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描繪了一幅景美情深的訪道士不遇圖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清新俊逸,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有《李太白集》。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代)李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這首詩是李白早年在戴天山(今四川昌隆縣)讀書時所作。詩人通過自己所聞所見,描繪了一幅景美情深的訪問道士不遇圖,再現(xiàn)了道士世外桃源的優(yōu)美生活境界。

首聯(lián)“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寫詩人早晨所聞所見,展現(xiàn)出一派桃源景象:水流清澈,回蕩隱約犬吠;桃花繁盛,滿帶濃艷露水。首句寫所聞,泉水淙淙流淌,犬吠聲隱隱傳來;次句寫所見,早晨桃花帶露,濃艷耀目迷人。詩人緣溪穿林進山,沿途景色宜人,使人留連忘返;想那道士居住此中,如處世外桃源,達到超塵拔俗的境地。

頷聯(lián)“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strong>寫詩人正午所聞所見,展現(xiàn)出一幅的自然而清幽的畫面:樹林深幽,野鹿時隱時現(xiàn);正午靜寂,鐘聲卻未聽到。前句以“時見鹿”反襯不見人,可見環(huán)境幽靜;以“不聞鐘”暗示道院無人,可見環(huán)境清幽。極寫山中之幽靜,暗示道士已經(jīng)外出。

頸聯(lián)“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strong>寫詩人道院所見所感,展現(xiàn)出道院周圍那融入青蒼山色的綠竹與掛上碧峰的飛瀑秀美超然:野竹分開青霧直穿藍天,飛瀑掛在碧綠山峰之上。前句一個“分”字,把野竹、青靄兩種近似的色調(diào)匯成一片綠色,巧妙而又細膩;后句一個“掛”字,把白色飛泉、青碧山峰渾然一體,相映成趣。這兩句寫景抒情,既寫出了道院這一片凈土的淡泊與高潔,又抒發(fā)了詩人造訪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懷。

尾聯(lián)“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strong>寫詩人尋訪道士不遇的心情,展現(xiàn)出詩人百無聊賴的惆悵和失落:無人明知道士去處,只好依仗古松,排遣萬端愁思。詩人問訊到友人竟然不在,便倚著道旁的松樹發(fā)著愁,看似淡淡幾筆迂回描寫,卻表達了久久不絕之情致,令人回味無窮。

全詩前六句寫往“訪”,重在寫景,景色優(yōu)美;末兩句寫“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通篇純用白描、景美情深,充滿著年輕人的朝氣與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