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邦有幾個茶山寨子
倚邦,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古茶山之首。
倚邦茶山位于勐臘縣勐臘鎮(zhèn)北部,北與易武茶山接壤,東與革登茶山為鄰,西為象明茶山,南為曼撒茶山。

明隆慶四年(1576年),明朝在倚邦、曼撒等地設茶柵支付銀兩采辦“人頭茶”膏子貢京師。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倚邦茶葉年產量已達6.6萬斤,大部分進了貢茶。
倚邦本地茶葉以曼秀茶品質較好,茶味深厚,加上易武、革登茶山的茶葉,采下后都運到倚邦加工,由進貢京城的“皇帝享”。由于曼撒茶被列為“貢茶”,變相壟斷了曼撒茶和倚邦茶的茶園,而一般老百姓則均只采少許自用,于是倚邦茶葉少了,加工茶葉的量也不多。后來茶葉的產量逐漸下降,清咸豐丙辰年(1856年)倚邦茶山只有茶農189戶,倚邦街上只有3家賣茶的街坊。清同治元年(1862年),倚邦茶山成了“無茶之地”。

現在倚邦茶山剩下來的大多是空宅和斷壁殘垣,當年的繁華已蕩然無存。
倚邦古茶山是曾經的皇家專用茶園,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大的茶山之一。在鼎盛時期,倚邦有茶園2000多畝,年產茶240多擔。但因各種原因,1935年思普區(qū)茶農起義反蔣,燒毀倚邦、蠻磚茶園,多數房屋被毀,倚邦古鎮(zhèn)基本被毀于一炬。古鎮(zhèn)燒了三天三夜后,只剩下一座城隍廟和魏家茶莊。
魏家茶莊是北方旅京士紳魏晉三在清咸豐年間開辦的茶莊,是普洱“貢茶”生產、加工和集散地之一。魏家從采辦團茶和貢尖逐漸轉為散茶銷售。清末明初時是魏家最顯赫時,在曼歇壩開辦了織布廠和茶葉加工廠,茶葉遠銷京、滬和海外。1935年以后茶葉經營衰落,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僅剩茶園40余畝。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魏家后人在曼歇回租得荒蕪的茶園和橡膠園各一片,并新建了一個茶葉初制所,結束了70年無茶園的歷史。

現在的倚邦村還有幸存下來的老街就幾十條,但大多已破敗不堪,只有少數幾條還比較完整。老街上大多住著外鄉(xiāng)來此打工的苗族人,他們把住房租給從勐臘橡膠廠下崗的一些工人或從農村來此打工的一些農民。他們把住房簡單裝修后就出租給剛來此打工的外地人。老街上本地人很少,本地人大多已遷至他處。本地人偶爾來老街走動走動至多也是懷舊的老人。
很遺憾的是由于各種復雜的歷史原因所致現在倚邦村整個村落中僅存留下來的一座房屋也于2014年被燒毀。這座被燒毀的房屋曾經是倚邦村最大的一座房屋。它占地近三百平方米左右寬闊的大庭院可容幾百人同時居住。遺憾的是如今已被燒毀成為一片廢墟了。
現在常駐倚邦村內的除開幾戶管理人員外全部都是外鄉(xiāng)人和外地人了大約有七、八十人左右。他們全都是在此打工的。其中除去管理人員外大多都是勐臘橡膠廠的下崗工人或農村來此打工的農民兄弟們。他們大多都把住房租住在老街附近的苗族同胞的房子里。他們在這里過著打工族最簡單最艱苦也是最平凡的生活。

現在的倚邦老街也早已失去了曾經的繁榮景象了。從前的商鋪早已不見蹤跡了。在昔日的老街中現在只能憑著尚隱約可見的幾塊模糊不清的石板路依稀辨認出從前老街的蹤影了?,F在的老街顯得冷冷清清毫無生氣可言。偶爾在老街上才能見到一、兩個本地或外地游客前來探訪拍照而已。老街及老街上尚存的一兩間房屋也是破爛不堪搖搖欲墜的一副悲涼景象宛似一個風燭殘年的老者一般頗有些令人心酸噓吁不已。
—————— 七象茶業(yè),做原汁原味的云南茶,不辜負經典云南味!——————
七象?茶業(yè)起源于金庸《天龍八部》中,段譽遇見神仙姐姐的云南無量山,無量山為云嶺山系,東臨把邊江,西靠瀾滄江;七象的祖輩世代生活在無量山“雙江畔”,依托滇藏茶馬古道,以傳統(tǒng)種茶、采茶、制茶、運茶(馬幫漢子)、售茶的古法討生活;“無量山”族人自小就接觸茶、學茶、種茶、制茶、喝茶、經營茶;茶,深深的融入了“無量山”族人的血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七象?茶業(yè),專注于云南各大名山古樹普洱茶的,本土中高端茶飲品牌,堅持從源頭開始,深入各大茶產區(qū),走遍名山古寨,扎根茶山拜師求學,摸清茶性,吃透制茶技藝、經驗,用近9年的時間和云南茶“死磕”到底;“深耕原汁原味的云南茶,不辜負經典云南味”;致力為飲茶者打造更安全、更健康、更適飲、更有感、更有面、更方便、更美好的云南“本家”茶,勵志讓更多人愛上云南茶。
內容和圖片來源于:七象茶業(yè)↓↓私老喵說茶,享茶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