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發(fā)現金黃色“紗巾”,像人造結構,離地球很近,比36個月亮還大

最近美國宇航局(NASA)分享了一張超美的太空照片,引發(fā)了互聯(lián)網上的極大關注。這是一張難以置信的照片,在黑暗的太空之中,竟然飄蕩著一條看起來像是真實人造結構的巨大紗巾。不知道你會怎么看,但我第一眼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不相信,在太空環(huán)境中,怎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構呢?
這張照片是由哈勃望遠鏡拍攝到的,位于天鵝座2400光年遠的地方,整個結構的尺度從其中心擴展到了60光年外的地方。由于距離地球很近,這個結構的視角達到了滿月的36倍,可以說極為驚人,你能想象36個月亮呈一串排在夜空的壯觀景象嗎?
那么這個結構究竟是什么東西,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美國宇航局的解釋是,這是一顆質量達我們太陽20倍的恒星,10000年到20000年前燃盡它的燃料后,發(fā)生超新星爆炸形成的。爆炸拋出物質的沖擊波與低密度的星際物質相互作用,形成了這種如輕盈紗巾一樣的結構,這么多年來已經擴展到了60光年以外的距離,現在還在以350公里/秒的速度擴散。
那么這顆恒星發(fā)生超新星爆炸后,命運是什么呢?NASA并未就此進行說明,不過一顆初始質量為太陽質量20倍的恒星,發(fā)生超新星爆炸后,大概率會形成一顆中子星,這是由恒星演化的機制決定的。
小質量恒星演化到生命末期燃料耗盡時,向外膨脹的熱壓力無法抵御物質的巨大引力,就會坍縮成一顆白矮星而不會發(fā)生爆炸,外殼被吹散成為行星狀星云——準確地說是剩下的殘骸質量在我們太陽質量1.44倍以下時(初始質量在8到10個太陽質量以下)。
質量更大的恒星,即初始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0倍到40倍的恒星,就會發(fā)生超新星爆炸,其殘骸質量如果在1.44倍到2.1倍太陽質量,就會坍縮形成中子星。
初始質量超過太陽質量40倍的恒星,到生命末期引力坍縮發(fā)生超新星爆炸后,其殘骸如果超過3.2倍太陽質量,就會成為一個黑洞。

當然,恒星演化極為復雜,科學家們還有很多機制尚未弄清,以上數據只能作為大致的參考。根據恒星金屬量及其它條件的不同,中間還有重合、交叉甚至例外的情況,比如高金屬量的恒星,即使初始質量大于40倍太陽質量,也可能只形成中子星而不是坍縮為黑洞;而金屬量較低的恒星,初始質量即使在25倍到到40倍太陽質量之間,也可能先坍縮成中子星,但外殼爆炸后的物質會在引力作用下回落,最終坍縮成一個黑洞。
看看,太空中一條巨大“紗巾”的一小段就能引申出這么多學問,趕快收藏本文并向小伙伴轉發(fā)吧。超新星爆炸實際是宇宙中非常復雜且非常關鍵的現象,因為宇宙中形成行星及生命所需的所有重金屬,包括你手上和脖子上戴著的黃金,都來自于超新星的爆炸;如果說恒星是宇宙中輕元素生產車間的話,超新星就是重元素的超快速制造及物質分發(fā)中心,在爆炸中合成大量重金屬元素并將所有元素擴散到太空之中;超新星爆炸也遠遠不止我上面所說的這些情形,還有很多種完全不同的形成機制,當然這些機制都和恒星的質量有關,恒星獲得這些質量的方式不同,也就導致了超新星千奇百怪的爆炸方式。歡迎關注徐德文科學頻道,獲得更多科學方面的知識。
徐德文科學頻道公眾號:xudewen028,傳播最新、最前沿、最有趣的科學,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