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zhèn)館之寶系列】良渚博物院 解讀華夏大地5000年前的秘密!

良渚博物院(良渚遺跡,杭州)
出土于反山王陵12號墓,貴族墓葬,推測為王,代表神權。玉琮本身設計復雜,可能為先民對宇宙的猜想微縮化展示,其平面化展開可為方向坐標,立體結構中空又好似人神溝通的通道或愛因斯坦羅森橋(蟲洞)結構,連接不同緯度空間或人神世界。
出土于反山王陵12號墓,正反兩面均雕又神徽與神鳥,代表王權與軍權。玉鉞由玉斧演變而來,與下部組合成王的權杖,體現(xiàn)了古代王權神授的崇拜。
頭戴羽冠的神人騎在大眼萌獸身上,人獸復合形象即為良渚先民唯一信奉的神。有人為人神人代表天,獸眼代表太陽,合為太陽神;也有人人為此神獸為《山海經》中狍鸮(饕餮),青銅器中饕餮紋最原始形態(tài)。
出土于反山王陵12號墓,現(xiàn)展為復原后造型,141顆玉珠,王專屬。
出土于反山王陵23號墓,玉璧代表財權,其上有鳥立高臺圖形符號。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有大量鳥立高臺玉璧,各地鳥與高臺有著明顯區(qū)別,埃及法老也為此造型。
反山王陵與瑤山貴族墓均有出土,男性貴族專屬佩戴品。此鳥為神的代言人,代指君權神授。
出土于莫角山,稻米總重2.6萬噸,此山為450m×670m約30萬㎡土臺,35座房屋基址,此山可能為良渚古城的正中心,也可能為華夏最早最大的史前宮殿群遺址。 糧食產量巨大,人口眾多,以稻谷為主食,以各類水產為菜,對豬的馴化也可追溯至5000年前。
出土于茅山遺址與卞家山遺址,船型為頭尖尾方,全長7.35m,為目前發(fā)掘出土最長最完整的獨木舟。
宮殿區(qū)+內城+外城,約800萬㎡,類似威尼斯般的水城,出行靠獨木舟與小船,可容納約3萬人居中。其與封建王朝的城市結構類似,也為封建王朝城市建設規(guī)劃奠定基礎。
與稻米發(fā)現(xiàn)地一致,約80畝稻田,周邊發(fā)現(xiàn)各種農作生產工具,且90%利于左手。
位于良渚古城西北部,由1座山前長堤、6座谷口高壩與4座平原低壩構成的完整水利系統(tǒng),既能防洪灌溉又能改造航運條件。5000年發(fā)明的草裹泥在防洪搶險中沿用至今,早于大禹治水。
黏土中摻入沙子、蚌殼粉、稻殼作為輔料制成夾砂陶,而黑皮陶則在制陶最后一步熄火產生大量碳屑。
1839年美國探險家在洪都拉斯發(fā)現(xiàn)一座擁有金字塔和石雕的城市廢墟——科潘(瑪雅文明首都)
2015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李新偉帶隊去科潘考察,發(fā)現(xiàn)瑪雅文明與良渚文明高度相似,有諸多猜想,難以被證實。其毀滅原因也有諸多猜測。良渚文明的來源與滅亡也許在不遠的將來一一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