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河文明是假的?可耕地面積???兩河流域不可能誕生文明?
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伊拉克夏季最高氣溫高達50攝氏度以上,冬季最低氣溫為0攝氏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由南至北為100至500毫米,北部山區(qū)達700毫米。伊拉克常年刮西北風,冬季涼爽、多雨,空氣潮濕,夏季炎熱干燥,首都巴格達市夏季七、八月溫度45攝氏度左右,冬季一月溫度為4攝氏度。每年六至九月為最干燥的季節(jié),月平均降雨量為1毫米。最濕潤的季節(jié)在三月,平均降雨量為28毫米。即使到傳說中的古巴比倫“空中花園”遺址,你也一定會大失所望。如今這里是一個孤零零的地帶。我們似乎很難想象這種比較惡劣的自然條件,在幾千年前會成為人類文明的搖籃。
但是在距今6000年至4000年時,兩河流域存在著濕潤而不是干旱的氣候。地理學家拉姆認為,在冰河后期最暖的時段,地中海附近大部分地區(qū)是氣候干旱的,但是,由于這一時期西南季風的擴張和季風雨的滋潤,在北緯34度到35度的伊拉克北部卻存在著濕潤的氣候。
關(guān)于中東沙漠——熱帶輻合帶(ITCZ)南下,伴隨著海因里希事件(突然降溫后緩慢升溫),與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周期的變化有關(guān),導致撒哈拉和阿拉伯地區(qū)迅速干涸,迅速成為沙漠。這與公元前2700年至2100年尼羅河洪水規(guī)模的顯著下降有關(guān)。過去,人們對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環(huán)境的認識不如今天的人們。在圣經(jīng)時代,中東的確更加蔥蘢,樹木也更多了,但由于一些因素,情況發(fā)生了變化,其中一些是自然發(fā)生的,有些是人類造成的(建造業(yè),畜牧業(yè)等等)
最后,轉(zhuǎn)載知乎某網(wǎng)友評價抖音某大師的一段話:他在證偽西方之前的作品內(nèi)容還不錯,對華夏歷史的考證也是有理有據(jù),但關(guān)注度并不高,而自從他證偽楔形文字開始,關(guān)注度一路飆升,從此以后他就開始了反西史的歷程,果然流量越來越高,關(guān)注他的人翻了近十倍?,F(xiàn)在不管對錯,對錯沒有意義。誰最終能掙錢才是王道。這些大師不但不魔怔,而且還很理智,他們知道自己在胡說八道,但是為了恰爛錢,他們會繼續(xù)下去,魔怔的是他們的信徒。
郭冬臨:你如果用謊言去論證謊言,最后得到的一定是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