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穗人家導賞員之"我們的節(jié)日·端午"在仁威廟開鑼啦
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
為了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讓來穗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廣府文化,感受端午節(jié)豐富的文化內涵。6月22日端午節(jié),由綠日同學公益、仁威廟志愿驛站、荔灣平促會、綠日黨支部聯(lián)合舉辦的“我們的節(jié)日·端午”在仁威廟志愿驛站舉行。20多位來穗青少年參與本次活動,一起了解廣府文化——端陽節(jié)。

端·陽·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廣府人叫端陽節(jié)。端,古人意思是“初”“始也”,端午也就是初五。五月是毒月,初五是毒日,初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亦為全年炎熱天氣的開始,五毒蛇蟲開始活躍。廣府俗話說:“一過端陽,棉被入箱”。處于亞熱帶地區(qū)的廣府人為適應這種炎熱的天氣,古代就盛行在“五月端”這一天,以掛菖蒲、劃龍船、包裹粽、寫符章等活動,積極開展南方初夏的防毒、消暑、避災工作。
扒·龍·船
氹氹轉,菊花園,
炒米餅,糯米糯米團。
五月初五系龍舟節(jié)呀,
阿媽叫我睇龍船……
廣州人過端午最大的活動項目是賽龍舟,廣州人稱“扒龍船”。每逢端午節(jié),廣府族群水鄉(xiāng)各村社的村民們都要認真地進行著儀式化的集會,相信龍舟不僅是競賽的文化載體,更是村落圖騰;每條龍舟都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獨特的龍頭造型;從起龍到散龍的全過程就是村落社區(qū)之間探親互訪、友好交流的“外交盛會”。

(資料圖片)
1994年,廣州市政府正式把“廣州端午節(jié)”定為“廣州龍舟節(jié)”。此后,由各地政府牽頭,在廣東在香港在澳門等地,分別舉辦“國際龍舟節(jié)”。自此,廣州市政府每年在市中心的珠江河面舉行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包括賽龍奪錦和彩龍競艷表演,使之成為廣州市民歡度民間節(jié)慶的一個新熱點。來自廣州市和全國各地,乃至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加拿大等國家地區(qū)的幾十條龍舟,在珠江上蕩舟參賽。整個龍舟節(jié)的持續(xù)時間長達15天。
端午安康 國富民強

本次活動吸引了美華、西外、廣附、西培、四中等中小學校學生參與,并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駐足學習。大家紛紛表示,本次活動意義重大。學員家長林先生表示:端午文化的歷史建構與多重演變,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吸納、包容的特性,這是文化向前、向生的力量。這與廣州人的包容、低調干實事有異曲同工之妙。廣州在高速發(fā)展的同時依然保留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相當難得,我為自己選擇廣州作為第二故鄉(xiāng)而感到自豪。
參與本次授課的“五老”志愿講師表示:我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幾乎目睹了廣州從解放到開放,從現(xiàn)代化興國到高質量發(fā)展的全過程,城市演進變遷的每一個時刻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讓我念念不忘。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祥地,也是世界海上交通史唯一的2000年長盛不衰的大港。我們喜迎八方游客,也接納五湖四海的朋友來定居。他們渴望了解廣州的歷史與風土人情,幫助他們讀懂廣州,了解廣府文化,我將用新潮的方式來表達廣州對遠方朋友們的尊重和敬意,這是互敬互重的城市與人的關系,有這樣的年輕人(學員們)與我們一同前行,為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本次活動是綠日同學公益"新穗人家"導賞員——來穗人員隨遷子女成長增值計劃系列活動之一。該項目入圍了由廣州市社會組織管理局、中共廣州市社會組織委員會主辦,廣州市創(chuàng)意經(jīng)濟促進會、中共廣州市創(chuàng)意經(jīng)濟促進會支部承辦的第十屆廣州市社會組織公益創(chuàng)投活動項目。
綠日同學公益希望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幫助“新穗”青少年了解本土文化,提升個人知識面和動手能力,構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助力社區(qū)建立未成年人保護防火墻,從而助力推動《未成年人保護法》、《家庭教育促進法》等文件的落地,切實保障青少年兒童生理和心理隨著正向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