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傳承千年的“字輩取名”到如今不流行了?
我國的姓氏文化是非常有趣的,尤其最開始姓與氏是有區(qū)別的,然后再深究,發(fā)現古人在取名的時候很有意思,古人一般會按照“字輩”取名,只是這種取名的方式到現在已經不太流行了,那么為何傳承千年的“字輩取名”到如今不流行了?今天就由族譜網小編來講一講。
要說這字輩,其實就是一個人在家族里面的輩分標識,在古代,只要是同一個輩分的人在取名的時候,都會把相對應的“字輩”放到姓名當中,特別是古代的名門望族中,對于輩分是非??粗氐模远紩凑兆州厑砣∶?。

這字輩最早應該是起源于唐朝時期,不過那個時候還只是一個基本的雛形,例如唐高祖李淵的22個兒子中,除了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等6人,其余的16人的名字中都是帶有“元”字,所以這個時候是沒有正式的字輩的。字輩真正出現的時間應該是宋朝,在南宋有一部記錄宋朝典章制度的《愧郯錄》中提到,是宋太祖趙匡胤首創(chuàng)了字輩。當時的趙匡胤用了一副對聯(lián),對聯(lián)一共是有十四個字,分別是“匡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其中第一個字就是對應自己的“匡”,像是他的兒子,就是“德”字輩的,有趙德秀、趙德芳等人。除此之外,在《宋會要緝稿》及《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拾補》中也都提到過趙匡胤擬定字輩。
那么有著上千年的傳統(tǒng)的字輩,為何到如今不流行了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名字的重復率會比較偏高,雖然我國的姓氏非常多,但是還是有很多人的姓氏會重復,如果說按照輩分來取名的話,可能很多人的名字都會重復,畢竟從古至今,這字輩肯定用了很久了,想要除開已經用過的名字就很難找;此外就是現在父母在給孩子起名的時候,不會去考慮輩分問題,一般都會選擇一些比較有文化涵養(yǎng)的名字,聽起來也優(yōu)雅很多。而如今的字輩取名,大部分是用于族譜上面,族譜對于一個家族也是比較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是體現了繼承和傳承的,所以一般老人在孩子出生后就給孩子取名,然后再將孩子的名字登記在族譜當中,在族譜中的名字,一般都是按照字輩取的。
總得來說,字輩對于現代而言,已經逐漸淡去,可能很多年輕人都已經不知道自己的字輩是什么,而且也沒有聽過字輩。但是對于老一輩人來說,這字輩在家譜中是有記錄的,字輩也沒有消失,只是不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