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須彌境域志(一):原神3.0版本地名考察

2022-08-27 20:11 作者:卿云上  | 我要投稿

在波斯人的世界觀中,地上世界被分為七大境域(??????,Karshvar),后來一本波斯文的地理學(xué)著作就因此被翻譯為《世界境域志(???? ??????,Hudud al-'Alam)》,本系列文章也將以此為題來考察須彌的地名、人名、命座等背后的典故。

3.0版本開放的須彌雨林地區(qū)一共有六大區(qū)域,它們的中英文名都有其相應(yīng)的文化梗,加上這些大區(qū)域所下屬的18個子區(qū)域,總共24個地名就是這篇文章所考察的對象。


須彌相關(guān)用詞的中文文本經(jīng)常會使用與英文文本意思相近的佛教術(shù)語、或是根據(jù)梵漢對音來進(jìn)行音譯,很多時候都會出現(xiàn)「印度皮-波斯骨」的情況,所以會給中文玩家一種須彌全是印度元素的印象。


而具體到地名上,在英文文本中實(shí)際呈現(xiàn)出波斯-印度元素四六分的情況,24個地名中涉及印度元素的有14個,涉及波斯元素的則有11個,其他還包括4個涉及阿拉伯元素的地名,以及1個希臘語地名。



道成林(Avidya Forest)

首先來看看須彌東部,靠近層巖巨淵的道成林,包括「須彌城」、「化城郭」、「香醉坡」、「離渡谷」和「天臂池」五個子區(qū)域。 ?

道成林英文文本中的Avidya指佛教術(shù)語無明(???????,Avidyā),是明(??????,vidyā)也就是「智慧」的反面,可以理解為看不透事物的本質(zhì),從而被外境的現(xiàn)象所迷惑,被視為是十二因緣(????????????????,pratītyasamutpāda)之首,一切痛苦的根本。

在《圓覺經(jīng)》中有“永斷無明,方成佛道”的說法,這應(yīng)該就是Avidya的中文文本「道成」的來源。

而在中文語境中,「道成」一般說的是基督教的道成肉身(Incarnation),即「道」以肉身的形式降世成為耶穌,這里的「道」就是基督教神學(xué)中的重要概念邏各斯(λ?γο?,Lógos),最早由赫拉克利特(?ρ?κλειτο?,Heraclitus)引入古希臘哲學(xué)中,邏各斯包含了許多層面的意義,其中就包括「智慧(明)」。



· 須彌城(Sumeru City)

源自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宇宙觀中最高的神山須彌山(??????,Sumeru),在后面的須彌文化考察中會有一節(jié)來專門考察須彌山的文化背景,這里就不細(xì)說了。



· 化城郭(Gandharva Ville)

英文文本里的Gandharva指的是乾闥婆(???????,Gandharva),是印度神話里一種以香味為食的神族,同時也會從身上散發(fā)出濃冽的香氣,在《阿闥婆吠陀》中記載到總共有6333位乾闥婆,他們負(fù)責(zé)守衛(wèi)神酒蘇摩(???,Soma),并為眾神演奏音樂,后被佛教吸收為護(hù)法神,成為天龍八部(????????,A??asenā)之一,在佛經(jīng)中常被意譯為香神或香音神。

ville則是法語中表示「城市」的詞匯,常見于法國、加拿大和美國的地名。

所以Gandharva Ville直譯過來就是「乾闥婆城」,而在梵文中乾闥婆城(??????????,Gandharva-nágara)是佛教文獻(xiàn)中經(jīng)常使用的比喻,由于乾闥婆所代表的香氣和音樂都虛無縹緲、難以捉摸,故以其幻化作成的城郭來表示看似真實(shí)但實(shí)際上并非如此的事物。


中文文本里的「化城」即「一時化作之城郭」,與乾闥婆城一樣都是海市蜃樓,看似為真,實(shí)則為幻。

典出法華七喻,在《妙法蓮華經(jīng)》中用了七個譬喻(????,upam?。﹣黻U明佛理,其中之一就是化城喻(????????,??ddhi-nágara),講的是一群人去遠(yuǎn)方尋找寶藏,在歷經(jīng)了千難萬險(xiǎn)后疲憊不堪、駐足不前,甚至產(chǎn)生了放棄的念頭。這時,這群人中最有智慧的“導(dǎo)師”便用他的智慧為大家幻化出一座城池,城中亭臺樓閣、曲水流觴一應(yīng)俱全。眾人歡喜異常,被城中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所吸引,生出了停止前進(jìn)的念頭,只想享受城中安逸的生活。導(dǎo)師見狀,又將城池化去,告訴眾人這座城池只是暫時休息的場所,萬萬不能就此滿足,只有堅(jiān)持不懈,才能到達(dá)終點(diǎn)。最終,眾人追隨導(dǎo)師而去,終于找到了“寶藏”。



· 香醉坡(Gandha Hill)

英文文本里的Gandha即梵文????(gandhá),意為「香氣」,即香音神乾闥婆(Gandharva)構(gòu)詞的前半部分。


中文文本里的「香醉」指的是香醉山(????????,Gandhamādana),根據(jù)《長阿含經(jīng)》等佛教經(jīng)典記載位于閻浮提洲(??????????,Jambu-dvīpa,即南贍部洲)廣嚴(yán)城(??????,Vai?ālī)以北的喜馬拉雅山脈中,是乾闥婆王和娑羅樹王善住的居所,因山中有醉人的香氣,故被稱為「香醉山」。



· 離渡谷(Chinvat Ravine)

英文文本里的Chinvat指的是欽瓦特橋(?? ?????,Chinvat),意為審判之橋或束狀橋,是波斯祆教中將生界與死界分離的篩選之橋,最早在波斯古經(jīng)《阿維斯塔》的《伽薩》篇章中被提及,在后來成書的祆教創(chuàng)世紀(jì)作品《班達(dá)希申》中則有詳細(xì)描述,人死后的亡靈將經(jīng)過此橋,若是靈魂邪惡橋身就會變窄,并被惡魔拖入謊言之屋(???? ????,druj-demana),一處類似地獄的、永遠(yuǎn)充滿著懲罰和痛苦的場所;若是靈魂善良則橋身會變寬,并被圣靈引導(dǎo)至上界的樂曲之屋(???????,garōdmān),即神圣的阿胡拉·馬茲達(dá)所在之處。


至于中文文本中的「離渡」則出自2004年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宗教學(xué)家尼尼安·斯馬特的著作《世界宗教》,書中將欽瓦特橋翻譯為「離渡之橋」。



· 天臂池(Yazadaha Pool)

中文文本出自佛經(jīng)里的天臂城(?????,Dēvadaha),是今尼泊爾境內(nèi)的一座古城,為拘利族(?????,Koliya)的聚居地之一,也是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Māyādevī)和姨母摩訶波阇波提(??????????? ?????,Mahāprajāpatī Gautamī)的娘家,她們都是天臂城善覺王(??????????,Suprabuddha)的胞妹,釋迦牟尼亦誕生于其舅父善覺王的藍(lán)毗尼園(????????,Lumbinī)中,并在天臂城度過了他的童年,后來又與善覺王的女兒耶輸陀羅(??????,Ya?odhar?。┙Y(jié)婚,生下一子羅睺羅(?????,Rāhula)。

從Dēvadaha的構(gòu)詞來看,dēva即印度神話中的天神提婆(???,Dēva),daha在巴利語中則是池塘湖泊的意思,直譯過來就是「神之池」,可能指的是藍(lán)毗尼園中的圣池布史伽里尼(?????????,Pu?kari?ī ),摩耶夫人在誕下釋迦牟尼之前曾于此水池中沐浴凈身,釋迦牟尼也在此第一次洗浴。

英文文本里的Yazadaha則是將Dēvadaha里的印度天神提婆(???,Dēva)替換成了波斯祆教的天神亞扎塔(Yazata),yaza-在阿維斯塔語中意為“崇拜,尊敬”。



護(hù)世森(Lokapala Jungle)

須彌東北部,靠近珉林的護(hù)世森,包括「卡薩扎萊宮」、「茸蕈窟」和「無郁稠林」三個子區(qū)域。

護(hù)世森之名出自印度的護(hù)世者(??????,Lokapāla),意為“世界的守護(hù)者”,在印度教和佛教的經(jīng)文中有不同的具體意義。

在印度教中,護(hù)世者指的是八、九或十個方向上的方位守護(hù)(???????,Dikpāla),在后面須彌文化考察的須彌山篇中會對其進(jìn)行詳細(xì)考察,這里就不細(xì)說了。

在佛教中,護(hù)世者一般指的是護(hù)世四天王(???????????,Caturmahārājakayikas),即東方持國天王(??????????,Dh?tarā??ra),南方增長天王(??????,Virū?haka),西方廣目天王(?????????,Virūpāk?a),和北方多聞天王(???????,Vai?rava?a),各住須彌山四方之一方,守護(hù)四大部洲(?????,Dvīpa)之一部。



· 卡薩扎萊宮(The Palace of Alcazarzaray)

卡薩扎萊(Alcazarzaray)由alcazar和zaray兩個詞構(gòu)成。

alcazar即阿卡薩城堡(?????,Alcázar),是安達(dá)盧斯(???????,Al-Andalus)也就是伊斯蘭時期伊比利亞半島的一種城堡宮殿,為后倭馬亞哈里發(fā)及其后的安達(dá)盧斯諸泰法(?????,Taifa)所擁有,其阿拉伯文名字源自拉丁文castrum,也是「城堡」的意思,和英文里的castle是同一個來源。

阿卡薩城堡由于揉合了伊斯蘭文化特別是波斯的園林建筑藝術(shù),并巧妙地運(yùn)用陰影回廊,壁飾毛毯及屋頂?shù)牡窕记?,使其與其它歐洲常見的宮殿大不相同。在收復(fù)失地運(yùn)動(Reconquista)后基督徒新建造的一些宮殿也沿用了阿卡薩城堡的名字,比如西班牙的塞哥維亞城堡(Alcázar de Segovia)和馬德里王家城堡(Real Alcázar de Madrid)。


zaray應(yīng)為波斯語薩萊(?????,Saray),意為「宮殿」,金帳系的蒙古汗國大多以之作為首都的名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一種宮殿建筑也以此為名,被稱為薩萊伊(????,Saray),受其影響巴爾干半島的波黑首都就叫做薩拉熱窩(Sarajevo)。



· 茸蕈窟(Chatrakam Cave)

英文文本里的Chatrakam即梵語????????(chatrākam),意為「蘑菇」。



· 無郁稠林(Mawtiyima Forest)

英文文本里的Mawtiyima由mawti和yima兩個詞構(gòu)成。

mawti即阿拉伯語???(mawt),和中東亞非語系(Afroasiatic languages)里的許多同源詞一樣都表示「死亡」,這些同源詞包括兩河文明阿卡德語里的??? (mūtum)、埃及語里的mwt、猶太人希伯來語里的?????(mávet)和埃塞俄比亞阿姆哈拉語里的?? (mot),而在迦南地區(qū)的烏加里特語和腓尼基語中默特(????,mt?/ ????,mūt)更直接就是死神的名字,他是迦南主神巴力/巴爾(Baal)的兄弟和對手,曾一度將巴力吞進(jìn)肚里的地底世界。

yima即波斯古經(jīng)《阿維斯塔》里的伊麻(Yima),他與印度《吠陀》里的死神閻摩(??,Yama)同源,閻摩在被吸收進(jìn)佛教后稱為閻羅王(?????,Yamarāja),在漢字文化圈也被簡稱為閻王,被視為是地獄的君主。


中文文本里的「稠林」是個佛教用語,比喻眾生邪見煩惱,交絡(luò)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稠林)。

「無郁」可能用的是西漢劉向《說苑·敬慎》中的典故“吾嘗見稠林之無木,平原為谿谷”,而「郁」在《說文解字》里解作「木叢生者」,某種意義上「無郁」和「無木」可以互通。

《說苑·敬慎》這段原文是用于形容末日亂世時的景象的,由此可以聯(lián)系到英文文本里的死亡意象。




阿陀河谷(Ardravi Valley)

須彌東南部的阿陀河谷,包括「奧摩斯港」、「維摩莊」、「降諸魔山」和「迪弗舊窟」四個子區(qū)域。

英文文本的Ardravi即阿雷德維·蘇拉·阿娜希塔(Ar?dvī Sūrā Anāhit?。┟掷锏囊徊糠?,這是波斯神話中的江河女神阿娜希塔(Anahita)在波斯古經(jīng)《阿維斯塔》“阿邦·亞什特”篇中的名字,在阿維斯塔語中意為「純潔而強(qiáng)大的河流」,而阿娜希塔在中古和現(xiàn)代波斯語中的名字納希德(?????,Nahid)是小草神納西妲(Nahida)名字的來源。

中文文本的「阿陀」為Ardravi的梵漢對音。



· 奧莫斯港(Port Ormos)

奧摩斯(?ρμο?,órmos)在希臘語中意為「小海灣」。

其原型可能是波斯的霍爾木茲港(Hormuz),位于世界油閥霍爾木茲海峽北岸,地處東西方交通要地,商業(yè)繁盛,馬可·波羅(1293年)和鄭和(1414年)都曾到過該地。阿拉伯人于在11世紀(jì)在這里建立了一個小王國,成為波斯諸政權(quán)的附屬,《明史》中稱其為忽魯謨斯,在16-17世紀(jì)曾被葡萄牙人占領(lǐng),后被薩菲波斯奪回,從此成為波斯的一部分。

霍爾木茲港在葡萄牙語中被稱為Ormuz,傳到英語中變形為Ormus,與奧摩斯(Ormos)發(fā)音很像。


· 維摩莊(Vimara Village)

維摩(????,Vimala)在梵語中意為「清凈」、「無垢」,佛教中的維摩詰菩薩(??????????,Vimalakīrti)就以此為名,他是《維摩詰經(jīng)》的主要人物,以在家居士的形象積極行善修道,所以被稱為維摩詰居士,南朝的謝靈運(yùn)、昭明太子及唐朝大詩人王維、李白等,都曾經(jīng)以維摩詰居士為尊崇或布施的對象,尤其是王維的名(維)與字(摩詰),其典故即出自維摩詰居士。



· 降諸魔山(Devantaka Mountain)

英文文本的Devantaka即印度神話中的帝梵陀伽(????????,Devāntaka),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大魔王羅波那(????,Rāva?a)之子,在后來的決戰(zhàn)中被神猴哈奴曼(???????,Hanuman)打死。其名在梵語中意為「天神的毀滅者」,用這個名字來形容降諸魔山的超巨大獨(dú)眼小寶再合適不過。

帝梵陀伽還有一個名字構(gòu)詞和他很像的同母兄弟那蘭陀伽(???????,Narāntaka),其名在梵語中意為「人類的毀滅者」,可能對應(yīng)須彌沙漠地區(qū)的另一個超巨大獨(dú)眼小寶。

降諸魔為佛教用語,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前,來自欲界第六天的魔羅對他進(jìn)行了種種妨害,釋迦牟尼最終將諸魔全部降伏,謂之以「降諸魔」。



· 迪弗舊窟(Dev's Cavern)

迪弗是波斯祆教中惡魔的統(tǒng)稱,與祆教六大天使以及天神亞扎塔(Yazata)為敵對關(guān)系,波斯古經(jīng)《阿維斯塔》中的《萬迪達(dá)德》卷就是針對惡魔迪弗的宗教文獻(xiàn),萬迪達(dá)德(Vendidad)是阿維斯塔語“維達(dá)埃瓦·達(dá)塔(V?-Daêv?-Dāta)”的訛寫,意為“祛除迪弗的法規(guī)”,可以被直譯為《降迪弗書》,這也是世界任務(wù)「吉祥具書」其中一篇的名字。

英文文本中的Dêv為迪弗在中古波斯語中的讀法,而在波斯古經(jīng)《阿維斯塔》中則讀作Daeva,意為“被拒絕的神”,而這個詞又與印度神話中的天神提婆(???,Dēva)同源,被認(rèn)為是印度人與波斯人在從原始雅利安人群體分離中后再次接觸沖突而導(dǎo)致的宗教概念對立的產(chǎn)物。




桓那蘭那(Vanarana)

位于須彌西北,沒有子區(qū)域

桓那(??,Vana)在梵語中是「森林」的意思。

桓那蘭(????,Vānara)則由桓那(??,Vana,森林)和那蘭(??,nara,人)組成,指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一種森林居民,他們幫助羅摩打敗魔王羅波那,他們通常被描繪成擁有超自然力量的猿猴形象,代表就是神猴哈奴曼(???????,Hanuman)。

桓那蘭那(?????,Vānarana)則是桓那蘭(????,Vānara,猴國)的復(fù)數(shù)屬格或與格形式。



二凈甸(Vissudha Field)

位于須彌西部,包括一個子區(qū)域「覺王之殿」

英文文本的Vissudha即印度哲學(xué)傳統(tǒng)中七個脈輪(????,Chakra,即查克拉)中的喉輪(???????,Vi?uddha),其在梵語中意為「最純凈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脈輪體系中許多脈輪都有對應(yīng)的元素,而喉輪對應(yīng)的元素則是虛空(????,Akasha)。



· 覺王之殿(Fane of Ashvattha)

英文文本的Ashvattha指的是印度教中對圣樹菩提樹的稱呼???????(A?vattha),佛教傳統(tǒng)中認(rèn)為釋迦牟尼于畢缽羅樹(??????,Pippala)下覺悟成佛,故將其樹稱為「菩提」,菩提(????,bodhi)為「覺悟」之意,所以菩提樹在漢語中又被稱為「覺樹」,佛也被稱為「覺者」,在某些文獻(xiàn)中則被尊稱為「覺王」。


善見地(Ashavan Realm)

須彌西南部的善見地,包括「禪那園」、「謁頌幽境」、「水天叢林」、「荼訶之座」和「喀萬驛」五個子區(qū)域。

英文文本的Ashavan即波斯古經(jīng)《阿維斯塔》的《亞斯納》卷中提到的阿沙之人(a?avan,Ashavan),其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掌握阿沙」,指在終審日之際(Frashokereti)通過烈火熔鐵考驗(yàn)的善良之人,后來用于表示的追隨者,適用于任何走向“真理之路”的人。同時阿沙之人也是祆教至上神阿胡拉·馬茲達(dá)的代名詞之一。

阿沙(a?a,Asha)則是祆教中的重要概念,在波斯古經(jīng)《阿維斯塔》最早的《伽薩》卷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大致可以理解為「真理」「正義」和「秩序」,在印度《吠陀》中有與其同源且類似的概念梨多(?tá,天則),但和任何凡人都可以擁有的阿沙不同,《吠陀》中的梨多對普通凡人是隱藏的,只有受啟蒙之人才能擁有它。

祆教六大天使之一的阿沙·瓦希什塔(A?a Vahi?ta,真理之最)就是阿沙的化身,教令院六大學(xué)派之一的明論派(Rtawahist)以其為名。


中文文本的「善見」即梵文???????(Sudar?ana)的漢譯,其中Su(??)解作「善」,而dar?ana(?????)解作「見」,在佛教中其是帝釋天位于須彌山頂中央的居城「善見城」的名字,而在印度教中則被用于三相神之一的毗濕奴的法器善見神輪(??????? ????,Sudar?ana cakra),可以說在「善」這個概念上中英文本的選詞是互通的。



· 禪那園(Pardis Dhyai)

禪那(?????,dhyāna)在梵語中意為「冥想,靜慮」,源自梵語詞根????(Dhyai,沉思)。

這種修行法最早可見于《梨俱吠陀》,在后來《奧義書》中出現(xiàn)了心一境性(讓集中在一個地方,以進(jìn)入禪定狀態(tài))的含義,并被廣泛應(yīng)用于沙門思潮中的各教派,后來大乘佛教中一支主要以「禪那」來概括佛教修行實(shí)踐的宗派即被稱為「禪宗」。


英文文本的Pardis指波斯語中的pardīs,本意為「花園」。

自從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起,在人間創(chuàng)造一個極樂世界一般的花園的想法就從波斯文學(xué)作品逐漸傳播至周圍的各個文明中去,使得波斯園林成為波斯文化的象征之一,并在2011年正式登陸為世界遺產(chǎn)。

而早在巴比倫囚虜(Babylonian captivity)時代深受波斯影響的猶太人就用pardīs的同源詞?????????(pardēs)來描述《圣經(jīng)》中的伊甸園,在后來的希臘化時代?????????(pardēs)又被翻譯為pardīs的另一個同源詞π?ρ??δεισο?(parádeisos),英語里的paradise(樂園,天堂)即來源于此,這種含義反過來又影響了波斯語,使得如今的pardīs也有著「天堂」的含義



· 謁頌幽境(Yasna Monument)

英文文本里的Yasna即阿維斯塔語中的亞斯納(Yasn?。?,意為「崇拜、贊頌」,與祆教天神亞扎塔(Yazata)是同源詞。

同時《亞斯納》也是波斯古經(jīng)《阿維斯塔》其中一卷的名字,其內(nèi)容包括獻(xiàn)祭和祈禱時所用禱詞、對神之贊頌和吁求,共有七十二章,其中十七章被視為《阿維斯塔》中最古老的詩篇被合稱為《伽薩》,伽薩(Gāθā,Gatha)在阿維斯塔語中是「頌歌」的意思,與吠陀梵語中的偈陀(????,Gāthā同音同源,而偈陀又是婆羅門教、佛教等印度諸宗教使用的唱頌詞偈頌的主要部分,也可以用偈頌專指偈陀,這就是中文文本里的「偈頌」的來源。


順便須彌大地圖上用的還是錯別字,應(yīng)該是「偈jì頌幽境」而不是「謁yè頌幽境」



· 水天叢林(Apam Forest)

英文文本的Apam即印度-波斯萬神殿中的河水之神Apam Napat,其在印度《吠陀》中的名字阿婆姆·納婆特(Apām Napāt)和在波斯古經(jīng)《阿維斯塔》中的名字阿帕姆·納帕特(Ap?m Napāt)的意思都是「水之子」,在波斯祆教中被視為是江河女神阿娜希塔的助神。

中文文本中的「水天」指印度天海之神伐樓那(????,Varu?a)在漢傳佛教中的名字。

「叢林」也是個佛教用語,指僧眾聚居之寺院,尤其指禪宗寺院。過去印度多于都城郊外選擇幽靜林地營建精舍,所以僧眾止住之處即以蘭若(空閑)、叢林等語稱之。



· 荼訶之座(Ruins of Dahri)

英文文本的Dahri為阿拉伯語中的達(dá)里(Dahri),指無神論者,其詞根ad dahr意為「時間」,他們所屬的伊斯蘭早期派別dahriyyah拒絕承認(rèn)永恒存在和來世的懲罰,主張實(shí)現(xiàn)沖動和欲望,因?yàn)樗麄冋J(rèn)為人死后沒有生命,對他在世上的行為不應(yīng)負(fù)責(zé)任,所以有時會被視為異教徒。


中文文本的「荼tú訶hē」為Dahri的梵漢對音。



· 喀萬驛(Caravan Ribat)

喀萬(Caravan)即波斯語中的商隊(duì)(karvan),通常主要是用于穿越交通不便的沙漠或是惡劣地形的行商隊(duì)伍。

英文文本里的Ribat即阿拉伯語里的里巴特(ribā?),最初是穆斯林征服北非初年時在當(dāng)?shù)亟ㄔ斓男⌒瓦吔?span id="s0sssss00s" class="nolink">防御工事,后來成為驛站或保護(hù)商路的要塞,也作為孤立穆斯林群體的活動中心。


所以喀萬驛可以直譯為「商隊(duì)驛站」。






本文內(nèi)容版權(quán)屬于卿云上(知乎&Bilibili),轉(zhuǎn)載需經(jīng)過卿云上(知乎&Bilibili)的許可。


須彌境域志(一):原神3.0版本地名考察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名山县| 哈密市| 岐山县| 鲁甸县| 噶尔县| 天等县| 安丘市| 和龙市| 林西县| 呼图壁县| 荥阳市| 紫金县| 内乡县| 广昌县| 开鲁县| 临夏市| 绥宁县| 射阳县| 甘谷县| 商水县| 朝阳县| 舒城县| 财经| 正宁县| 海晏县| 鱼台县| 塘沽区| 怀集县| 交口县| 临朐县| 鹰潭市| 白朗县| 左贡县| 凌海市| 五指山市| 扎赉特旗| 和平区| 曲阜市| 尤溪县| 博白县| 秦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