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氣候變化,從認識氣候類型開始
氣候,指的是某一地區(qū)多年的天氣特征。
氣候
某一地區(qū)多年的天氣特征。包括多年平均狀況和極端狀況。由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地面性質(zhì)等因素相互作用所決定。按空間尺度,有大氣候、中氣候和小氣候之分。
中國幅員遼闊,跨緯度較廣,距海遠近差距較大,加之地勢高低不同,地形類型及山脈走向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從氣候類型上看,東部屬季風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山地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和青藏高原區(qū)。從干濕地區(qū)劃分看,有濕潤地區(qū)、半濕潤地區(qū)、半干旱地區(qū)、干旱地區(qū)之分。同一個溫度帶內(nèi),可含有不同的干濕區(qū);同一個干濕地區(qū)中又含有不同的溫度帶。因此在相同的氣候類型中,也會有熱量與干濕程度的差異。地形的復雜多樣,也使氣候更具復雜多樣性。
我國主要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季風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副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和山地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行星風系季節(jié)位移和海陸熱力差異影響下形成的氣候類型。主要分布在亞洲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長夏無冬,春秋極短,氣溫終年很高,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盛行風向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干、雨季分明。干季盛行東北風,降水較少;雨季盛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降水集中。自然植被為熱帶季雨林。
熱帶雨林氣候
位于赤道兩側(cè),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3000毫米,全年分布均勻。月平均氣溫一般在18℃以上,年較差小。高溫多雨。自然植物以常綠闊葉林為主。主要分布地區(qū)有:非洲扎伊爾河流域、幾內(nèi)亞灣及馬達加斯加島東岸、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中美洲東海岸、亞洲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地。有時將其與“赤道多雨氣候”合稱。
副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在副熱帶大陸東岸的一種氣候。以中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最為典型。氣溫季節(jié)變化明顯。冬季月平均氣溫0℃以上,夏季月平均氣溫達28℃以上。冬季盛行來自西北的大陸季風,雨量少。夏季受來自東南的海洋季風影響,雨量集中。初夏冷暖氣團交匯于此,多鋒面雨,盛夏有對流雨;夏秋之交有臺風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無明顯干季。自然植被為副熱帶季雨林。
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北緯35°~55°的歐亞大陸東岸的一種氣候。因海陸的熱力差異,在季節(jié)性高壓和低壓控制下,風向、風力、氣溫和降水有明顯季節(jié)變化。冬季受溫帶大陸氣團影響,盛行偏西、偏北風,風力強勁,寒冷干燥,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夏季受溫帶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偏東、偏南風,風力較小,暖熱多雨,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集中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的三分之二。全年四季分明,天氣多變。自然植被以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為主。
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
亦稱“溫帶闊葉林氣候”。主要分布在北緯40°~60°的北美大陸東部和歐洲東部的一種氣候。冬季寒冷少雨,夏季溫暖多雨,但氣溫與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不如同緯度東亞溫帶季風氣候顯著。最冷月平均氣溫南北介于-20~0℃,最熱月平均氣溫16~24℃,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自然植被以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為主。
山地氣候
受高度和山脈地形影響所形成的一種局地氣候。氣壓和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陽坡氣溫高,變化大;陰坡氣溫低,變化小。山坡和山頂?shù)臍鉁厝蛰^差、年較差相對小于山谷和山間盆地。降水隨高度增加而遞增,達一定高度(最大降水高度)后又減少;迎風坡降水多于背風坡。山地氣候在不同海拔區(qū)各有不同,故各高度上有不同種類的植被,垂直方向呈現(xiàn)不同的景觀。
除此之外,世界上常見的氣候類型還有很多種。
熱帶沙漠氣候
亦稱“熱帶干旱氣候”。分布在南北回歸線兩側(cè)(約南、北緯15°~30°之間)的大陸內(nèi)部直到大陸西岸的一種氣候。以非洲北部、西南亞和澳大利亞中西部分布最廣。常年處于副熱帶高壓和信風控制下,氣流下沉,氣候以炎熱、干燥為特征。全年少雨,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甚至連續(xù)幾年無雨,且降水變率大。除寒流流經(jīng)的大陸西岸外,大部分地區(qū)日照強,氣溫高,蒸發(fā)旺盛,多風沙。年平均氣溫在18℃以上,最熱月平均氣溫30~35℃,但晝熱夜涼,氣溫日較差特別大。自然植被缺乏,屬荒漠景觀。
熱帶干濕季氣候
亦稱“熱帶草原氣候”。在多雨的熱帶與亞熱帶沙漠之間存在的一種過渡性氣候。全年長夏無冬,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最冷月氣溫在18℃以上。氣溫年較差3~10℃,日較差較大。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該區(qū)域靠近赤道一側(cè)的邊緣,一年中具有短暫的干季,而向極地一側(cè)的邊緣卻持久干季,其環(huán)境特征逐漸融入半干旱帶。熱帶干濕季氣候與赤道多雨氣候之間的界限很難定義。在熱帶干濕季氣候下,熱帶雨林轉(zhuǎn)變?yōu)闊釒枇植菰?,即一種稀疏的落葉樹林熱帶草原,因此常被稱為“熱帶草原氣候”。從專業(yè)上講這個名字可能不是很恰當,因為一些生態(tài)學家不能確定這些草原是否是由氣候原因形成的。這一地區(qū)曾經(jīng)以森林為主,但由于人們季節(jié)性的焚燒而逐漸變成了疏林草原。
地中海式氣候
亦稱“副熱帶夏干氣候”。主要分布在緯度30°~40°的大陸西岸的一種氣候,以地中海地區(qū)最為典型,故名。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干旱少雨。冬季因副熱帶高壓南移而位于西風帶,有熱帶海洋氣團侵入,且常與來自高緯度的溫帶冷氣團交匯,多鋒面氣旋雨。全年雨量適中,冬雨夏干。氣溫冬季溫和,夏季沿海涼爽,內(nèi)陸炎熱干燥。
溫帶海洋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的一種氣候,以西歐分布最廣。終年處在西風帶,深受海洋氣團影響,沿岸有暖流經(jīng)過。氣溫變化和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溫低于秋溫。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下,氣溫年較差小。全年濕潤有雨,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季節(jié)分配較均勻,冬季稍多。自然植被為落葉闊葉林。
寒溫帶針葉林氣候
亦稱“寒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北緯50°~70°之間,橫貫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的一種氣候。受北極高壓控制,盛行極地大陸氣團。冬季嚴寒漫長,最冷月平均氣溫-30~-20℃或更低,絕對最低溫度達-45~-50℃;夏季溫暖短促,最暖月平均氣溫10~18℃;氣溫年較差特別大。降水較少,年降水量300~600毫米,集中在夏季,冬季積雪;因氣溫低,蒸發(fā)弱,相對濕度很高。自然植被主要為針葉林。
苔原氣候
亦稱“極地(長寒)氣候”。主要分布在北極圈以內(nèi)、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緣、北極群島、冰島北部和格陵蘭島南部無冰凍的海岸地區(qū)的一種氣候。全年嚴寒,僅夏季有2~3個月的月平均氣溫在0~10℃之間。降水極少,年降水量200~300毫米,以雪為主。因氣溫低,蒸發(fā)弱,相對濕度很高。地面有永凍層。自然植被以地衣、苔蘚為主。
寒帶冰原氣候
亦稱“極地冰原氣候”“永凍氣候”。主要分布在南極洲、格陵蘭島和北冰洋諸島的一種氣候。受南、北極高壓控制,全年嚴寒,各月平均氣溫皆在0℃以下。降水很少,全部是雪,終年不化。地面為巨厚冰層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