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朝代的國號及由來

更多初中、高中資料,可以在物理大師app,大師一百公眾號獲取查看!
我們來看看中國歷史上具體的國號及其由來:
夏:據(jù)傳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quán)為“夏”。另據(jù)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后,才稱“夏”。
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后,就以“商”作為國名。后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稱。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于周原(今陜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后,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鎬(今陜西西安西南),后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jù)《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lǐng)非子為周孝王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并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后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后劉邦擊敗項羽,統(tǒng)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后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后漢”之分。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后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蜀:劉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qū),蜀指四川,其政權(quán)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xù)。
吳:孫權(quán)活動于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quán)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逼魏帝卦他為“晉公”,滅蜀后進爵為晉王。后來他的兒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后襲用此卦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后,李淵稱“唐王”,后廢楊侑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于遼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繼位后,命趙匡胤為歸德節(jié)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jié)度使。故陳橋兵變后,發(fā)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jù)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區(qū)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chǎn)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元:據(jù)《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jīng)》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guān),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guān)。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fā)展起來的,郭子興屬于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借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tǒng)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lǐng)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xiàn)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jīng)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quán)后,國號稱“明”。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后金)。后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guān)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敖稹备摹扒濉钡脑?,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也有傳說努爾哈赤早年逃難時騎著一匹大青馬,慌急趕路,馬被累死。努爾哈赤為此難過地說:“大青啊,大青,將來我得了天下,國號就叫大清。”于是皇太極改國號時改為大清。
國號的分類
從夏朝到清朝,中國經(jīng)歷了四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國的王朝更是多的讓人眼花繚亂。那么這些國號是怎么來的呢?歸納了一下,主要有六類。
一是以族名為國名,以族名為國名在中國上比較常見。夏、商、周三代都是以族為名的。再比如契丹,也是以族名為國號。
二是以地名為國名,在周朝時的諸侯國最常見。比如陳、蔡等即是地名又是國號。
三是以姓為國號,戰(zhàn)國初期的趙、魏、韓三國就是典型的以姓為國號。
四是以原封號為國號,開國皇帝在未當皇帝前,有過封號后來就以封號為國號。比如:曹丕在當皇帝前被漢朝皇帝封為魏王。當皇帝后就以魏為國號。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比如劉邦當過漢王,楊堅當過隋國公,司馬炎當過晉公等。其實封號也是地名,指被封的地方。
五、從文化角度確定的國名。這種情況在封建社會的晚期比較常見。國號都寄托了某種愿望。比如:元朝,就是取自《周易》中的一句話“大哉乾元”。元為首,為剛。而明則是和朱姓有聯(lián)系。清又是五行屬水,水克火,明屬火。是從五德文化角度上確定的。
六、繼承歷史上同姓或同族人的國名。比如:清朝在前期叫金,就是繼承女真族完顏部建立的金。再比如,宋朝前期在山西北部的北漢,皇帝姓劉,就繼承漢朝的國號。這些無非是顯示皇族的歷史悠久和血統(tǒng)高貴。
中國歷史上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王朝(政權(quán))?
北魏(386年~534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shù)民族王朝,拓跋珪于太初元年(386)稱王,初稱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建元登國。史稱北魏、拓跋魏、元魏、后魏。北魏太延五年(439)北魏滅北涼,結(jié)束十六國時期,統(tǒng)一北方,傳17帝,歷171年。天興元年(398)稱帝,都平城。盛時疆域約為今河北、山東、山西、寧夏、甘肅等省區(qū),河南、陜西、內(nèi)蒙古的大部,遼寧、安徽、江蘇、青海、新疆各一部分以及蒙古國南端一部分。后遷都洛陽(今屬河南)。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拓跋弘遷都洛陽,加速鮮卑族漢化及加強對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改拓跋氏為元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逃往長安投靠宇文泰。高歡立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遷都于鄴(今河北臨漳),改元天平。史稱東魏。北魏亡。
東魏(534年~550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shù)民族王朝。534年魏北魏宗室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城(今河北臨漳境內(nèi)),史稱東魏,傳1帝,歷17年。
西魏(535年~556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shù)民族王朝。535年魏宗室元寶矩為帝,都長安,史稱西魏,傳3帝,歷22年。
北齊(550年~577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shù)民族王朝。550年高洋廢東魏帝自立,都鄴城,國號齊,史稱北齊,傳6帝,歷18年。
北周(557年~581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shù)民族王朝。557年宇文覺稱天王,都長安,國號周,史稱北周。北周建德六年(577)北周滅北齊,統(tǒng)一北方,傳5帝,歷25年。
遼朝(916年~1125年),契丹族建立的少數(shù)民族王朝,歷時210年,傳9帝。遼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紀。907年耶律阿保機為契丹酋長。916年,契丹酋長耶律阿保機做了皇帝,遼建立。918年建都皇都(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羅城),947年改皇都為上京,1007年遷都至中京道大定府。“遼”的疆域的東北至今日本海黑龍江口,西北至蒙古國中部,南部至今天津的海河、河北霸縣、山西雁門關(guān)一線與北宋交界,是當時統(tǒng)治中國北方與宋朝對峙的一個王朝?!斑|”最初建國時,國號為契丹,947年改國號為“遼”,其間于983年至1066年間曾重稱“契丹”。開國君主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歷經(jīng)9位帝王,1125年(遼保大五年)滅于金。
金朝(1115年~1234年),女真族建立的少數(shù)民族王朝,創(chuàng)建人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國號“大金”;“金”建于1115年,先建都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鎮(zhèn)),后遷都燕京(今北京),再遷都至汴京(今河南開封)。金開興二年(1234年)時滅于蒙古,共經(jīng)歷10位帝王。
元朝(1206年~1368年),蒙古族建立的少數(shù)民族王朝,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1279年滅南宋,定都于大都(現(xiàn)北京市)。1368年滅亡于明朝。
清朝(1636年—1912年),滿族建立的少數(shù)民族王朝,愛新覺羅氏。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電視劇《孝莊秘史》里,皇太極自稱“后金”真的是讓人笑cry)。都城為赫圖阿拉(又名興京、赫圖阿喇、黑禿阿喇、黑圖阿拉,滿語“橫崗”之意。在今中國遼寧省新賓縣西永陵鎮(zhèn)老城)。1636年(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稱帝。1644年,李自成農(nóng)民軍攻陷北京,明崇禎帝自殺。清軍在吳三桂的帶領(lǐng)下乘機入關(guān)打敗農(nóng)民軍,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guān),定都北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統(tǒng)治瓦解。清帝于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代自入關(guān)后,共歷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等一個一鍵三連
您的支持是小編持續(xù)更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