的成體干細胞
高分化管狀腺癌及乳頭狀腺癌
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
好發(fā)部位
胃竇部
直腸
錦囊妙記:
?
第十四章 泌尿系統(tǒng)疾病
一. 腎小球腎炎病因和發(fā)病機理
(一)引起腎小球腎炎的抗原,
1.內源性抗原
(1)腎小球本身的成分:基底膜成分、內皮細胞膜抗原、系膜細胞膜抗原等。
(2)非腎小球抗原:核抗原,DNA,免疫球蛋白,免疫復合物,腫瘤抗原,甲狀腺球蛋白抗原等。
2.外源性抗原
(1)感染的產物:細菌、病毒、白色念珠菌和寄生蟲等。
(2)藥物如青霉胺,金和汞制劑等。
(3)異種血清,類毒素等。
(二)腎小球腎炎的免疫發(fā)病機制
免疫復合物形成引起腎小球腎炎基本上有兩種方式:
抗體與腎小球內抗原在腎小球原位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
血液循環(huán)內形成的可溶性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于腎小球。
二. .各型腎小球腎炎
(一)以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病變?yōu)橹鞯募膊 毙詮浡栽錾孕∏蚰I炎
肉眼觀:腎輕度或中度腫大、充血、包膜緊張、表面光滑、色較紅,故稱大紅腎。若腎小球毛細血管破裂出血,腎表面及切面可見散在的小出血點如蚤咬狀,稱蚤咬腎。切面可見皮質由于炎性水腫而增寬,條紋模糊與髓質分界明顯。
光鏡:1.病變?yōu)閺浡?,兩側腎同時受累。主要變化為腎小球內細胞增生。2.增生的細胞主要為系膜細胞和內皮細胞,內皮細胞腫脹,嚴重處血管壁發(fā)生纖維素樣壞死。
免疫熒光法:腎小球毛細血管壁表面有顆粒狀IgM、IgG和C3沉積。
(二)、以腎球囊臟層上皮增生為主的疾病——急進性腎小球腎炎
病變特點為腎小球內有大量新月體形成。病變嚴重,進展很快。
主要癥狀為血尿、蛋白尿,并迅速出現(xiàn)少尿、無尿。如不采取措施,常在數(shù)周至數(shù)月內發(fā)生腎功能衰竭,死于尿毒癥,故又稱快速進行性腎小球腎炎。
病理變化:雙腎體積增大,色蒼白,表面可有點狀出血,切面見腎皮質增厚。
新月體主要由腎小球上皮細胞增生和滲出的單核細胞組成。腎小球上皮細胞主要是壁層上皮細胞增生顯著,堆積成層,在腎球囊內毛細血管叢周圍呈新月形或環(huán)狀,故稱為新月體或環(huán)狀體。腎球囊內的纖維蛋白可刺激上皮細胞增生,是促使新月體形成的原因。
(三)以上皮細胞足突病變?yōu)橹鞯募膊 p微病變性腎小球腎炎
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腎病綜合征。電鏡觀察未找到沉積物,免疫熒光檢查也未發(fā)現(xiàn)腎小球內有免疫球蛋白或補體。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
病理變化:電鏡下:腎小球基膜正常,無沉積物,主要改變是彌漫性腎小球臟層上皮細胞足突消失,胞體腫脹,胞質內常有空泡形成,細胞表面微絨毛增多。
肉眼觀:腎腫脹,體積較大,色蒼白。由于大量脂類沉著,切面可見黃色條紋。
第十五章 生殖系統(tǒng)疾病與乳腺疾病
一、子宮頸上皮內瘤變(CIN)
1、是子宮頸息肉的病變性質
2、好發(fā)部位:宮頸外口鱗柱上皮交界部
二、子宮頸癌
1、好發(fā)部位:子宮頸陰道部或子宮頸管內 ? ? ? ? ?
2、鏡下以鱗狀細胞癌為主 ? ? ? ? ?
3、最重要最常見的轉移途徑:淋巴道轉移
4、子宮內腰異位癥:是指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出現(xiàn)子宮內膜以為的部位
5、子宮內膜腺癌:與雌激素長期作用有關
6、子宮絨毛膜上皮癌:最易經血道轉移
三、乳腺疾病
1、乳腺癌
(1)、其來自乳腺終末導管小葉單元上皮的惡性腫瘤
(2)、常發(fā)于乳腺外上象限
第十七章:傳染病
一、結核病
1、病變特征是結核結節(jié),相對特征是干酪樣壞死。
2、結核結節(jié):由上皮樣細胞、朗漢斯細胞以及外周的致敏T淋巴細胞等聚集成結節(jié)狀,形成
結核性肉芽腫,又稱結核結節(jié)。
3、原發(fā)性肺結核病的特征性病變
(1)、原發(fā)綜合征:由肺的原發(fā)病灶。結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門淋巴結結核三者組成。
4、X線(片)呈啞鈴狀陰影
二、傷寒
1、病變特征:全身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增生和傷寒肉芽腫形成。
2、突出病變部位:回腸末端淋巴組織
三、細菌性痢疾
1、病變部位:主要發(fā)生在大腸。尤以乙狀結腸和直腸較重
四、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
1、最主要傳播途徑:呼吸道傳播 ? ? ? ? ? ? ? ? ? ? ? ? ? ?
2、常見致病菌:腦膜炎雙球菌 ? ? ? ? ? ? ? ? ? ? ? ? ?
3、可出現(xiàn)沃一弗綜合征
五、流行性乙型腦炎(乙腦)
1、病變最輕部位:脊髓 ? ? ? ? ? ? ? ? ? ? ? ? ? ?
2、病變廣泛及整個中樞神經系統(tǒng)灰質 ? ? ? ? ? ? ? ? ? ? ? ? ? ?
3、最主要傳播途徑:蚊蟲叮咬 ? ? ? ? ? ? ? ? ? ? ? ? ?
4、最早出現(xiàn)癥狀:嗜睡,昏迷
六、寄生蟲病
1、腸阿米巴病
(1)、病變部位:主要在盲腸、升結腸
2、血吸蟲病
①、肝血吸蟲病導致肝纖維化及門靜脈高壓
②、導致血吸蟲性肝硬化的是蟲卵(蟲卵主要沉積于肝臟的直腸)
③、引起血吸蟲感染的是尾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