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錦之戰(zhàn)后,明朝精銳覆滅,皇太極為何沒有趁機入主中原?
1641年六月,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十三萬大軍馳援錦州,揭開了松錦大戰(zhàn)的序幕。經過數個月的激戰(zhàn),到1642年四月,這場戰(zhàn)爭以明朝的慘敗而結束。經此一戰(zhàn),明朝的國力嚴重受損,“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可是,清太宗皇太極卻沒有利用這個機會,率兵殺入關內,一舉奪取天下,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第一,松錦之戰(zhàn),實力受損。這場松錦之戰(zhàn)是明朝、清朝之間規(guī)模最大的決戰(zhàn),雙方都投入了十幾萬大軍。明朝的十三萬大軍是明朝最精銳的邊防部隊,所以清軍雖然最終取勝,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受到了不小的損失。為了對付這支強大的明軍,皇太極不顧疾病,親臨前線指揮,與此同時還發(fā)布“總動員令”,投入了幾乎所有能動員的兵力。
第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明朝雖然在松錦之戰(zhàn)中遭到慘敗,但畢竟地大物博,所以家底比較厚實。崇禎帝迅速抽調兵馬,在關內、關外設置了四個總督、六個巡撫、八個總兵,到1642年年底已經集結了三十九萬五千人。雖然這些軍隊都是臨時抽調的,戰(zhàn)斗不強,但畢竟占據著數量的優(yōu)勢,清軍攻破山海關并非易事。

第三,愛妃病死,重病纏身。松錦大戰(zhàn)期間,皇太極得到噩耗,他最喜歡的宸妃病重,他急忙返回沈陽,但還是晚到了一步。皇太極非常悲痛,痛哭流涕,一度昏迷了過去?;侍珮O的身體本來就不好,鼻子經常流血不止,再加上宸妃之死,對他的打擊很大。他已經意識到了自己身體狀況會影響未來的事業(yè),“山峻則崩,木高則折,年富則衰,此乃天特貽朕以憂也”。
第三,聯(lián)合義軍,漁翁得利。1642年十月,皇太極派阿巴泰領兵十萬入關,此行的目的不是滅亡明朝,而是深入內地,劫掠人口、物資,來削弱明朝的國力,同時,皇太極也意識到了明朝國內的起義軍,他一再叮囑阿巴泰,如果遇到義軍一定要好言撫慰,與他們交好,來共同對付明朝。實際上,皇太極是想坐收漁翁之利。

第四,滅明策略,如砍大樹。早在1629年,皇太極親率十余萬大軍直抵北京城下,在永定門之戰(zhàn)中,一舉殲滅了四萬明軍。當時,諸將紛紛主動請戰(zhàn),要攻打明朝的都城北京,可是皇太極卻拒絕了。因為在皇太極看來,明朝猶如參天大樹,想要速亡明朝并不現(xiàn)實。為此,皇太極提出了著名的“砍大樹”策略。
“取燕京如伐大樹,須先從兩旁斫削,則大樹自撲”。此后,皇太極接二連三派軍隊入關劫掠,目的不是滅掉明朝,而是通過劫掠,來削弱明朝。比如說1636年。阿濟格領兵入關,“五十六戰(zhàn)皆捷,俘人畜十余萬”; 1639年,多爾袞入關,俘獲人畜46萬、白銀97萬兩。1642年,阿巴泰入關,俘虜人畜36萬、白銀225萬兩。
參考資料:1.《明史》;2.《明清戰(zhàn)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