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用五行學說治病養(yǎng)生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五行中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或基本元素;“行”,是指這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及其相互聯(lián)系。
用類比的思維方法,《內經(jīng)》把五行學說應用于醫(yī)學。首先是用來和人體的五臟相配合,如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五行學說認為木、火、土、金、水之間有相互推動的作用,就是所謂“五行相生”;同時也有相互制約的作用,這就是所謂“五行相克”。下圖中可見:鉆木取火——木生火,火的灰變成泥土——火生土 ,泥土蘊含礦物質及金屬——土生金 ,金屬熔后會有水——金生水 ,水滋養(yǎng)樹木——水生木。

五行相生,既互相滋生和助長;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生,既互相制約和克服;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與相克的原理在中醫(yī)的疾病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最常見“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思想。何為實則泄其子?比如吃了上火的食物心火過旺時,如果單瀉心火,會不持久,上火會反復。但如果在這時因瀉脾,則效果完全不同,當心火過旺時,心就會克肺,而肺則會相對虛。而脾為肺之母,這時瀉脾可以做到既讓心臟的火往脾走從而把火散掉,這股氣同時又會輸送到肺來補肺,從而使肺強不被火克,所以這種情況下瀉脾有一舉兩得的效果,起到整體調節(jié)疏導的作用。何為虛則補其母?例如腎水生肝木,腎是母,肝是子,如果出現(xiàn)肝木虛弱癥,不直接補肝,而是補生肝的腎才對癥。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