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武王
楚武王羋通,姓羋,名通,又名達,亦稱熊通、羋熊通,中華遠古諸侯爭霸時代楚國的首任王。他的祖父是楚若敖羋熊儀,父親是楚霄敖羋熊坎,楚蚡敖羋熊徇是他的長兄。 羋通生于周平王三年(癸酉,前768),是楚侯羋熊坎的次子,勇武善戰(zhàn),曾多次領兵出征,為楚國名將。公元前741年,其長兄楚侯羋徇去世,遺囑傳位給他只有十一歲的兒子。羋通不服,殺了他的侄子自己坐上侯位。數(shù)日后,他又宣布建立楚王國,自號楚王,以辛丑年(前740)為楚王元年。不過他沒敢對外公開。
羋通自行稱王后,最初幾年不務正業(yè),做了許多不利于國家和百姓的事情,人們私下里都稱他為楚厲王。其實楚國此時還沒有稱王,直到公元前704年,也就是楚侯羋通執(zhí)政的第三十七年,楚國才正式稱王,號楚王。楚厲王和楚武王其實是一個人,楚厲王只是民間稱呼并沒有載入史冊,所以史書上并沒有楚厲王這個人。而且武王的“武”字是謚號,死后才有。楚國稱王后,所有的國君生前執(zhí)政時都稱楚王?!俄n非子·和氏篇》記載的楚厲王和楚武王實際上是一個人,所以讀者不要因為看了韓非子的書,就以為楚國還有個楚厲王。 楚武王二年(壬寅,前739),中原北部的晉國發(fā)生內(nèi)亂,晉國大夫潘父殺晉昭侯,迎曲沃桓叔為國君。晉國貴族聯(lián)合起來,擊敗曲沃桓叔,另立晉昭侯的兒子姬平為國君,號晉孝侯。晉孝侯執(zhí)政后處死了大夫潘父。 楚武王三年(癸卯,前738),楚武王認為申國是周王朝弒君亂政的罪魁禍首,天下諸侯應該共同討伐之,于是派軍隊攻打申國。申侯向秦國和鄭國求救。秦、鄭兩國出兵救援,楚國軍隊不敢與其交戰(zhàn),旋即退兵39),中原北部的晉國發(fā)生內(nèi)亂,晉國大夫潘父殺晉昭侯,迎曲沃桓叔為國君。晉國貴族聯(lián)合起來,擊敗曲沃桓叔,另立晉昭侯的兒子姬平為國。
楚武王四年(甲辰,前737),荊山有個叫卞和的人抱了塊石頭來獻寶,說此石是沒有雕鑿的璞玉。楚武王讓玉師辨認。玉師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刁民是在欺騙大王。楚武王大怒,下令砍斷卞和的左腿,趕出王都。卞和抱著那塊石頭哭著坐車離開了京都。 楚武王十九年(己未,前722),鄭國內(nèi)亂,鄭莊公的弟弟姬段(即共叔段)發(fā)動叛亂。鄭莊公姬寤生命公子姬呂(即公子呂,字子封,鄭國大夫)統(tǒng)率二百輛戰(zhàn)車攻打姬段,姬段兵敗后逃往共國(今河南新鄉(xiāng)市輝縣),始稱共叔段,又稱太叔段。姬段的兒子姬滑(即公孫滑,因他是鄭武公的孫子,史書上稱他為公孫滑)前往衛(wèi)國求援。衛(wèi)國出兵攻鄭,奪取了鄭國的廩延(今河南新鄉(xiāng)市延津縣西北)。 楚武王二十一年(辛酉,前720),周平王姬宜臼卒,傳位于太子姬林,是為周桓王。周桓王非常討厭鄭莊公,疏遠他,不愿和他來往,欲任用西虢公來取代他。鄭莊公大怒,命將軍祭足率二百輛戰(zhàn)車,士卒一萬五千人,攻打東周的溫邑(今河南焦作市溫縣西),并收割了那里的麥子。東周派軍隊征討,被鄭軍打得大敗而歸。鄭軍一直推進到成周(今河南洛陽市東白馬寺一帶)郊區(qū),收割了那里的水稻。這件事傳到了楚國,羋通認為東周已經(jīng)沒有多大實力,便準備公開稱王,與東周王朝相對抗。令尹斗伯比認為不可,他說:“東周雖然不足為懼,但各諸侯國力量強大,國君如果想公開稱王,首先得征服那些諸侯國。隨國(今湖北隨州市)是漢水以東最大的諸侯國,楚國如果先征服了隨國,其他小國必然順服,那時楚國方可為所欲為?!绷d通覺得他說的有道理,便準備出兵征討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