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詩人《王梵志詩二首》新解,用白話揭示人性弱點
詩二首
王梵志
我有一方便,價值百匹練。
相打長伏弱,至死不入縣。
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
回顧擔(dān)柴漢,心下較些子。

初唐詩人王梵志是個怪人,他的詩也很怪。他的詩在唐初風(fēng)靡一時,后來卻被正統(tǒng)派打入冷宮,說他是“下里巴人”,不配寫詩。其實,他的詩有些很有意思,很有文學(xué)價值。比如說,這兩首詩(第一首出自敦煌卷子本《王梵志詩》卷第三,第二首出自費袞《梁谿漫志》卷十)就很有看頭。
第一首詩是初唐詩人王梵志自己說自己的話,就像戲曲里的“道白”。他說他有個絕招,能讓他在這個亂世里安然無恙。那就是不跟人爭,不跟人斗。這種做法聽起來很高尚,很有智慧,但是王梵志說得很俏皮,很滑稽?!跋啻蜷L伏弱,至死不入縣”,就是說,別人欺負他,他就忍著,忍到死也不去告狀。

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什么呢?是不是就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同情呢?恐怕不是。初唐詩人王梵志可能只是一個軟弱無能的小人物,被人看不起,被人踩在腳下。他用“百匹練”來形容自己的絕招,也許只是自欺欺人,或者是自嘲自諷。初唐詩人王梵志用這樣的語言來描繪自己的形象,讓我們既覺得可憐又覺得可笑。
第二首詩也是初唐詩人王梵志說自己的話,但是畫面更加生動。他把自己和兩個人比較:一個騎大馬的富貴人士,一個擔(dān)柴的窮苦人民。初唐詩人王梵志騎著驢子,在中間。他看著騎大馬的人,心里有點嫉妒(從“獨”字可以感覺出來),但是當(dāng)他看到擔(dān)柴的人時,他又覺得自己還不錯。這樣的心態(tài)很典型,很普遍。

我們都會和別人比較自己的境遇,有時候覺得不公平,有時候覺得知足。初唐詩人王梵志用最后一句話把這種心態(tài)表達出來,“心下較些子”。這句話既簡單又深刻,既平常又幽默。王梵志用這樣的手法來展示自己的心理活動,讓我們既覺得親切又覺得機智。

這兩首詩都反映了一些普遍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和人性弱點,讓我們在笑的同時也有所思考。
有趣的是,這兩首詩都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是正面的,認為王梵志是在勸人做好人,做和善的人,做知足的人。

另一種是反面的,認為王梵志是在嘲笑人的無能,無知,無志。我覺得后一種理解更有意思,更有深度。也許王梵志本來就是想寫些勸世的詩,也許他對自己還有些自信和自愛。但是他沒有用枯燥的道理來說教,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xiàn)。
而他所用的形象又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從生活中觀察和積累來的。這些形象既真實又典型,既具體又普遍。當(dāng)王梵志只是把形象展示出來,不加評論時,這些形象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和靈活性。

當(dāng)我們從一個新的、高的角度來看待它們時,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包含了許多王梵志自己也許沒有意識到的深刻的含義。王梵志這種刻畫性格、揭示弱點、逗樂讀者的幽默小品,比那些直接攻擊、明顯諷刺的作品更有魅力,更有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