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我因恐慌而讀書

在問答社區(qū)“知乎”上,有人提過一個問題:人為什么要讀書?
下面的回答洋洋灑灑,逾千余條。諸多答案歸納起來,人們讀書的原因無外乎四點:社會現(xiàn)實的需要,積淀自身的需要,心靈享受的需要以及尋求同類的需要。簡而言之,人讀書就是一種需要——為現(xiàn)實也好,為精神也罷;為自身也好,為他人也罷,這種需要不一定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也未必源于狹隘的功利性目的。
在朋友看來,我算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我也曾問自己,為什么要讀書,理由固然超不出上面概括出的幾點。但對我個人而言,永遠有一個更直接、更緊迫乃至于更現(xiàn)實的說法:因為恐慌。
我之所以要讀書,是因為我內心時??只?,讀書是消解恐慌的一種方法。
我恐慌的是年華的虛度。在大學時,我曾與朋友一同在酒吧狂飲,也曾與兄弟在KTV引吭高歌,以為自己有著大把時光可以縱情揮灑,讀書不過是隨手而為的事情,唯有在考試之前匆匆讀上幾頁。及至而立之年,卻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在最應該認真讀書、仔細揣摩的大學日子里,讀書只占有了很小的一部分。對于現(xiàn)在的我而言,學校的歲月已然一去不復返,再供學習提升的時間也越發(fā)緊迫。讀書,就是為了不想自己在剩余的幾十年生活里,再次留下虛度的遺憾。我曾把讀書時間讓位于聚會、飲酒、唱歌、游戲,而今亦出于恐慌,將它們重新讓位于讀書。
我恐慌的是現(xiàn)狀的禁錮。當我寒窗苦讀廿載,最終由校園而步入社會工作時,實現(xiàn)了人生的一種可能性,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放棄了其他的可能性。就像現(xiàn)代的年輕人也會陷入一種恐慌:一眼就能預見自己今后40年日復一日的工作,或說一眼望穿了自己下半生的軌跡。然而我還希冀自己擁有更多的可能性。讀書是暫時跳出這種現(xiàn)狀的禁錮,隨心所欲暢想可能性的一種方式。在書籍中,我可以接觸到其他學科,汲取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樂趣;也可以在其他領域中與別人對話,聆聽或者傾訴不限于本職工作的想法,從而依然保持對未來的向往。
我恐慌的是求知欲的消磨。從兒時起,我們就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急切地想要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一切。正如日劇《女王的教室》里,女教師對學生所說,人們會遇到許多不理解的事物,也會遇到許多美好的事物,“作為一個人自然地想了解更多、學習更多……連自己生存的這個世界都不想了解,還能做什么呢?”我還記得認識第一種花,見到第一種小動物時的興奮與感動。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自詡為變得成熟穩(wěn)重、見多識廣,不再去承認自己的無知,也缺乏了解未知事物的熱情,對很多東西都一笑而過,不再在意。讀書,是依然能接觸未知的世界,保持自己的求知欲,對新奇的事物乃至于對生活還能保持熱情。
總而言之,我因恐慌而讀書。讀書回饋于我的,不只是恐慌的緩解,還有時間、未來與生活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