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華晨汽車路在何方?
銷聲匿跡良久的華晨汽車終于又出現(xiàn)在了公眾視野,但這次不是新車發(fā)布,而是債券違約。10月24日,華晨汽車集團在一則公告中證實,發(fā)行規(guī)模為10億元的私募債“17華汽05”未能按期兌付。緊接著,11月2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fā)布公告,對華晨汽車予以書面警示。曾經(jīng)風光無限的華晨汽車,如今卻成了欠錢不還的老賴。
1988年,華晨汽車的前身——金杯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在沈陽汽車制造廠的基礎上正式成立。次年,金杯汽車開始同日本豐田汽車展開合作,在豐田車型的基礎上推出了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金杯輕型客車。1992年,金杯汽車股東之一的仰融注冊成立了華晨中國,隨后通過資本運作控制了金杯汽車51%的股份。1995年,華晨中國徹底接手了金杯汽車的管理權。
1997年開始,金杯客車在輕型客車領域的產銷量連續(xù)六年位居全國第一,可謂是盛極一時。2000年,華晨旗下的“中華”牌轎車亮相,驚艷眾人。次年,德國著名的汽車品牌寶馬汽車宣布將與華晨汽車建立合資關系,這在當時有些匪夷所思,畢竟華晨汽車的實力在當年對比大型國企還是差距明顯。
手握金杯、中華、華晨寶馬三張王牌的華晨汽車一路高歌猛進,在商用車與乘用車領域雙雙取得成功。但是2004年,華晨汽車多個項目被迫下馬,導致虧損嚴重,2005年,時任大連市長的祁玉民臨危受命,成為了華晨汽車的董事長。祁玉民雷厲風行,上任之后馬上出臺了兩條舉措,挽救了華晨汽車,一方面將中華轎車降價出售換取銷量,另一方面,將華晨寶馬的財務權、銷售權等交由寶馬汽車掌控,讓經(jīng)驗豐富的德國人主導銷售渠道的建立與管理。
雖然祁玉民的兩條舉措見效顯著,2006年華晨汽車的銷量達到21萬輛,同比增長70%,但將華晨寶馬的主導權交給德方,卻讓華晨汽車在華晨寶馬的地位急轉直下,甚至有聲音認為華晨汽車淪為了寶馬在中國的代工廠。事實的確如此,2018年,寶馬汽車以36億歐元的價格收購了華晨寶馬25%的股份,持股比例達到了75%,這意味著華晨汽車徹底淪為了寶馬的代工廠。
事實證明,祁玉民并不是一個目光長遠的企業(yè)掌門人。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汽車業(yè)銷量衰退明顯,此時的華晨汽車急于推出新車,但又無奈自身技術實力不足,只能依靠“技術整合”來進行新車的開發(fā)。說白了,就是充當組裝廠,買來別人的東西像拼積木一樣拼起來,這樣做的弊端就是車輛一旦出現(xiàn)故障或是缺陷,廠家很難找到問題的根源。
輕研發(fā)、重整合的華晨汽車沒能跟上自主品牌陣營發(fā)展的腳步,時至今日,吉利、長安、長城、奇瑞、比亞迪等自主品牌都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的發(fā)動機與變速箱,而華晨汽車在這兩項關鍵零部件上還要依靠外部的幫助。事實證明,造車就像一場馬拉松,速度不是關鍵,關鍵是誰更有耐心,去做那些耗時長、見效慢的事情。消費者不是傻子,即使發(fā)動機上印上“BMW”,中華依舊是中華,變不成寶馬。
根據(jù)乘聯(lián)會的數(shù)據(jù),今年1-9月華晨旗下的中華汽車累計銷量僅為3870輛,華晨鑫源累計銷量只有微不足道的117輛,低迷的銷量,意味著華晨汽車已經(jīng)被市場遺忘。截至今年中期,華晨汽車負債已達1328億元,同期資產為1933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68.72%。
從1988年的金杯汽車開始,華晨汽車一路走來可謂是披荊斬棘,相當不易,但華晨汽車顯然缺乏未雨綢繆的意識,沉浸在一時的輝煌中無法自拔,導致了今日的衰敗。中國車市的競爭不比從前,不僅幾乎所有的價位段都有數(shù)十款車型在廝殺,而且消費者對于車企的整體實力比以前更加看重。華晨汽車如今“奄奄一息”,萬一像眾泰或者力帆那樣突然倒下,車主的權益該由誰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