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交融的光影藝術 | Paulmann 1968粲然亮相阿那亞戲劇節(jié)
摘要:“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戲劇”——這是阿那亞戲劇節(jié)最生動的描繪。
關于海,人們腦海中想到的最先是廣闊,而后是澎湃而來的孤寂。
面對孤寂,阿那亞將戲劇搬到海邊,用靈感和火花讓生活探索更為自由;當自然與藝術碰撞,無際海面之上總有一束光指引奔赴的方向。今年夏天,Paulmann在阿那亞的海邊,放置了一個特殊的“會發(fā)光的家”,期待用家的溫暖趕走海潮孤寂,余下寬宏寧靜,讓“自然有光”與“藝術的光”在阿那亞呈現,讓心靈歸屬地在日月輪換、潮起潮落中自由地生根、發(fā)芽。
——佇立在阿那亞海岸的Paulmann 1968藝術裝置,是功能主義與理性主義的融合藝術,因燈泡中央的“房子”造型燈芯,Paulmann 1968藝術裝置又被稱為“光之屋”。
“光之屋”藝術裝置的設計靈感,最早誕生于1968年。Paulmann創(chuàng)始人Rudiger Paulmann成長在二戰(zhàn)后的經濟蕭條時期,目睹人心逐漸冷卻,不忍人們生活在一個冷漠的社會,于是創(chuàng)作出德國第一盞藝術燈泡,以期用藝術的暖意慰藉戰(zhàn)亂紛飛中每一顆受傷的心靈。
Paulmann跨越一個世紀,深研創(chuàng)始人Rudiger Paulmann的藝術理念,未曾蹉跎初心。穿越55年時光,Paulmann再次演繹這盞藝術燈光,讓“光之屋”在海上矗立,呈現家的溫暖感受?!肮庵荨币?968燈泡為造型靈感,在燈泡里放進了一個“發(fā)光的房子”,小小巧思在海與天之間熠熠生輝。Pualmann以光為語言,在海岸線上留下一抹靜默的,關于家的藝術表達:因為有光,房才成了家。
——從正面看,天空與大海被框進燈泡中,澄凈的天色和湛藍的海面成為“家”最自然的背景。也許生活正如無常變化的大海,亮著燈的家,卻有無數溫暖故事正在上演。
視覺焦點集中于燈泡中央的“光之屋”,象征家對于人生的重要,也是占據人們心中最柔軟之處。同時燈泡中央的光之屋配備柏曼智能節(jié)律功能,光線隨太陽光24h變化而進行動態(tài)調整,日出時柔光漸亮,日落后暖光伴眠,與家的作息保持一致。
自然,以光的形態(tài)注入居室空間,Paulmann柏曼以“始于自然,歸于意境”的設計之思,融合自然光學技術與現代包豪斯設計美學,通過光影藝術探索家的意義,以品質燈具回應全球居住者對現代生活質量的更高追求,幫助人們在感受自然舒適中找回對家的歸屬感。人們安居于城市一隅的自然與清靜,一草一花一木皆融于景色,光在景中自由生長,人亦是如此。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
阿那亞的存在創(chuàng)造出自然與生活的無限交融,而Paulmann則通過解構空間與情感的關系,為自然與生活建立更為舒適融洽的連接。用穿越55年設計為海岸增加一巒風景,在潮起潮落中抵達心靈歸處,呼喚人們對家庭價值的重視與回歸。這一切,是Paulmann的自然之意,是本心之境,亦是阿那亞“人生可以更美”理念的獨到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