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有些人在童年時期經常遭遇他人的打壓、輕視、無視、辱罵、欺負;過去心中產生的恐懼、焦慮、挫敗感、傷痛、自慚形穢感比別人多,所以心里存儲的這些負能量就多,遇緣就容易激發(fā)出比別人多得多的負能量(恐懼、焦慮、自卑、傷痛等),自然比一般人看起來要退縮惶恐不安一些,他人感受到了我們的恐懼不安、自卑退縮,也就很容易來欺負打壓我們了。
而且很不幸地,因為自卑,我們內心又漸漸發(fā)展出了自負、傲慢。而自負傲慢的人最終都活成了孤家寡人。這無疑讓我們本就不太好的人際關系雪上加霜。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卑、沒安全感的時候。
只不過有些人在童年時期經常遭遇他人的打壓、輕視、無視、辱罵、欺負;過去心中產生的恐懼、焦慮、挫敗感、傷痛、自慚形穢感比別人多,所以心里存儲的這些負能量就多,遇緣就容易激發(fā)出比別人多得多的負能量(恐懼、焦慮、自卑、傷痛等),自然比一般人看起來要退縮惶恐不安一些,他人感受到了我們的恐懼不安、自卑退縮,也就很容易來欺負打壓我們了。
而且很不幸地,因為自卑,我們內心又漸漸發(fā)展出了自負、傲慢。而自負傲慢的人最終都活成了孤家寡人。這無疑讓我們本就不太好的人際關系雪上加霜。
如果一個人只是自卑,頂多讓人覺得這個人有些退縮,唯唯諾諾,好欺負,不堪重任,不討人喜歡。
但是一個人如果自負傲慢心嚴重的話,絕對會讓身邊幾乎所有人覺得無比不舒服,厭惡,甚至惱怒,憎恨,最終自撅墳墓、活成孤家寡人。
因我們從小形成的言行模式就是趨向于自卑自負方向的,所以已經習慣性自卑自負了。這兩種特質集于一身,自然會讓人覺得很不舒服,從而不是被人欺負,就是被人討厭厭惡憎恨。人際關系糟糕的一塌糊涂!到哪都不被人喜歡,又怎么會有安全感?!
想改變卻又不知問題出在哪里;知道問題出在哪里卻不知怎么改正;知道怎么改正,卻難以堅持下去;能夠堅持下去,卻不知路的盡頭到底是什么,堅持的意義何在……
就這樣,沒有過來人的指引,走兩步退一步,走一步退兩步,長路漫漫,只有失落、失望、絕望時不時地伴隨著我們的心……
其實,別人同樣也會體驗到這些負面感受:我們有的感受,別人也都有,只不過每個人被激發(fā)出的程度不同,次數(shù)不同,耐受程度不同,所以整體體驗就不同。
自卑的人偶爾也有自信的時候,自信的人偶爾也有自卑的時候。
那些看起來自信的人,有很多是從小到大比我們幸福,被人無條件的愛過。心里產生的這些不舒服的感覺少,所以被激發(fā)出的少些,體驗沒那么強。
他們在跟恐懼心重的人交往時,對方基本上都顯得畏縮不自信,一比較找到了自信,時間長了,就習慣性自信。而我們卻習慣性自卑。
其實在他們的習慣性自信里,多少帶著一些傲嬌,甚至是狂妄。一旦遇挫,也是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只不過他們恢復的也很快。
我們習慣性自卑,也習慣性與人比較、和習慣性傲慢、挑剔他人。
自卑就是源于比較,為了不讓自己總是體驗到自卑的挫敗感,我們又發(fā)展出了自負傲慢,然后挑剔刻薄他人,證明我們自己沒有那么差那么不堪,有時不一定會表現(xiàn)出來,但是心里有很多很重的分別心,高矮胖瘦美丑……分別心重了煩惱就重,因為小我和高我會時常打架。
當分別心重到一定程度就掩飾不了了,別人會從我們的言行舉止中感受到我們的傲慢、來自我們的嫌棄挑剔,我們總是習慣性美中挑出不足來,而不是忽略掉不足、欣賞對方的美。
對方很敏銳的覺察到了我們的態(tài)度,然后就開始遠離討厭我們。周圍的人也漸漸的討厭我們,遠離我們,我們卻總覺得都是別人的錯,卻不知道我們的傲慢刺痛了他人的傲慢、自尊。
漸漸地發(fā)現(xiàn),我們到哪都招人厭,肯定會越來越沒安全感的。自負的人最終都活成了孤家寡人。
現(xiàn)在的人對自信的認知有些偏差,總覺得霸道總裁,御姐風的人才是自信滿滿的人,其實他們除了看起來自信,還多了傲慢霸道強勢。傲慢和自卑其實是一體兩面,有多自負就有多自卑。過剛易折,他們強度有,韌性不一定夠。
真正自信的人其實傲慢心比一般人淡很多,心性像水一樣柔和;他們給人感覺很舒服平和,不會讓人覺得有壓迫感,不會讓人覺得有被輕視被嫌棄的感覺,所以大家都很喜歡他們,樂于與他們交往。
因此他們到哪都被人喜歡著,也就有了足夠的安全感,知道自己是被人接納喜歡的。
如果心性能像水一樣柔和,那他既不喜歡傷害別人,別人也無法真正傷到他。
“抽刀斷水水更流”
“上善若水任方圓”
刀槍又奈水若何呢?
自卑敏感,膽小怕事,經常被欺負,于是我們內心不止發(fā)展出了傲慢,還心生了很多嫉妒、抱怨、嗔恨、惱怒,變的自私自利,好面子,敏感多疑,心胸狹隘……
這些負面特質,讓我們的言行透露出的氣場更讓人覺得不舒服,更讓人覺得面目可憎,更遭人嫌棄厭惡。
每個人都有自卑的時候:當與他人比較覺得不如人的時候,當他人輕視鄙視我們的時候,當別人氣場太強勢,我們覺得自己被碾壓的時候……
而且這些自卑心都是本能地、快速生起的。
在為人處世中,那些看起來自信的人,也偶爾有自卑的時候。而骨子里自卑的人,也偶爾有自信的時候。
區(qū)別就在于大家自卑時的言行表現(xiàn)和不舒服度不同(恐懼、焦慮、自慚形穢等等不適感程度不同)。
除非像高僧大德那樣,修心養(yǎng)性,破了我執(zhí)(貪嗔癡慢疑),破了對自我的執(zhí)念;否則每個人都有自卑的時候。
因為我們執(zhí)著于有我,有他,有眾生,自然就有比較,一比較,就有自卑自負嫉妒傲慢……
我們執(zhí)著什么,就會在哪些方面本能地自卑自負著……
有些人世俗的名利情看得很淡,心性也修得挺好的,面對世人不卑不亢:面對達官貴人不覺得自卑,面對普通人也不覺得高人一等,心態(tài)挺平和的??墒?,一遇到修行境界比自己高的,就能感受到自己內心微弱的羨慕嫉妒心生起了,雖然微弱但還是可以感受得到的,羨慕嫉妒不就是自卑嘛。
所以說,越在乎什么,就越容易在這方面與人比較,就會有自卑自負心生起……
放下對面子尊嚴的執(zhí)念,直面憂悲苦惱,心常懷善念,時間長了,我們總可以超越一切煩惱、心常清凈喜悅的。
相由心生,到時候我們外在的言行也一定是讓人覺得舒服寧靜或溫暖的。人際關系好了,到哪都被人喜歡、接納了,自然地,我們就有了安全感、自信心。
自信時間久了,我們對自己有個清晰客觀的認知,不會因為別人的否定就固執(zhí)地認為自己確實不好,也不會因為別人的抬高就忘了自己幾斤幾兩。
到時候我們的價值體系穩(wěn)固、客觀,對自我的認知不再建立在人際關系的好壞上;環(huán)境再好再差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不再迷失。
改變不了大環(huán)境,改變不了別人,唯一有把握能夠做出改變的是我們自己。
從降伏貪欲、嗔恨、嫉妒、抱怨、傲慢、恐懼……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