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局搞BIM:來自一線工作者的深度思考

你好,這里是 BIMBOX。
這次的內容來自一位老朋友:中建三局的小李。
小李是一個喜歡在互聯(lián)網上寫心得的人,他自己的工作日常和思考會記錄在知乎上。前段時間我們找到他,能不能把自己零散的想法集中起來,寫一篇相對完整的觀點,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內容,他主要是站在施工一線 BIMer 的層面,來分享自己對于施工 BIM 存在問題的看法,以及自己工作的心得。
老規(guī)矩,我們先看 BOX 和他一起修改打磨的原文,最后再談談自己的看法。

大家好,我是來自 BIMBOX 清流群的努力掙錢的李二狗,你可以叫我小李,目前在中建三局某區(qū)域經理部負責 BIM 體系建設與培訓工作,同時擔任一個特大型公建項目的 BIM 負責人,負責項目的 BIM 技術與智慧工地管理的工作。
和許多在施工單位一線奮斗的小伙伴一樣,我也經常感受到在公司推行 BIM 技術的阻礙,這里我結合自己遇到的問題,做一個總結與分享,也希望能夠與大家共同探討出更加合適的解決方案。
看 BIMBOX 之前發(fā)布的草根報告,里面統(tǒng)計了2000多份問卷,從這份報告的部分數(shù)據(jù)顯示,40.3%使用 BIM 的人員在施工單位,72%的企業(yè)有 BIM 中心,50.4%的企業(yè)使用 BIM 標準。

由這些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看出,很多施工單位在使用 BIM,且這些施工單位可能擁有 BIM 中心。但是,有很多的企業(yè)并沒有相關的 BIM 標準,或者說這些企業(yè)的 BIM 中心并沒有起到確立 BIM 標準的作用。

由此引入我們今天說的第一個問題。
1、BIM 標準化
我認為,衡量一個施工單位的 BIM 是否成熟,是否具有推動下去的可能性,不在于他們有沒有 BIM 中心,在于他們是否有一套標準化的流程體系,這里我分為三個部分來說。
建立企業(yè)級 BIM 標準
BIM 標準,包括但不限于建模標準、實施標準、交付標準等等,這是一個體現(xiàn)企業(yè) BIM 成熟度的重要指標。
很多大型施工單位都會有企業(yè)管理標準、項目管理標準等,標準是一種約束條件、一種參考依據(jù),有了標準,員工和工作才會有條不紊地運行,BIM 也是一樣。
有了企業(yè)級 BIM 標準,可以在以后的項目實施應用中,讓懂行的人有參考的依據(jù),讓不懂行的人有學習的模板。

建立企業(yè)級族庫
現(xiàn)在國內普及度比較高的建模軟件是 Revit,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是族。很多項目都有一些共通點,這些共通的族是可以重復使用的。
族庫不是憑空而來的,需要長期的收集和積累,以及對族庫進行詳細的分類與匯總整理。
企業(yè)級族庫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實現(xiàn)減少現(xiàn)場一線人員的工作量,避免重復勞動。降低使用軟件的門檻。

我目前在收集的族庫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積累一些獨特的族,復雜的族;
??二是積累局標準化文件的族庫。局 CI(企業(yè)識別系統(tǒng))、局安全文明布置實現(xiàn)的都是標準化。有了相應的族庫,三維 CI 和安全設施的布置就很省事;
??三是積累企業(yè)級的虛擬樣板庫?,F(xiàn)在幾乎每個項目都需要樣板引路,或制作實體樣板,或直接采用虛擬樣板。這里就需要我們使用 BIM 技術去做三維樣板模型,通過 VR、AR 等方式進行展示。虛擬樣板的好處是無需規(guī)劃實體樣板的空間以及更加省時省力省錢,但是如果你每做一個項目就做一批新的樣板,同樣是沒有意義的重復勞動。

項目上每個人對于 BIM 的需求是不同的,不必所有人都準確的掌握各種軟件的使用技巧,有時候 BIM 的「高大上」正是導致不接地氣的癥結,所以 BIM 應用需要做減法,減少現(xiàn)場 BIM 工程師的工作量、降低 BIM 的門檻,才能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那么是否有了 BIM 標準和企業(yè)族庫,就可以在施工單位把 BIM 推下去了呢?當然不是。
企業(yè)制度的完善
在此之前首先請思考兩個問題:沒有 BIM 可不可以干工程?你的單位為什么要用 BIM?
第一個問題,沒有 BIM 可不可以干工程?當然可以。
沒有網絡的時候人一樣可以交流,沒有 BIM 的時候工程一樣可以干。最起碼 BIM 到現(xiàn)在為止,并沒有達到工程缺它不行的程度。
咱們別老看那些所謂的「大趨勢」、「行業(yè)顛覆」、「建筑革命」,BIM 在國內已經發(fā)展了十幾年了,真正做 BIM 的人都知道 BIM 是什么樣的現(xiàn)狀,目光需要長遠這不假,但是夢想并不能當飯吃,大家都是出來打工的,別餓著肚子談夢想。
既然 BIM 并不是不可或缺,來到第二個問題,施工單位為什么還要用?
在我的觀察中,現(xiàn)在業(yè)內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甲方要求。
作為乙方的我們,當甲方招標文件中做出相關 BIM 要求的時候,為了中標和履約,不管本身有沒有 BIM 人員,不管主動還是被動,都得硬著頭皮搞 BIM。

既然不得不用,我覺得那我們就應該去把它做好,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如果只是單純地做表面文章,就太得不償失了,對自己的發(fā)展也沒有任何好處。
這里就談到我們說的企業(yè)制度。正是由于這種迫于形勢、不得不用的情況,所以很多施工單位的內部企業(yè)制度在 BIM 方面是不完備的。
制度分為企業(yè)管理、項目管理和崗位管理三個層次。
? 企業(yè)管理
企業(yè)的組織架構圖中是否有 BIM 中心或者 BIM 工作站,這類機構是掛載在其他的職能部門下面管理的,還是一個獨立的機構。
重要的是在一個企業(yè)中,需要有這么一個人或者組織,來牽頭來帶領企業(yè)完成 BIM 標準化體系建設。任何工作都需要一個制定方向的人,來做決策和管理,以及對內對外的協(xié)調,各自為政的結果必然是崩盤。

? 項目管理
說個例子,現(xiàn)在每個項目的 BIM 應用點里都有施工模擬,但是有多少項目是真正的前瞻性 BIM,又有多少項目是事后 BIM。
我認為,真正的施工模擬,是做方案的時候就參與討論,甚至方案與模擬就應該是同一批人來做,用模擬來進行方案的比選,最終形成一個定稿。
而實際上,大多數(shù)的項目都是在方案定稿之后,做了一個動畫,美其名曰「施工模擬」,這就是典型的事后 BIM。

并不是每個項目都需要使用 BIM,目前我們采取的折中方式是,對于將要使用 BIM 的項目,前期根據(jù)不同的投入情況,例如業(yè)主的要求、項目將配置多少技術人員、是否 BIM 外包出去等,做出合理的應用點策劃,用最少的投資來完成履約。如果在業(yè)主滿意的情況下,項目還能挖掘出創(chuàng)新點,那當然更好。
在公司人員缺少的情況下,許多項目沒有 BIM 外包的資金投入,但是又需要建模,那必然要調動經理部乃至公司的資源來集中建模。
建模是一個強度很高的工作,尤其是短期內的快速集中建模工作,強度不亞于封閉式做標。因此我們這邊由受益項目支付建模補貼,類似于集中做標補貼,畢竟相對于外包建模市場價,節(jié)省了幾十萬的項目成本之后,由項目支付相應的建模補貼,并不是一件過分的要求。
? 崗位管理
不排除有地位較高的 BIM 工程師,我這里只針對較普遍的情況,在大多數(shù)的項目中,做 BIM 的就是一個遠離項目決策圈子的工具人。翻模、配圖、畫節(jié)點、做動畫等等,這些就是項目 BIM 工程師的日常。
BIM 的工作量其實是很大的,不是說只有做 BIM 的人勞累辛苦,在項目一線的每個人都辛苦,但是企業(yè)內對于 BIM 工程師的崗位職責是什么樣的,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由于崗位職責的模糊,導致在同樣薪資的情況下,項目上的技術人員如果兼職做 BIM,要多做很多事情。

因此很多人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并且很多曾經兼職做 BIM 的人在高壓工作下選擇了放棄。
企業(yè)需要定義清楚,BIM 工程師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崗位,它的崗位職責是什么樣的,企業(yè)的崗位制度里是否有相應的內容,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在企業(yè)內有沒有一個合理的 BIM 工程師晉升渠道。
現(xiàn)在很多施工單位都是崗薪制,同崗同薪,結果 BIM 工程師向上的路斷了,這還怎么搞得下去。
夢想并不能填飽肚子,年輕的 BIMer 可能會安于現(xiàn)狀,但是如果同屆同齡的員工,在同一家單位把自己遠遠地甩在身后,BIM 還有人愿意去做嗎?有時候不是 BIMer 不夠努力,是崗位制度里沒有走下去的路了。
而目前我所能做的也只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給經理部以及公司提出相應的建議,真正的體系和制度改革任重而道遠。
談完了標準化的問題,下面我再談談施工單位推行 BIM 中存在的第二個問題。
2、觀念問題
知乎上對于 BIM 的觀點基本是屬于兩極分化:各類機構的鼓吹黨和 BIM 騙子的鄙視黨。
這里咱先不論對錯,BIM 有沒有用咱說了也不算。企業(yè)的領導說了算,重點是他們對于 BIM 是怎么看的,他們覺得有需要、有用,咱們就去搞,他覺得沒有需求、沒用,那咱們就不去搞。
我在跟身邊的一些朋友交流,以及在各個 BIM 群里看到群友們的吐槽發(fā)現(xiàn),一些施工單位的領導是覺得 BIM 有需求、但是沒有用。
關于需求的事情我在前面提過,哪怕很多人覺得 BIM 沒用,但也得搞,因為大家都在搞。社會輿論的風向對各個企業(yè)的高層產生了影響,使得他們認為 BIM 是需要的。

于是我大膽猜測,這些單位的各個階層對于 BIM 的觀點可能就產生了如下的看法:
? 高層
覺得 BIM 是一個沒有用的東西,只要滿足甲方的需求即可,對于工程沒有實質性幫助。對于 BIM 不需要大規(guī)模的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只需要小量的投入,順利完成履約即可,沒有必要進行深層次的研究與推廣。
? BIM 中心主任
既然高層只是做做樣子,那我就做做樣子吧,高層滿意就行。
? 中層
完美 get 高層的觀念,既然高層想應付應付那么就應付應付,自己也不需要花時間去學 BIM 知識,安排幾個底層員工管管,外包出去把模型建完、搞幾個效果圖就 OK。
? 底層
一線 BIM 工作者為了滿足中層和業(yè)主的要求,學這個軟件學那個軟件,翻模做效果做動畫,搞完一個項目搞下一個,拿著固定的工資做著機械的工作。
? 新員工
搞 BIM 這么累,又沒有前途,公司又不重視,我還是不摻和了吧。
建筑業(yè)的路上出現(xiàn)了 BIM,有的人覺得這是個坑,跳進去了至今暗無天日,有的人覺得是個坑,繞過去了繼續(xù)前行,還有的人,覺得這不是一個坑,這只是還沒有填平的路。
誰對誰錯?只有時間會告訴我們結果。

上面我們提到的 BIM 標準化遲滯與高層觀念不重視,這是自上而下推動短時間內也無法解決的問題。
那么我們身為其中的一個參與者、實施者、推動者,可以做些什么,讓 BIM 在施工單位內持續(xù)地存在,讓自己這樣一個 BIM 工程師在施工單位內活得好一點呢?
我的方法是,在能力所及范圍內,采取自下而上的措施,通過項目的推廣應用帶動公司的推廣,通過對青年員工的培養(yǎng),等候他們的成長。
3、把 BIM 交出去
我認為,在施工單位推行 BIM,應該通過我們,把 BIM 交出去。
之前我在知乎回答了一個問題,「Revit 軟件是否阻礙了中國 BIM 的發(fā)展?」,當時我的回答是「中國 BIM 很多時候是被軟件廠商綁架了」。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現(xiàn)在我們做 BIM,很多時候都是依賴于軟件,如果我們想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效果,而市面上暫時沒有這樣的軟件,那么我們對于 BIM 的應用其實是受到限制的,這就是所謂的「被綁架」。

或許未來的某一天這樣的效果可以達到了,但這不是現(xiàn)階段的我們需要考慮的事情,我們不是研發(fā)人員,更不是行業(yè)發(fā)展的推動者,我們只是蕓蕓眾生中普普通通的一員。
在施工單位,我們只是一個工具的使用者,既然這個工具不好用,那么我們換一個工具,或者換一種用法,而不是想著怎么自己去做一個工具,這不是我們應該考慮的事情。
項目上,一個問題可以口頭說兩句解決,可以用 CAD 畫個圖解決,可以建個模型解決,我們不應該強行去把 BIM 用起來,而是怎么方便怎么來。BIM 的最終目的是服務項目,簡化流程,產生效益。
BIM 現(xiàn)在發(fā)展的問題,或許有軟件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在于人,BIM 想要在施工單位推行下去,就應該做減法。
現(xiàn)在很多 BIM 專家喜歡說思維,喜歡說「你們應該這樣,你們應該那樣」,誠然,專家既然能夠成為專家肯定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但這樣的論調聽多了總有點毒雞湯的感覺。
我們身為一線的 BIM 工程師,可以仰望星空,但更應該腳踏實地,考慮的重心還是得放在如何為項目服務,以及如何總結出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有了足夠多的項目經驗,BIM 的標準化內容自然可以從多個項目中凝練匯總起來。
去年一件業(yè)內比較火的事情就是國外很多設計師給 Revit 打了差評,然后國內就有很多人說 Revit 是毒瘤,要拋棄 Revit,選擇新的軟件。我覺得這有點像股市里的追漲殺跌,真正的問題不在軟件,而在人。
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國內大多數(shù)項目都是 RVT 文件交付,很多在建的項目都已經有了現(xiàn)成的 RVT 模型,我們需要做的是在這樣的一個大前提之下,去思考怎么把事情做好,怎么挖掘出新的應用點,怎么提高工作效率,怎么給項目創(chuàng)造效益。
至于以后換成什么軟件了,換成什么格式交付了,跟現(xiàn)在的我們沒有太大關系。到那個時候我們換個工具就行了,工作流程、工作方式、應用點才是我們現(xiàn)在應該考慮的事情。
在我們項目,施工員可以自己用模型提取混凝土量、報澆筑計劃,安全員可以自己布置安全設施,政工員可以自己放置 CI 模型,質量員會自己排樣板模型的位置,方案組會自己布置模架,你說這些是 BIM 嗎?當然是。
你說這個跟 Revit 有關系嗎?可以有,也可以沒有。

雖然我們現(xiàn)在是用的 RVT 模型作為底層基礎,但我們不是只用 Revit 軟件。BIM 當然不是等于 Revit。以后換了其他工具,這些事情依然可以做,以人為本才是最重要的。
在施工單位,我們要做的是把 BIM 交出去,讓項目的每個人在自己可能的情況下使用 BIM,如果能夠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減少出錯率,他們自然會去學、去用。不需要知道復雜的建模技巧,也不需要懂什么編碼知識,他們只需要知道適用自己的一些簡單操作,就足夠了。而這些事情,需要我們來教他們。
這樣做了,用 BIM 的人多了,我的工作自然也就輕松了。
4、企業(yè)人才培養(yǎng)
今天要說的最后一點,就是青年員工的培養(yǎng)。
人才培養(yǎng)重點要解決的就是供求問題,公司需要用到 BIM 的項目越來越多,BIM 人才是有了比較大的缺口,這里指的是能夠獨立做完整項目的 BIM 人才。
去年11月開始,我就一直在忙著給新入職的學生做培訓,從開始的備課到后面的培訓,也確實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
其實,從我自身的角度來看,是不建議剛入職的學生去搞 BIM 的,我更傾向于讓工作了1-3年的員工去學習 BIM。不過,這次培訓的學生起碼已經工作半年了,也不算是專職的 BIM 人員。

簡單說說我個人對新員工的培養(yǎng)思路。
首先是給他們介紹 BIM 的基礎概念,包括宏觀的 BIM 以及狹義的 BIM。接著分析目前行業(yè)的 BIM 發(fā)展情況,和我們公司的 BIM 發(fā)展情況。目的就是告訴學生不要把 BIM 想得很簡單,也不要把 BIM 想得很萬能,先告訴他們規(guī)范是怎么講的,再告訴他們我的理解,讓他們自己去消化和吸收。
后面給他們詳細講解在施工單位,從進場的那一刻開始,作為一個 BIM 負責人應該做什么,每個階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和達到的效果。
這些知識,不需要他們立刻全部接受和理解,但是要讓他們有一個印象。等他們自己做項目的時候,我不可能一個一個手把手的去教,所以他們得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如果是有想法的學生,獨立工作的時候肯定會提出我做的不夠合理的地方,如果是沒什么想法的學生,那照著我說的做就可以了。
概念和流程全部講解完之后,我才正式開始進行軟件的教學。相對于概念和流程來說,軟件操作反而是最次要的,我要培養(yǎng)的不是一個軟件的操作員。
軟件操作不好可以練,實在學不好可以外包,但是 BIM 更重要的改變應該是在于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的改變。
為什么施工單位這么多年 BIM 的推行舉步維艱,根本原因還是思想和制度的僵化,而對于學生的培養(yǎng)就尤為重要,因為他們有對新鮮事物的憧憬,他們有較強的學習和接受能力,可能一兩年內看不出什么效果,種子種下去,總會發(fā)芽的。
到了軟件的講解其實反而會輕松一點,新入職的學生,學習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現(xiàn)在像浙大、上交、同濟等學校都已經有了 BIM 相關軟件的選修課,他們也基本都有一些建模軟件的基礎,學起來很快。

建模軟件講完之后講了一些插件和輔助軟件的使用,主要講的就是翻模插件和場布軟件的使用。
除此之外,也講了 Fuzor 的簡單動畫和 Lumion 簡單的效果圖和漫游,由于時間原因,更復雜的如3dmax 或者 C4D,剪輯類的 PR 和 AE 就都不在這次培訓的范圍內了。
最后的最后,讓他們關注了 BIMBOX。
總體的培訓流程就是這樣的,前陣子看了《中國建筑業(yè) BIM 應用分析報告(2020)》,關于企業(yè)人才培養(yǎng),我最近有這么幾個結論:
第一,BIM 人才缺乏。
以我們公司為例,BIM 人才出現(xiàn)斷層,最年輕的專職 BIM 人員已經工作2年多,而再向下,甚至連兼職的 BIM 人員都沒有。BIM 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但是這些人員卻遲遲沒有能夠得到補充,而且綜合性的人才越來越少。
第二,BIM 人員需求和待遇不匹配。
我們需要的是技術型的 BIM 人才嗎?當然需要。
但是我們更需要的是管理型的 BIM 人才,技術工作可以找咨詢單位,但是項目 BIM 總承包管理,需要懂現(xiàn)場、懂業(yè)務、懂需求的人來承擔,而這些工作,僅僅是受過基礎培訓的員工是遠遠達不到要求的。
其次,有工程項目經驗的人才,很多都已經身居要職,不愿意突破舒適區(qū),也不愿意承擔 BIM 工作。而可以承擔 BIM 工作的新員工,經驗和工作精力卻遠遠達不到,他們要學習和了解得太多了。
這本質上還是 BIM 人員的待遇問題,錢不到位,說夢想都是耍流氓。
第三,BIM 人才發(fā)展制度不健全。
市面上所能見到的所有 BIM 證書,都不是職業(yè)資格證,你掏出 BIM 證書和掏出一建證書去找工作完全是兩回事。各個企業(yè)內部的 BIM 人才發(fā)展通道不健全,發(fā)展?jié)摿Φ牟罹嘧尯芏嗳穗x開了 BIM,這就會導致 BIM 人員越來越邊緣化。沒有晉升渠道,沒有統(tǒng)一的量化評價標準,讓 BIM 人才的培養(yǎng)總感覺缺了點什么,連畫餅都畫不好。
第四,BIM 人才培養(yǎng)方式的匱乏。
市面上各種培訓機構的培訓內容我就不作評價了,就說說我們自己的培養(yǎng),主要是填鴨式的集中培訓,一股腦將所有的內容全部塞給新員工,經驗是需要時間積累的,而沒有辦法像武功秘籍一樣直接灌頂。公司對于老員工乃至高層的 BIM 理論培訓依然是幾乎沒有,而等這些學生成長起來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總結來說,BIM 的發(fā)展不能與市場脫鉤,也離不開企業(yè)人才發(fā)展機制和行業(yè)對于職業(yè)發(fā)展的認同,健全知識結構體系,合理規(guī)劃人才發(fā)展的職業(yè)通道,培養(yǎng)人才同時留住人才,才能讓更多復合型 BIM 人才與專業(yè)型 BIM 人才成長和涌現(xiàn)。
也只有這樣,企業(yè)的 BIM 才能盡可能的推動下去,畢竟真正做事的還是人啊。

BIMBOX 觀點
這次的文章,我們覺得一個比較強烈的對比,是2020年我們發(fā)布的一些川安集團任睿的觀點。我們在《進擊的BIM主任:一個學渣的逆襲之路》中,談到了任睿作為一名施工企業(yè) BIM 負責人的各種「折騰」,他搞出新的培訓方式、為了 BIM 人員的待遇去和公司上上下下交涉、去和傳統(tǒng)的權威抵抗。
而與任睿相對,小李的觀點更多來自于一名普通的工程師,強調對趨勢的順應,在現(xiàn)有條件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保持獨立思考,但也不要太「折騰」。
在任睿那篇文章的最后,我們說自己并不是在歌頌任睿,甚至他的一些觀點我們也不能完全同意。今天小李的內容,我們也持有同樣的觀點。
我們覺得,無論是任睿的「BIM 中心要干掉自己」的觀點,還是小李「BIMer 要優(yōu)先好好活下去」的觀點,行業(yè)里有不同角色、不同性格、不同行事方法的人,我們堅持君子和而不同,只要是認真思考、認真分享、不是幾句單純吐槽的聲音,我們都堅定地站在分享者的一方,希望能把他們的思考講出來,引發(fā)更多人的討論。
對于今天小李的分享,你有哪些自己的思考?歡迎你留言給我們。如果你也有自己的觀點和故事希望分享,也歡迎聯(lián)系我們。
有態(tài)度,有深度,BIMBOX,咱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