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初,有如一 張白紙,無知無欲
老子喜歡“嬰兒",在《道德經(jīng)》里,老子三次直接論及“嬰兒",還有三次則以"孩"或"子"代替"嬰兒"之意,"嬰兒"是老子哲學(xué)體系的"關(guān)鍵詞"。我體會,老子 之所以喜歡"嬰兒",是因為,在老子心目中,"嬰兒"是"含德之厚"的象征,"要 兒“是“得道之士“的表征,“嬰兒"是“理想社會"的特征。
老子喜歡“嬰兒"的第一個 原因,"嬰兒之德"正是"含德之厚"的象征。
老子的"道",是世間萬事萬物都必須遂循的 規(guī)律,老子的"德"是規(guī)律運用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特有的現(xiàn)象。在《道德經(jīng)》第五十五章里,老 子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嬰兒之德",是"厚德"。老子認為,習(xí)"道"、得"道"、行"道",都必須遑奉、遵 循、遵守這樣的"厚德"。在《道德經(jīng)》第十章里,老子以詰句寫道:"專氣致柔,能嬰兒 乎?"聚結(jié)精氣以達到柔和、柔順、柔韌,能呈現(xiàn)出嬰兒般無欲的狀態(tài)嗎?人生之初,有如一 張白紙,無知無欲,至柔至順,但是,卻蘊藏看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人長大了,人生觀、價值 觀、世界觀得以形成,每個人的心靈是否仍然象一張白紙呢?這時候,還能不能做到"無 為"、"不爭"、"卑下"呢?這些,洽洽就是"道"要迎刃而解的重大問題。
? ? ?老子喜 歡"嬰兒"的第二個原因,"嬰兒之態(tài)"正是"得道之士"的表征。
就是說,掌握規(guī)律、踐行 規(guī)律的人,是老子心目中的"圣人",而"圣人"最突出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具有"嬰兒之 態(tài)"。在《道德經(jīng)》第四十九章里,老子說:"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 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其意思是:得"道"的"圣人",在其位的時候,要收斂自己的欲 望,使天下人都歸于渾厚、純樸、自然。老百姓必然會關(guān)注"圣人"的一舉一動,若要做表 率、做榜樣、做楷模,"圣人"則必須"孩之",也就是使自己率先回歸到"嬰兒"般渾厚、 純樸、自然的狀態(tài)。在《道德經(jīng)》第二十章里,老子對"嬰兒之態(tài)"進行了生動描述:"眾人 熙熙,如享太牢,如舂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留累兮,若無所 歸。"其意思是:眾人都熙熙攘攘、興高采烈,如同去參加矗大的宴席,如同舂天里登臺眺望 美景。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于衷?;旎煦玢绨。拖?#34;嬰兒",還不會發(fā)出嘻笑 之聲。疲倦閑散啊,就像流浪漢,還沒有歸宿。在這里,老子將世俗之人的心態(tài)與"得道之 ±"的心態(tài)進行對比描述,說明"得道之士"與普通人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得道之士"必 須“嬰兒化“ 。
老子喜歡“嬰兒"的第三個原因,“嬰兒之為“正是“理想社會“的特性。
老子的哲學(xué)思想,是用于觀世治國、正己修身、待人處事的,是用于指導(dǎo)他心目中的"理想社 會"建設(shè)的。從某種意義上講,老子認為,“嬰兒"的稚嫩行為,與他設(shè)想的“理想社會"十 分相符。在《道德經(jīng)》第五十二章里,老子說:"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 子;既知其子,復(fù)守其母,沒身不殆"。也就是說,世間萬事萬物都會有一個開端、根源、起 始,這個開端、根源、起始就好比產(chǎn)生世間萬事萬物的"母親"。如果把握了開端、根源、起 始,就有助于認識萬事萬物,如果認識了萬事萬物,又知其根本,那么,終身都不會有危險。 這里的"子",指的是世間萬事萬物,指的是我們所處的人類社會。老子希望看到一個什么樣 的人類社會?在《道德經(jīng)》第二十八章里,老子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 溪,恒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其意思是:明明知道什么是雄強,卻安守于雌柔的地位,甘原 做天下"無為"、"不爭"的溪澗。如果甘愿做天下的溪澗,那么,永恒而高尚的"德"就不 會離開和丟失,并且能夠回歸、回溯、回復(fù)到"嬰兒之為"的狀態(tài)。這種"嬰兒之為",是純 真、純凈、純樸的,是無知、無欲、無邪的,是柔和、柔順、柔韌的,可以想象,這樣的"理 想社會"是十分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