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問題的解決方案之一指稱論的問題以及羅素的解答——摹狀詞理論

語言哲學的重要問題之一,關于什么是意義。
對于意義問題的第一個解決方案:指稱理論。意思是,語言表達式具有它們所有的意義,是因為它們代表事物;它們所意指的就是它們所代表的。而一句話是多個名稱的排列。
這種理論很符合直覺但也有很多問題
1:并非每個詞都命名或指示任何現(xiàn)實的對象
2:僅僅多個名稱的排列并不會說出任何東西
3:共指的詞項經(jīng)常不是同義詞
盡管關于意義的指稱論并不對所有的詞語成立,但人們任然認為這一理論至少適用于單稱詞項(指單一個體的詞項,專門,代詞,限定摹狀詞)
但是還是有問題
1:對非存在物的指稱難題
l? 考慮句(1)當今法國國王是禿頭
l? 如果這句話是有意義的,當且僅當它是一個主謂句且它能夠識別出來一個事物并且把某個屬性歸于那一種事物(對于這句話來說就是這個法國國王屬于禿頭),但是該句的主項不能識別或指示任何存在的事物。
l? 所以
l? 要么該句沒有意義,要么該句識別出來了不存在的事物,但是不存在像“不存在的事物”這樣的事物。
2:否定存在句難題
l? 考慮這個句子(2)當今的法國國王不存在
l? 該句似乎即是真的又是關于當今法國國王的。
l? 然而如果該句是真的,那么該句就不可能是關于當今法國國王的,因為不存在它所談到的這樣的國王。同樣,如果該句是關于當今法國國王的,那么它就是假的,因為如果這樣,該國王一定在某種意義上存在的。
3:弗雷格的同一性難題
l? 考慮這個句子(3)伊麗莎白=當今英國女王
l? 這個句子的真實性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它確實提供了新的知識
l? 意思就是,它和伊麗莎白=伊麗莎白沒有區(qū)別,但是確實提供新的知識
4:替換難題
根據(jù)指稱理論,指稱同一個事物的兩個詞是等值的,但是考慮下面的語句:
(4)阿爾伯特相信《存在與虛無》的作者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
但是阿爾伯特還不知道《存在與虛無》的作者還寫過《野蠻的獸醫(yī)》這本廉價的色情小說,而且他還相信《野蠻的獸醫(yī)》的作者是一位胡說八道的傻瓜。
這時候替換存在虛無的作者和野蠻的獸醫(yī)的作者就不能讓語句的真值不變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羅素提出了摹狀詞理論
羅素的摹狀詞理論:
(5)《西游記》的作者是中國人=至少存在一個人是西游記的作者+至多存在一個人是西游記的作者+這個人是中國人
羅素的做法實質上是分解了一些單稱詞項,《西游記》的作者實際上是個摹狀詞而不是單稱詞項,真正的單稱詞項可以有指稱,但是摹狀詞卻不能。指稱論是沒有問題的,關鍵在于說出的人沒有明白自己在說什么。
摹狀詞理論如何解決4種問題:
(1)
當今法國國王是禿頭=至少有一個人是當今法國國王+至多有一個人是當今法國國王+這個人是禿頭
不存在當今法國國王,所以合取為假。
?
(2)
當今法國國王不存在=至少有一個人是當今法國國王+至多有一個人是當今法國國王+這個法國國王不存在
這個句子看起來好像是自相矛盾的
但是句中的“不”并不是對“存在”的否定,而是對整句話的否定
這句話的意思為
當今法國國王存在是假的
并非:(當今的法國國王存在)
用羅素的方法就是
并非:(至少有一個人是當今法國國王并且至多有一個人是法國國王,并且誰是當今法國國王誰就存在)
~(?x){Kx∧[(y)(Ky→y=x) ∧Ex]}
在羅素的分析中,我們找不到任何地方可以識別書一個個體并談論他是不存在的那個個體,所以,至少對有關限定摹狀詞的情形來說,否定存在句難題消失了。
(3)
同樣在羅素的處理過后,我們明白伊麗莎白=伊麗莎白是個必然為真的陳述,而伊麗莎白=英國女王確實偶然為真,只是在我們這個世界為真。他確實提供了新的知識。
(4)
根據(jù)羅素的理論分解
阿爾伯特相信下面的內容:
至少有一個人寫了《存在于虛無》,
至多有一個人寫了《存在與虛無》,
并且誰寫了《存在與虛無》,誰就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
替換的話就會變成
至少有一個人寫了《野蠻的獸醫(yī)》,
至多有一個人寫了《野蠻的獸醫(yī)》,
并且誰寫了《野蠻的獸醫(yī)》,誰就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
最后一句明顯是錯誤的,阿爾伯特并不相信。
目前似乎好像都很完美的解決了指稱論的問題,但是斯特勞森并不這樣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