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助手 | “雙減”落地一周年,建筑師說我也要減負!
大家好,我是沒得放假的建模助手。
對,這么慘兮兮的問好是因為最近暑假來了,各位神獸也紛紛出籠,那股自由的味道讓我大受刺激~圖片
特別是在“雙減政策”正式實施之后,娃們可以說能更地放飛自我了...
每當看到鋪天蓋地的新聞說小學生要減負時,建筑師也需要減減減減減減減減減減減減……..負好嗎!
說起減負,本期建模助手玩點有意思的,不賣廣告、杜絕hard sale,分享一個國外的建筑案例,是《如何利用減負在碼頭上建造新建筑》。
-本文無尿點 圖文并茂-
1
案 例 背 景

事情是這樣的,在19世紀的時候里約熱內盧港里有一個建好的碼頭——Doca da Alf?ndega。
它是一個300mx17m的長條形,當年在這個碼頭上面建了一個長條單層倉庫用于存儲船只,但到了20世紀的時候就被廢棄了。
后來1996年的時候被巴西海軍征用了這個碼頭倉庫,經過翻修后改造成海軍博物館。
這里給大家播一段小插曲(都挺重要的,是事情發(fā)展的關鍵):
——2014年,因為里約政府大改造,想把周圍的所有建筑整合成一個大的文化區(qū),在這改造期間海軍博物館也停止了營業(yè);
——2017年,周圍改造得7788,巴西海軍又支棱起來了,在評估了這個碼頭的價值之后,決定建巴西第一家公共海事博物館。但由于遭到市民的強烈反對(原因下文會解釋),計劃只能暫且擱置。
——直到2021年,海軍大大在對建筑進行維護的時候,“不小心”弄壞了,我相信絕壁不是因為想蓋博物館故意破壞的。
既然弄壞了,干脆擺爛吧!此時的巴西海軍已經放棄掙扎,同時“識趣”地發(fā)布了(大概是不想再激發(fā)矛盾)海事博物館建筑競賽,要求是依舊展示海軍船只及文化遺產,但要在展覽的基礎上增加禮堂、餐飲、教育等文化活動,使文化中心區(qū)更加完善。
好了,我老費勁和大家順時間線真的不是為了湊字數(shù),是想通過順著時間線解鎖減負玩法。
2
建 造 框 架

還記得上文提到,2017年政府決定建公共海事博物館的時候遭到反對嗎?
其實那時候已經有一個現(xiàn)成的方案,為啥不直接用還得大張旗鼓地舉辦競賽?這么一搞豈不是更找罵?
你能想到的,政府肯定也能想到。不采取就因為那玩意不合理,沒有從根本解決問題!既然如此,還不如call救兵早早解決來個happy ?ending!
那核心問題是啥?就在于那個“不小心”闖下的大烏龍,因為在2017年的時候,政府對大文化區(qū)的宣傳過于到位了,市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篤定它就是個寶貝!所以本質其實不是市民對修建海軍博物館有意見,而是對破壞歷史建筑有意見。
誤會深了~在這片港口里,真正具有價值的文物建筑且需要保護的歷史遺址只有一個,就是碼頭本頭!

紅色那根就是了
保護的常規(guī)做法就是封起來,人們站在周圍觀賞。
但不得行啊,周圍是大海啊喂,總不能杵在水里看吧?也就是說要看只能站在碼頭上了,而碼頭上也需要建新建筑...
所以現(xiàn)在的最終問題是——怎樣在保護遺址的基礎上建一個新建筑。。
新建筑肯定得用地吧,但是碼頭是遺址自然就不用想了——唯一的辦法就是全部架空!

緩緩架高
升起大概是一層的高度,這樣除了讓碼頭得到完整的展示,也起到了一個保護的作用。
單單懸挑架空肯定不行,要想固定只能加柱子,并且在保護基地的情況下柱子的數(shù)量越少越好,不能為了加而加。
這個新博物館以展覽大空間為主,這里利用模塊化鋼結構(6mx3mx12m)作為支撐結構,再根據拱形碼頭的基礎位置確定36m的柱距,確保柱子全部落在碼頭基礎上。

不過作為300米長的博物館來說,這肯定是不夠的。
為了減少干擾,需要在兩頭進行實體空間加固支撐,碼頭西端景觀面最大,加入小體量進行支撐;碼頭東端則加入較大的體量用于支撐。
加固支撐的同時,也需要考慮空間內分布的事情。
博物館的主要空間是分為:展廳&展品裝卸儲存空間,也就是展館內會產生參觀和后勤兩種流線。
由于場地有限,地面寬度只有17米,避免有流線交叉,碼頭東端緊挨陸地的部分只能容納一種流線,幸好碼頭對面也有一塊基地,另一條流線則可以通過架橋到達建筑。


就兩種布局都不咋地
恕我直言,這倆布局好像無論怎么選都會由于博物館長度過長而存在,存在參觀流線走回頭路的問題。既然兩條流線都有問題,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先把后勤流線布順了。
后勤流線從碼頭東端進入,參觀流線則可以通過架橋的方式,從碼頭對岸進入,甲方爸爸提出禮堂等公共功能 就可以放置在岸上。
咱們來捋一捋,如圖所示↓↓↓:
碼頭北端首層支撐量較大,用作展品裝卸及修復的辦公空間,碼頭上架空部分為展覽空間,碼頭對岸則為公共空間。


這樣看,總體的功能布局是不是順多了~
到這里,減負玩法到這里已經進行到一半了。接下來就是解決內里的問題——300米長的大筒子展覽空間。
3
空 間 分 布

展廳太長?那就帶點技術含量地把它截短!
先把內部空間截成好幾段,由于展品的高度各不相同,將通高展廳和平層展廳間接布置,再把端部的單層展廳去掉一層,通過加入大臺階連接上下兩層。
這樣的不斷加料,可以有效果地強化間隔感受,使每一段空間都各不相同。


4
內 部 細 節(jié)

解決了空間問題,接著從細節(jié)上潤色。
先從北側(下圖標黃部分)加入走廊,同時在北側墻體開洞連通上層斷開的展廳。
接著就是人流的控制。
由于現(xiàn)在起點門廳是位于最高層,人群通過架橋來到門廳(也就是在中間的位置來),為了不讓游客混亂,把短邊樓板直接去掉,引導人流都往一方向走。


下文會解釋為什么要抽掉短板
上文只提到把空間間隔開了,如要展廳上下兩層之間達成銜接,還需要加入樓梯連接,方便人們自由選擇內部參觀流線,最終到達最西端。

來到下一個問題。
參觀完畢之后,怎么離場?原路返回再參觀一遍嗎?這種會遭唾罵的情況是絕壁不能存在滴~
5
游 覽 路 線

來來來,這個時候把鏡頭拉到碼頭的下層,游客觀賞完內部之后,可以順著碼頭回來。
正好碼頭的兩側依舊要展示巴西海軍曾經服役的大型軍艦等歷史遺產,所以游客們可以在到達西端碼頭后,通過碼頭上伸出平臺到達各個軍艦登陸口。
所有參觀完畢之后,就會回到后勤辦公所在的位置。


還記得之前去掉的短邊樓板嗎?在這呢~
這個地方會利用后勤屋頂做一個兩層通高的半室外直升機展區(qū),通過臺階引導到達后勤屋頂。緊接在后勤屋頂與三層門廳中加入樓梯,這樣游客可以重新返回門廳。
到這里,整個博物館的參觀流線總算形成了一條環(huán)路。


參觀路線如圖
除了常規(guī)路線,消防問題也得考慮在內。這部分會在展廳通高部分開放樓梯的基礎上,將樓梯向下延伸,并在碼頭層采用直跑樓梯的形式。
碼頭部分說完了,別忽略還有一個位于陸地的門廳建筑。
6
外 部 建 筑

由于連接橋的那部分在第三層,陸地上的三層則成為展覽的前導空間。
基于這種情況,對陸地建筑進行功能分區(qū):
一、二層設禮堂、三層是展覽區(qū)前廳、四層設教育空間、五層則是觀景餐廳等休閑空間。
到這里公共部分也分布完畢,兩端建筑合體!


最后,為了讓公共部分更加開放和通透,再增加億點點綴~
立面采用大面積的玻璃幕墻,并使用鋼結構支撐整個建筑;二、三層的外立面利用可變換的帆布帷幔營造不同的開放度。
空間有了,接著碼頭上的展覽空間采用金屬表面,在端頭開窗,剩余則在頂部開鋸齒形天窗采光。
完美收工!!!

-- 以下gif是完整過程展示 --

這就是Rodrigo Quintella Messina設計的巴西海事博物館競賽方案,也是當時競賽的第一名。

不過在碼頭上建造新建筑,還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更何況還要開放碼頭讓人們上去轉悠溜達。
所以,這個方案雖然得了第一名,但最后也沒有落地建設。
這是不是像極了夏天的棉被,不被需要的付出就成為了負擔!
一些說在最后的話:
說實在的,這個方案在小編看來,在設計架空的那一步起就已經贏了一半了,而另一半贏在結構的最大化消隱上,也就是一開始我們提到的——減負。
剩下的,就是躺贏的節(jié)奏哇。
文章到這里就接近尾聲啦,本期算是新題材,畢竟建筑行業(yè)廣而泛,不僅僅是BIM,多看多了解,總歸是好的!如果你也覺得這能行,右下角的點贊,給我按爆它,好嗎!
oh差點漏了,今天也是七夕節(jié),那么咱們就把減負進行到底吧!祝各位BIMer節(jié)日快樂,早點下班,擁有對象,快樂擼串哈哈哈哈哈~
素材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