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亂政【13】:王允謀劃
伴隨著關東軍的失敗,反對董卓亂政的主角來到了王允這里。王允是董卓最為信賴的人,董卓遷都長安后,把洛陽交給王允來打理。王允得到董卓信賴的原因在于比較聽話。
背地里,王允也在集聚反對董卓的勢力,一個是司隸校尉黃琬,因為勸董卓不遷都被董卓免官,有一定的怨氣。另一個是鄭泰,鄭泰曾經(jīng)委婉勸董卓不用進兵,董卓表示贊同,卻沒讓鄭泰掌握兵權。
《后漢書·王允傳》:時董卓尚留洛陽,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允矯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故得扶持王室于危亂之中,臣主內外,莫不倚恃焉。 允見卓禍毒方深,篡逆已兆,密與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yè)等謀共誅之。乃上護羌校尉楊瓚行左將軍事,執(zhí)金吾士孫瑞為南陽太守,并將兵出武關道,以討袁術為名,實欲分路征卓,而后拔天子還洛陽。卓疑而留之,允乃引內瑞為仆射,瓚為尚書。
《后漢書·黃琬傳》:卓議遷都長安,琬與司徒楊彪同諫不從。琬退而駁議之曰:“昔周公營洛邑以寧姬,光武卜東郡以隆漢,天之所啟,神之所安。大業(yè)既定,豈宜妄有遷動,以虧四海之望?”……琬竟坐免。卓猶敬其名德舊族,不敢害。
《后漢書·鄭泰傳》:公業(yè)恐其眾多益橫,兇強難制,獨曰:“夫政在德,不在眾也?!弊坎粣偅?,“如卿此言,兵為無用邪?”公業(yè)懼,乃詭詞更對曰……卓乃悅……或說卓曰:“鄭公業(yè)智略過人,而結謀外寇,今資之士馬,就其黨與,竊為明公懼之?!?strong>卓乃收還其兵,留拜議郎。
為了計劃順利進行,王允舉薦了楊瓚和士孫瑞,打算拿到兵權,但董卓看穿了王允的計劃,沒有批準。王允只能等待時機。這個士孫瑞曾經(jīng)勸王允接受溫侯的封賞,得到王允的贊同。在執(zhí)行過程中,士孫瑞也勸王允把握時機。王允采納他的計劃,有意識結交與董卓結為父子的呂布。按照《三國志》記載,王允最早和呂布就有一定的交情,這也是王允選擇呂布的原因。
《后漢書·王允傳》:乃上護羌校尉楊瓚行左將軍事,執(zhí)金吾士孫瑞為南陽太守,并將兵出武關道,以討袁術為名,實欲分路征卓,而后拔天子還洛陽。卓疑而留之,允乃引內瑞為仆射,瓚為尚書。
同上:士孫瑞說允曰:“夫執(zhí)謙守約,存乎其時。公與董太師并位俱封,而獨崇高節(jié),豈和光之道邪?”允納其言,乃受二千戶。
同上:瑞曰:“自歲末以來,太陽不照,霖雨積時,月犯執(zhí)法,彗孛仍見,晝陰夜陽,霧氣交侵,此期應促盡,內發(fā)者勝。幾不可后,公其圖之?!?strong>允然其言,乃潛結卓將呂布,使為內應。
《三國志·呂布傳》: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壯健,厚接納之。后布詣允,陳卓幾見殺狀。時允與仆射士孫瑞密謀誅卓,是以告布使為內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