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什么不能用“訓恩”來稱呼自己的“文膽”陳布雷?
前幾天,獻禮電視劇《大決戰(zhàn)》正式上映了。然而與當年無以倫比的經(jīng)典電影《大決戰(zhàn)》三部曲相比,情節(jié)尚未進入中期的電視劇《大決戰(zhàn)》卻存在一些讓人感到別扭的地方。比如在電視劇《大決戰(zhàn)》第一集,蔣介石稱陳布雷為“訓恩”。這就是一個不符合歷史的錯誤。

陳布雷,浙江寧波慈溪人本名陳訓恩,字彥及。1911年,陳訓恩成為上?!短扈I報》的撰述,開始以“布雷”的筆名發(fā)表文章。因為支持以辛亥革命為代表的進步以及文采人品,包括中共優(yōu)秀黨員蕭楚女在內(nèi)的很多人都很尊重陳布雷,陳布雷成為當時有名的“報界大佬”。

北伐軍打到南昌的時候,蔣介石已經(jīng)準備背叛革命了,急需一個“筆桿子”來蠱惑人心。而陳布雷當時是中國文化傳媒界極少數(shù)以思想進步知名而又不親共的優(yōu)秀文人,自然成了蔣介石心中的“筆桿子”第一人選。于是蔣介石用謙卑的態(tài)度將陳布雷招入麾下,拿到了“文膽”。

蔣介石知道陳布雷此人不愛錢不好色不貪權(quán),只有用舊知識分子的“君臣知遇”才能拉攏他。再加上陳布雷只比蔣介石小了三歲,又是蔣介石的浙江老鄉(xiāng)。陳布雷進入麾下之后,蔣介石在表面上一直以非常恭敬地“兄弟之禮”對待陳布雷,這也換來了陳布雷對蔣介石的忠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直呼其名是非常失禮的,民國時期的精英層依然如此,比如很多民主黨派人士在解放前稱毛主席(字潤之)為“潤公”,稱蔣介石(本名中正)為“介公”。正因如此,蔣介石從來沒有叫過陳布雷的本名“訓恩”,一般都稱“布雷先生”,客氣時還會叫“布雷吾兄”。

綜上所述,電視劇《大決戰(zhàn)》的蔣介石用“訓恩”來稱呼陳布雷就是失禮的直呼其名,精于搞人際關(guān)系和形式主義的蔣介石不可能犯這種錯誤。如果蔣介石能如此輕易地對陳布雷直呼其名,那么思想原本傾向進步的陳布雷也就不會為了蔣介石這個反動派頭子“殉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