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成為ta那樣的人!”(2/3)
這是第二課的最后一篇文章。上一個文章我們回顧了讓“積極”增值。接著塔爾老師就用具體的例子來說明。
心理學研究表明,培養(yǎng)心理韌性的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就是擁有一個榜樣。
塔爾老師的榜樣,同樣是一位老師——他說這也是他自己成為教師的原因——Marva Collins。這位老師父親是非洲裔美國人,母親是土著美國人,也就是印第安人。在種族歧視盛行的時代成長,達到了父親的期待和當時人們眼中的受歧視人群的天花板——秘書(secretary,這個詞后面還會提到)的職位。幾年的工作讓她意識到自己的天職在教育,于是上夜校,取得教師資格,結(jié)婚并和家人移居新的城市,在那里成為一所公立學校的老師。在那里她親眼看到了大量的犯罪,毒品和眼中沒有希望的年輕人。那里的老師的任務,或者說ta們問的問題是:“怎么讓這些孩子在學校待得盡可能久?”因為不希望ta們流落街頭,吸毒,犯罪。
Marva Collins從最開始,對學生說的就是不一樣的話:“我們要做大量的練習來相信我們自己!”并且這個信念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復給學生?!拔蚁嘈拍恪?,“再試一試,你能做到的”,“不要抱怨政府”,“不要抱怨父母”,“不要抱怨命運”,“你能不能成功只在于你自己”,她用心觀察留意每一個學生的長處并且培養(yǎng)、發(fā)揚。于是這些在別的老師眼里“孺子不可教”的問題孩子,在幾年之后取得了超過正常學生的成績和水平。然而隨之而來的并不是贊美而是詆毀。流言四起,說她用暴力限制學生自由,逼著學習。不得已,Marva Collins回到家中按照自己的理念教了4個學生,其中兩個是她自己的孩子。另兩個和后面加入的都是公立學校輟學的學生,只是父母不希望ta們混跡街頭,才抱著死馬當活馬醫(yī)的心態(tài)送到了那里。奇跡繼續(xù)發(fā)生,她后來創(chuàng)辦的學校,所有學生不但小學畢業(yè),高中畢業(yè),甚至全部大學畢業(yè)!在1979年,一個紀錄片報道了Marva Collins的故事,15分鐘,讓她為公眾所知。1980年11月,新當選總統(tǒng)里根打電話給她,希望她出任自己任期內(nèi)的教育部部長(secretary of Education)。當年她父親說她能成為一名秘書(secretary),結(jié)果她真的做到了,而且“超額”達到了!
然而,Marva Collins婉拒了,“我太愛課堂了!我離不開我的課堂和學生?!?年之后,新當選總統(tǒng)老布什又打電話,同樣的教育部部長的職位。同樣的婉拒,同樣的理由。1995年有慈善家捐贈了大筆的善款給Marva Collins,讓Marva Collins學校在全美開花結(jié)果。累累碩果中最多的畢業(yè)生選擇站上講臺。
此處用來回味和思考。。。
。。?;氐桨駱舆@個話題,Marva Collins在培養(yǎng)孩子們閱讀的時候,會介紹大量的值得學習的榜樣,并且?guī)椭⒆诱业阶约荷磉叺陌駱?。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信任”,“鼓勵”,“尊重”,“嚴格”,是始終不變的主題。
塔爾老師認為培養(yǎng)人就跟種花一樣,種子有潛力,但是它需要水,空氣和陽光。在人的成長和人際關(guān)系建立的過程中,對于“好”的欣賞就是陽光和水,讓人的真善美不斷成長。反之則會凋謝。
“孺子不可教”其實就是一種將人貶值(depreciate)的說法,只是當學生內(nèi)化了這種觀念,才會破罐子破摔。而Marva Collins正是改變了這種觀點,讓學生重新相信“自己可以”!并且通過反復反復的——行動,來促成改變。“行動”這個話題在后續(xù)的課程中也被著重提出,我們也會寫到。這些孩子后來得到的自尊,自信,都是來源于自己對自己負責的觀念的建立,和相伴相生的行動。
“我的成功取決于我自己,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