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有錢沒病不是福,有這三樣才算數(shù),缺一不可!
著名文人說:一個有福的人,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計較的少。
是啊,這句話同樣適用于不再年輕,將要或正在安度晚年的我們。
等到了年紀(jì),不免心中自問,到底怎樣的晚年生活,才算是幸福且美好?
是有錢?還是身體無恙?
其實不然,等到晚年就會明白,有錢沒病不是最大的幸福,有這三樣才算圓滿。
樂觀豁達(dá)才是福
林語堂這樣評價蘇軾: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是啊,提起蘇軾,總是能聯(lián)想到樂觀、豁達(dá)、隨遇而安...這些美好的詞匯。
眾所周知,黃州、惠州、儋州是蘇軾人生貶謫最悲慘的地方,這里遠(yuǎn)離都城,這里一片荒蕪。
面對如此巨大的落差感,曾經(jīng)平步青云的蘇軾也是灑脫一笑,寫下名句: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的樂觀,并不在于表面,而是蘊(yùn)藏在靈魂之中,正如林語堂所說的一樣: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菜根譚》里有一句名言:心隨境轉(zhuǎn)則凡,心能轉(zhuǎn)境則圣。
讓我們產(chǎn)生快樂或憂愁情緒的,從不是來自外界的影響,而是自己內(nèi)心的心態(tài)。
當(dāng)面對苦難時,你用樂觀的心態(tài)來代替內(nèi)心的不安,那么腳下的泥濘,將會是世間最美的樂園。
好好睡覺才是福
上了年紀(jì)過后,最大的幸福,莫過于每天能夠睡個好覺。
從古至今,睡覺都是人生大事,一個人的睡眠的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他的人生狀態(tài)。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富養(yǎng)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好好睡覺。
蘇軾因“烏臺詩案”鋃鐺入獄,此時的他當(dāng)真是命懸一線。
然后在獄中的蘇軾非但沒有害怕,反而依舊灑脫自在,在獄中的床上呼呼大睡,就好像是在家中一樣。
然而正是這種隨遇而安的心態(tài),反倒是在危急時刻救了他一命。
皇帝特意派遣侍衛(wèi)前去獄中探望蘇軾,等侍衛(wèi)到來后,發(fā)現(xiàn)蘇軾鼾聲如雷,全然沒有半點驚慌。
侍衛(wèi)回去告知后,皇帝便明白蘇軾問心無愧,于是取消死刑,只是將其貶至黃州。
正如古語所說:睡得好,勝過世間一切靈丹妙藥。
每天睡個好覺,不僅身體越來越好,整天的精力也都非常充沛,這就是最大的福氣。
子女孝順才是福
人到晚年,最幸福的事情,莫過于有個愿意孝順自己的兒女。
就算到頭來家財萬貫,子女不孝順,那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同樣,有個孝順自己的子女,哪怕家境清貧,但也是幸福的。
古代有一家窮人和富人是對門,兩家還都有一個老人,于是經(jīng)常在一塊聊天。
這天,富人家的老人又對著窮人家的老人炫耀自己新買的東西,每一樣都是平常難見的珍寶。
但不管富人拿出什么東西,窮人總是微微一笑,沒有一點羨慕的意思。
富人不解,問:你之前見過這些珍寶嗎?
窮人家的老人笑著回答:沒見過,但是我有孝順的子女,我已經(jīng)非常幸福了。
是啊,年齡大了之后,擁有再多的錢財又有什么用呢?沒有孝順的子女,終究還是不幸福的。
子女孝順的家庭,一定是一個有愛的家庭,是一個幸福且和睦的家庭。
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不僅可以身心愉悅,還會受到最好的照顧,這難道不是晚年之后最大的幸福嗎?
人到晚年,要明白:其實什么都是虛的,唯有自己過得快樂才是最為實際的。
人老了,有錢沒病不是最大的幸福,擁有這三樣才是圓滿:樂觀豁達(dá),無煩惱;好好睡覺,有精神;子女孝順,笑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