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皇帝怎么過春節(jié)?雖然有些漢化,但充滿神秘氣息
遼國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權,統(tǒng)治范圍廣闊,“幅員萬里”,與北宋王朝對峙,形成南北并列的局面。契丹人雖然來自草原,但在統(tǒng)治燕云十六州的過程中,接受漢文化的影響,逐漸漢化。自遼圣宗耶律隆緒以后,其統(tǒng)治者的漢化水平很高。
據記載,遼圣宗十歲能作詩,一生作詩達五百余首,而且經常出題,讓群臣賦詩。遼圣宗在統(tǒng)治期間,積極吸收漢文化的先進經驗,促進了遼國的封建化過程。雖然,遼國皇帝逐漸漢化,但在過春節(jié)這方面,依然保留了不少民族傳統(tǒng),充滿了神秘的氣息。那么遼國皇帝到底怎么過年呢?

在除夕之夜,遼國皇帝會親自主持宮中的歲除儀式,這個儀式既讓人感到神秘,又充滿了草原民族的氣息。首先,皇帝的敕使和夷離畢(北面官,負責掌管刑獄)率領執(zhí)事郎君來到殿前,將鹽和羊膏放到火中燃燒。接著由巫和大巫按照次序,贊?;鹕?。
最后,皇帝在閤門使的陪同下,來到殿前,面向火爐再拜。這個習俗大概與契丹族早起信仰的薩滿教有關。薩滿教崇尚自然,其中最常見的儀式就是“拜火”,他們認為火是最神圣的,可以掃除人世間的一切污穢。

不過隨著遼國皇帝漢化程度的提高,其宗教信仰也發(fā)生了變化。最初,遼國皇帝在過年時,都會親自拜火,從遼道宗開始,才改命夷離畢拜火。拜火儀式是在除夕之夜舉行,到了正月初一,遼國還有一些非常特別的活動。
正月初一這天,遼國皇帝將糯米飯和白羊髓摻和,捏成拳頭大小的團子,每帳分賜四十九個。等到五更的時候,皇帝和各帳就會將米團從帳內扔出。然后再派人統(tǒng)計個數。如果是單數,皇帝就不會讓人奏樂,也不飲酒,而是讓十二名薩滿巫師在帳外搖鈴執(zhí)箭,而且邊唱邊叫。

帳篷里面的人則在火盆中爆鹽,還點燃一種在地上盤旋的煙火,稱為地拍鼠。這種儀式被稱作“驚鬼”。這種方式與漢民族用爆竹驅邪避諱,似乎有著相同意義。如果飯團的數量是雙數,那么皇帝則會下令飲酒、奏樂,舉行盛大的宴會,通宵達旦。
不過由于遼國皇帝不斷漢化,所以他們在過新年時,也會采取中原王朝的方式。比如正月初一,皇帝會舉行大超會,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然后賜宴,君臣同樂。總而言之,遼國皇帝過新年的方式,既保留了契丹族的一些風俗,也采用了漢民族的方式。
參考資料:1.《歲時廣記》;2.《遼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