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師小哲】《小邏輯》讀后隨筆(八)——批判哲學
省流:這一篇其實可以完全選擇不看,除非是真的感興趣,畢竟康德哲學真的不是鬧著玩的。不過我還是盡量挑重點和簡單的部分進行說明。批判哲學從第40節(jié)到第60節(jié),30多頁的內容,拆開講也不好,就不分小節(jié)跳躍著講了。

雖然黑格爾在一開始并沒有明說,但很顯然,所謂批判哲學就是專指康德的批判哲學??档碌呐姓軐W又可以看做三個部分,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與判斷力批判。為什么說康德哲學難呢?主要是因為康德哲學有太多反知覺、詭異的內容了,特別是從當代具有基本科學素養(yǎng)的人來看,康的哲學的很多地方都是難以理解的。不過,康德哲學確實已經比以往的所有哲學都高明多了。
與經驗主義不同的是,批判主義把基于經驗的知識僅看成對于現(xiàn)象的知識。批判哲學的一個出發(fā)點就是上篇所講經驗主義者對經驗的兩個劃分:(1)個別的無限雜多的材料(2)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的規(guī)定的形式。這兩者之間是否具有聯(lián)系成為一個需要回答的問題,兩者的區(qū)別也是批判哲學的一個出發(fā)點,或者可以說,康德把這個區(qū)別擴大到了極致。
直接講重點,即康德哲學的一個重要的突破點就是所謂重新詮釋主體和客體。在康德看來,主體認識客體就像是撥洋蔥,我們一層一層地撥開洋蔥,就好像我們對洋蔥的認識更進一步。但問題就在于,這個洋蔥是無限層的洋蔥,或者是撥到一定程度就無法再撥下去的洋蔥,也就是說,在洋蔥最內部的那個東西我么似乎永遠也無法拿到,這個無法拿到的東西就是“物自體”,簡單理解就是最本源的物體,或者物體的本質。
比較反直覺的一點是,康德是這樣描述這個過程的,即在我們撥洋蔥之前,存在有一個主體——我,一個客體——洋蔥,我們撥洋蔥的行為就像是我們認識物體一樣,我們可能通過一些感官來認識客體,換言之,我們從這里獲得了一些感覺材料,這些感覺材料就歸主體所有。我們當然可以從其他看似更先進的辦法研究客體,但所做的只不過是多撥幾層皮而已。這些撥掉的皮,在康德看來,已經是主體的一部分了,換句話說,在整個撥洋蔥的過程中,始終只存在一個主體和一個客體,主體認識客體的過程中,把客體的表象一點點吸納進主體里,最后剩下的一個純粹的客體,就是物自體。而物自體是無法被認識的。
PS:我們比較熟悉的“實踐——認識——實踐”的主客體之間的互動,可以看成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好像也是試圖撥一個洋蔥并且不斷逼近洋蔥的中心,看似和康德的理論很相似,好像只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和一個悲觀主義者對同一個過程的不同看法,但事實上,兩個理論是有本質上的區(qū)別的,關鍵的一個區(qū)別是承認主客二分還是主客一體。
再舉個例子,對于一個桃子,我們可以用肉眼看,用鼻子聞,我們當然也可以研究桃子的構成,但即使我們深入到細胞層面甚至是分子、原子層面,把整個桃子的一切似乎都摸得清清楚楚,我們仍然無法回答一個問題,即什么是桃子,或者說,桃子的本質是什么,或者說,我們無法認識“桃子”這個物自體。
在黑格爾看來,物自體就是虛無,就是客體被主體抽去一切時剩下的極端抽象、完全空虛的東西,并且是思維所無法到達的彼岸世界。
黑格爾認為,康德的理論沒有從思維范疇的本身出發(fā),而只是將主客體完全割裂開,最終主體是完全無法認識客體的。康德認為思想是主觀的,而黑格爾看來思想也是有客觀性的,“思想的真正客觀性應該是:思想不僅是我們的思想,同時又是事物的自身,或對象性的東西的本質”?;蛘哒f,黑格爾把思維,或者說,把理性從“我”這個束縛中解放出來了,揚棄了主客二分,主張主客一體,既然主客一體了,那么一切麻煩的問題似乎都解決掉了。
好,其他部分全部跳過,直接附上黑格爾的61節(jié)(可以看做是對批判哲學的一個總評,實際上是對下一部分的鋪墊)原文:
“批判哲學認為思維是主觀的,并且認為思維的終極的、不可克服規(guī)定是抽象的普遍性、形式的同一性。于是就把思維當作是與真理相反對的,因為真理不是抽象的普遍性,而是具體的普遍性。在思維的這種最高規(guī)定即理性里,范疇沒有得到重視?!c此正相反對的觀點便認思維只是一種特殊的活動,因此便宣稱思維不能夠認識真理。”

這一部分的內容個非常豐富的,由于篇幅限制加上我的水平真的有限(甚至害怕講出來的效果反而沒有黑格爾講的清楚),只挑了最重要的一些來講,而實際上,黑格爾對康德的三大批判做出了非常具體的描述與批判,如果真的、真的、真的感興趣還請去翻閱原文。下一篇的難度就陡然降低了,講直接知識或直觀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