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浦東二模|在飛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大多數人認為有所缺才會有所需,也有人認為不盡如
23浦東二模
在飛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大多數人認為有所缺才會有所需,也有人認為不盡如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
浦東這篇文章說實話出的還是很好的,文章主要圍繞著“有所缺才會有所需”進行描述,而“缺”這個狀態(tài)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去探討的話題。
界定一個叫做“缺”的概念就足夠對于文章進行一個相對比較好的文章論證——
首先,什么才是缺?
對于缺這個概念,在我看來應該可以做兩種解釋。
?
1 ?缺是一種結果性質的描述。
比如一個人感覺到缺水了,就會口渴,然后去喝水,那么缺是一種客觀的狀態(tài)。
而這種客觀的“不夠”的結果性質的狀態(tài)能夠讓我們找到我們需要什么,從而對于自我做到一種精進。
?
2 ?缺的本質是一種客觀稀缺的感知。
簡單來說,如果一個人處于一種“過?!睜顟B(tài)下,不會對于客觀事物產生價值認知,也不會珍惜事物。而只有感覺到自己“缺”,才會產生需求。
比如面對很多野生動物,我們會透支性質地捕獵,只有野獸具有“稀缺”狀態(tài),我們才會想要保護。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感知上的稀缺,是一種客觀的,讓我們獲得意義感知的描述。
?
那么我們進一步對于文章進行深化——這里就用第一種對于缺的解釋去說,因為這個解釋相對來說更加符合破題的直覺——
有所缺就會有所需,但是我們“所需”的動力源泉不應該僅僅是在于“不缺”,而是因為“補缺”。
比如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缺少什么而產生追求,這個“才”的概念本身有些偏頗。之所以有“求”是因為我們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渴望,我們渴望創(chuàng)造,也渴望自己的價值能夠兌現,我們更多需求的是一些成就價值。
因此,“務實”只是我們有所求的一種動力源泉,而人本質的客觀復雜,不能單單拿“務實”作為客觀價值尺度。我們需要行為的多樣性,通過多樣性的賦能。
?
另外一種切入角度,用到我們課上所講的內容——
“等到口渴了再喝水”,我們需要做的是“在口渴之前就把水喝了”,這個在很多養(yǎng)生文章里面提到過。
而剖析本質還也比較簡單——結果稀缺的發(fā)生其實已經展現出問題來了。而在此之后的補救其實一種亡羊補牢的做法,對于已經發(fā)生的損失是沒有辦法調整的。
所以,正如亡羊補牢的后半句那般——我們要學會防范于未然——也就是在稀缺發(fā)生之前就通過預見性的手段和措施防止稀缺本身的出現。
這個概念和我們課上所說的“上游思維”的邏輯是一樣的——與其對一個問題做出就事論事的解決,不如站在更高的維度去思考如何在源頭上避免一些不好的行為出現。
這個就是文章所具有的整體邏輯。
?
綜上所述,我們構建的文本邏輯還是不少的:
如果從務實角度,我們論證的邏輯是:
確實我們承認,有所缺確實能夠帶來有所求的行為動力。
當我們面對“缺”這樣一種客觀狀態(tài)的時候,這種“缺”是我們基于自己生存環(huán)境的判斷,所以當面對“有所缺”的狀態(tài),理智告訴了我們應該執(zhí)行什么樣的行動策略來補充,從而能夠更好的在環(huán)境中生存。
正如一個人只有在自己身體狀態(tài)不好的時候,才知道維護身體的重要性;一個人在解決問題時候發(fā)現自己黔驢技窮了,才知道去做自我的能力精進。
所以,有所缺的感知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自我精進策略。
?
批判:
但是,“缺”這樣一種判斷指向的務實觀念并不能成為我們“有所求”的唯一動機來源。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缺這個概念所指向的務實觀所指向的需求,在客觀環(huán)境下具有溢出性——世界客觀復雜,如果一味地只用缺作為行為的一致性策略會導致我們行為的單一。
從客觀角度來說,行為單一會帶來問題,過分強調行為的務實會導致我們錯過很多行為的可能性,也會導致我們錯過多樣性帶來的賦能。
?
所以本體論我們就可以寫的是:因此,除了稀缺之外,我們還應該具有其他的行為動力。
我們要鼓勵多樣性,鼓勵一個人行為的復雜和創(chuàng)造。行為的多樣、復雜和創(chuàng)造才能讓我們對一個行為獲得進步性的結果。正如康德提出過的概念:個體的需求和欲望并不完全取決于外在環(huán)境刺激,而是取決于個體的理性和自由意志的決策。因此,即使沒有特定的缺乏,個體仍然可以通過自主選擇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由于多樣性的決策動因是客觀合理的,我們行為才能有豐富而復雜的行為特質。
這里可以結合一個課上講過的概念:“過程增量”——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過程中會帶來很多偏離于初始目標的結果,這些結果也是有意義的,比如我們發(fā)明永動機,雖然沒有發(fā)明成功,但是發(fā)明研發(fā)的過程中有了很多其他的發(fā)明。
同樣,一味地彌補缺會讓我們缺乏行為的多樣性,失去很多可能性。而將更多“所求”的動機合理化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加好的可期待結果。
?
當然,別的角度也可以去論證,我們簡單說一下——
“不能渴了才喝水,而應該在渴之前就補充水分”,那么文章邏輯也比較簡單
先和上文一樣,缺是一種務實觀念,在客觀上能夠解決問題。
隨后批判——但是如果只去彌補缺是不對的,因為缺的出現已經是一種客觀的貶損。
正如亡羊補牢一樣,我們已經面對了損失,再去彌補只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解決形式,而這只是流于表面,并不是最優(yōu)秀的行動策略。
所以本體論主要寫的是要有上游思維,思考問題的主要矛盾。
我們不能只在表面做一個補漏者,很多問題要防范于未然,站在上游思維的角度解決
也就是一味的解決缺這個狀態(tài),并不是智慧,而讓自己預防“缺”這個狀態(tài)的發(fā)生,是更有效的思維方式,因為這樣才能在結構性上解決了問題,解決的是主要矛盾。
用“上游思維”寫也是不錯的。
?
另外,稀缺也能寫,將題目“有所缺才會有所求”視為價值判斷標尺
人們有一種物以稀為貴的傾向。我們要強調,確實,占有稀缺是具有合理性的,擁有稀缺代表的是一種價值證明,我們追求稀缺是一種合理的行動證明。
隨后批判——追求稀缺是非理性的,物以稀為貴并不是一種非常好的行為策略。
因為稀缺本身并不是客觀的價值。
所以本體論去論證,我們要追求的不應該僅僅只是稀缺,而是追求價值,追求稀缺其實是一種短見。
那么最后再寫方法論就行了。
基本上文章就可以通過這個邏輯去論證,理論上來說,上面三種寫法問題都不大,都是對于“缺”這個概念本身做出定義,基本上文章就可以根據這個邏輯去寫。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