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起名簡介~南通取名字的來歷簡單介紹
南通周易起名大師謝詠簡介~南通取名字的來歷簡單介紹
南通起名字的別稱及取名原因,南通起名字的由來和含義是什么,南通周易起名大師謝詠老師對南通的來歷簡單介紹簡介,對南通取名字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仔細閱讀一下,假如你在起名改名方面遇到了困難,都可以找謝老師來為你分析~
依江傍海的基因造就了南通水潤的靈魂,江風海韻是她的風骨,青山秀水是她的氣質,包容會通是她的涵養(yǎng);千年濠河,延續(xù)著她勇往直前的活力,矗立五山,書寫著她峻拔挺秀的品性;大文學家王安石游狼山后也曾寫道:“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覺今朝眼界開”。

(1)謝詠老師:關于南通的歷史
五六千年前南通地區(qū)除如皋、海安西北部以外,大部分地方還是茫茫大海。奔流不息的萬里長江,從上游帶來大量泥沙,在喇叭型的寬闊江口沉積下來,年復一年,形成一塊又一塊的沙洲。大約在南北朝中期(公元500年前后),現(xiàn)南通市區(qū)一帶逐漸形成沙洲,始稱壺豆洲,又稱胡逗洲,為海陵縣轄地。據(jù)《太平寰宇記》海陵縣中記載:“胡逗洲在縣東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東西八十里,上多流人,煮鹽為業(yè)?!焙篂橹奚掀毡樯L的一種植物,洲名因此而得(壺逗洲可能是胡豆洲的訛稱)。
胡逗洲“上多流人,煮鹽為業(yè)”,說明早期這里是一個近海產鹽的沙洲?!傲魅恕?,是指流放的犯人,也可能包括由于其他原因流亡到此的人,他們是洲上最早的開拓者,用海水煮鹽是他們的主要生產活動。因胡逗洲當時只是江海中一個孤立沙洲,故洲上“流人”過著與外界相對隔離的生活。以致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南通方言,直至今天外地人都很難聽懂,它與鄰近的如皋方言完全不同,與全國各地的方言也沒有相似之處,其方言流行的范圍也就是方圓數(shù)十公里。

(2)謝詠老師簡介~
本文由中國姓名學取名大師謝詠分享閱讀,旨在探索城市姓名歷史和人文底蘊,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如果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一座城市的姓名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我們的先人在不斷總結當?shù)仫L土人情和人生百態(tài)的基礎上進行的高度提煉概括出來的,而我們個人的姓名不僅僅是終身在運用的,同樣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所以謝詠老師提醒朋友們起名改名也需以命理格局和數(shù)理配置結合相輔相成方為正宗,謝詠老師一生致力于周易與姓名文化的研究運用,采取正統(tǒng)命理之核心五行喜用神起名,堪稱姓名之清流和精髓,如果正準備取名或改名字的朋友,或者在姓名方面遇到疑惑的朋友,都可以聯(lián)系謝老師來幫助分析~
南通,當太平洋的波濤與江潮激蕩交匯,蒼海桑田,孕育出青墩遺址,鹽農文化;自后周顯德三年(956年),南通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辛亥革命后改通州為南通縣。

3)謝詠老師:關于南通的歷史
南北朝時期,沙洲與揚州東部沙咀的并接,是南通成陸史中第一次沙洲陸地大并連。在胡逗洲的東邊還有南布洲、長沙、東社洲等沙洲。胡逗洲先后與這些沙洲并連,范圍不斷擴大。到了唐代,胡逗洲逐漸與陸地連接。唐朝初年,中央政府于胡逗洲設鹽亭場,置鹽官。
五代十國時,南通稱靜海,先后設東洲靜海都鎮(zhèn)、靜海都鎮(zhèn)制置院。取名“靜?!?,寓有祈望海疆寧靜之意。10世紀初期,胡逗洲與其西北邊的如皋陸地并連,這是南通成陸史上沙洲與大陸的第二次大并連。
周顯德五年(958),改靜海為通州,下轄靜海(治所即今南通市)、海門(治所在今啟東縣東北)兩縣。通州得名是因其時該地地處長江入???,海路北上可達齊燕遼東,南下可抵閩越,沿江南可至三吳,西可到楚蜀,四方通達,故此得名。明萬歷《通州志》記載:“州之東北,海通遼海諸夷;西南,江通吳越楚蜀;內,運渠通齊魯燕冀:故名通州?!薄蹲x史方輿紀要》也載:“州據(jù)江海之會,由此歷三吳,向兩越,或出東海,動齊燕,亦南北之吭喉矣,周顯德取其地,始通吳越之路,命名通州?!?/p>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為避太后父劉通之諱,以通州當時轄境有崇明鎮(zhèn)(今上海崇明縣),遂改通州為崇州,又稱崇川?!俺绱ā庇纱顺蔀楹髞砟贤ǖ难欧Q和別名,今南通崇川區(qū)的區(qū)名也緣起于此。其后仁宗太后亡,明道二年(1033)復稱通州。
11世紀中期,東布洲(東洲與布洲并接后稱東布洲)與胡逗洲連陸,這是南通成陸史上的第三次沙洲大并連。連陸后,長江北岸沙嘴擴展到現(xiàn)在的啟東東部一帶,南通的東部范圍大體形成。
元至元十五年(1278),通州升為通州路,置總管府,二十一年復降為州,仍領靜海、海門兩縣,屬揚州路。明洪武初年,廢靜??h,通州直管靜海本土,領海門、崇明兩縣,屬揚州府。清順治二年(1645),通州為散州,屬江南省揚州府。雍正二年(1724),升為直隸州,領泰興、如皋兩縣,屬江蘇布政使司。

清代,直隸順天府也置有通州(今北京通州區(qū)),因兩州同名,為加以區(qū)別,俗稱江蘇的通州為南通州,順天府的通州為北通州。南通州、北通州的地名在歷史上還曾經引出了一些趣聞。據(jù)傳清乾隆年間,大學士紀昀(紀曉嵐)有一次與皇上同游通州(北通州),乾隆一時高興出了個上聯(lián):“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币o昀對下聯(lián),紀昀一時沒能對上?;鼐┖蠹o昀看到京城內到處是當鋪,靈機一動,想出了下聯(lián):“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民國初,廢除府州,實行省縣兩級行政區(qū)劃體制,南通州改為南通縣。縣治設南通城,隸屬江蘇省政府。1914~1927年屬蘇常道,1934年起為南通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駐地,抗日戰(zhàn)爭后改為第四區(qū)。1949年,析南通縣城及郊地置南通市,屬蘇北行署南通專區(qū),為專署駐地。1950年改由蘇北行署直轄。1953年改屬江蘇省,升為省轄市。1958年復歸南通專區(qū)領導。1962年再改省轄市。1983年3月,撤銷南通地區(qū),實行市管縣體制,原南通地區(qū)的海安、如皋、如東、南通、海門、啟東6縣劃歸市屬,遂成今境。

南通又有“紫瑯”的雅稱。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在今天的南通市設狼山鎮(zhèn),歸浙江西道節(jié)度使管轄。狼山鎮(zhèn)因狼山得名。古代狼山又稱五山,五山(狼山、軍山、劍山、黃泥山、馬鞍山)原本也是大海中的五個孤島,后隨著長江三角洲的形成,五山才進入長江。北宋初年,五山還在江中。以后隨著長江泥沙的淤積,五山先后與陸地銜接,約在宋代中期,狼山最早并陸,最后登陸的是軍山,約在清康熙末年(1723年前)。狼山為五山之首,稱狼山是因相傳有白狼踞其上,故又名白狼山;
又一說法是因山形似狼而得名。宋淳化年間(990~994),地方官以“狼”字不雅,改“狼”為“瑯”。又因山上岸石多呈紫紅色,遂稱紫瑯山。如今,南通狼山一帶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風景區(qū),五山面江矗立,平地突兀,玲瓏嬌小,秀麗多姿。狼山還是我國佛教名山中的八小名山之一。東麓有“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墓。駱賓王著名的《討武曌檄》,雄文勁采,痛快淋漓,連武則天本人讀了也驚嘆不已。山上還有文天祥僚屬金應將軍墓、李大釗的老師白雅雨烈士墓,離狼山不遠處的嗇園,為清末狀元張謇的陵園。各朝各代文人、名士的遺跡,使得狼山的歷史文化底蘊顯得更加豐厚,讓萬里長江在入海前再次發(fā)出一聲浩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