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事在于多問幾個“為什么?”


作者:izumi
封面:《魔偶馬戲團》
這回,藤田和日郎老師所講的要點是,“切不可為了劇情生搬硬套角色,而要讓兩者在互動中向前推進”。
“要想方設(shè)法將故事開頭處理得更為引人入勝,以便迅速抓住讀者的心,且敘事要通俗易懂!”,類似的話語,新人漫畫家怕是快要被責編嘮叨得耳朵生繭了吧。只不過,如此冠冕堂皇的建議,新人聽了,也往往只能干翻白眼,并不知該從何下手。
事實上,編輯的話,就是空泛到令人難以辯駁,卻又不具實操指導意義?!爸新牪恢杏谩钡睦碛纱笾掠卸?。其一是,編輯實在忙得不可開交,藤田老師的責編武者老師便是他們中的代表。再者便是,編輯本人也不甚明了行之有效的對策。
成天把“突顯角色”“展示魅力”“重視落差”等字眼掛在嘴邊的編輯們,真要讓他們給出個具體解決方案,多半只會攤攤手、聳聳肩。因為,這樣的問題真的很難講清。
好在,藤田老師愿意充當新人與責編之間的“翻譯”。其中夾雜老師對責編發(fā)話在其個人理解基礎(chǔ)上的注解。

根據(jù)藤田老師的解讀,武者老師首先發(fā)現(xiàn)了故事分鏡在導入部分的不足,并隨之引發(fā)了角色一路被情節(jié)帶著走的問題。
換而言之,?新人對塑造的角色缺乏底氣,才是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
說到漫畫開篇的技巧,石森章太郎老師在其著作《漫畫家入門》中,早已為大家歸納好了“5H1W”。相信,有志成為漫畫家的各位,早就對導入部分需要交代的這六大基本要素了然于心。
按說此事本身并不含有太高的技術(shù)難度,但若加上編輯提出的“生動有趣”的附加標準,便絕非易事了。誠然,新人將六大要素講述了一遍,但那不過是成段的文字性說明,就是用一堆四角形方框強行霸占分鏡的笨辦法。那樣的做法,可以稱之為典型的、最不受讀者待見的起頭方式。
不難想象,翻開書頁,最先的4~5個分鏡全被文本框覆蓋?!澳鞘窃蔷嘟褚丫玫穆L黑暗年代,balabala……”,開篇上來就被大段文字轟炸,肯定讓人讀到頭大。換位思考,若你是讀者,是不是第一反應就是趕緊跳過不讀?也就意味著,你所創(chuàng)作的,不過是讓人想跳過不讀的內(nèi)容罷了。而好的漫畫,需要不著痕跡地將上述信息說明清楚。
大多數(shù)新人真的意識不到,自己是如何在將身為讀者的那部分自我割裂不顧進行創(chuàng)作的。因此,下筆時全然不去顧及閱讀方的感受。捫心自問,當被問及“是否討厭這類文字導入式的漫畫”時,躊躇滿志的新人心中有沒有發(fā)出“啊!”的一聲驚呼?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專注投入某事時,人們常會當局者迷。一個不小心,新人就將缺少深度的謀篇、與缺乏自信的畫面暴露無遺,好比是在文末來上一句“這便是‘Creature Hunter’”的冗長舞臺設(shè)定旁白。
如此累贅且不得要領(lǐng)的開頭,還是砍去為妙。與其這樣,不如開門見山就跟人挑明“Creature Hunter”,同時配合一組對打戲份,穿插角色間的對白,逐次交代舞臺設(shè)定來得更為簡潔明了。
切忌,在僅有10頁篇幅的單回故事里,翻到第4頁還讓讀者找不著主角的身影!10頁的故事,整整4頁才磨蹭出個開頭,實在是浪費得不像話!之所以出現(xiàn)如此狀況,折射的是,新人的頭腦中,對于如此重要的主人公,并未形成飽滿固定的具象。

按照藤田老師的猜想,新人極有可能是在打“Creature”游戲時,從某位敵方陣營的某個人設(shè)中突然獲得啟發(fā),便如法炮制個大同小異的角色出來。
此處插上一句,藤田老師不僅在擔任小學館新人漫畫大賞評委時閱稿無數(shù),就是在自家工作室里,也瀏覽過堆積如山的漫畫分鏡。由此,老師負責任地總結(jié)出一條定律,“?越是對筆下角色信心不夠的作者,為了掩蓋內(nèi)心的底氣不足,越會推遲主人公登場的時間?”。
不少新人為博人眼球,急于制造大量標新立異的噱頭,但因為對所寫主人公沒啥信心,有人甚至用40頁都畫不下的分鏡,羅列各種要素及配角。情節(jié)東拉西扯,看得人一頭霧水。直到萬不得已,才憋出個主角來。反觀那些對角色胸有成竹的作者,老早就讓主人公出鏡了。
藤田老師提醒各位新人,須把武者老師的“讓主人公在第2頁露臉”這句金句,當成石蕊試紙,用于檢驗作品。但凡對筆下人物有信心的作者,第2、3頁準能見到主角登場,而扭捏到4、5頁主人公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故事,十之八九讀來索然無味。由此可見,漫畫創(chuàng)作需要在角色塑造上花費更多心力,要讓人物帶跑故事。說穿了道理很簡單,一名對未來路徑畏首畏尾,迷茫懦弱的主人公,恰巧折**面對責編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知所措的原創(chuàng)者。
也曾歷經(jīng)漫長黑暗歲月的藤田老師,并非不能體會,新人們仰人鼻息小心度日的不易。但,總這樣下去不是個事!因為,在刻畫好主角前提下所構(gòu)建的世界觀,方才符合少年漫畫的規(guī)范操作。假若反其道而行之,先從設(shè)定入手,讓主人公遷就附和,常常將故事引入沒有出路的迷途。上述論斷說起來輕描淡寫,但真要落實起來,就連藤田老師本人也免不了要絞盡腦汁。
“設(shè)定與配角”的確會讓眾多創(chuàng)作者“思若泉涌,一發(fā)不可收”,而每當這樣的情形有所冒頭,藤田老師便會告誡自己,趕緊返過頭來重新考慮主角,不然便會偏離少年漫畫的航線。最管用的招數(shù),莫過于為主人公安排一位旗鼓相當?shù)幕锇榛蚴菍κ帧V劣谠O(shè)定、世界觀之類的內(nèi)容,則可以暫緩靠后。

說了半天,最為關(guān)鍵的“角色塑造”該怎么搞定呢?這事,責編這頭基本無法提供明確的答案。通常,作者想好故事的大致框架,并沿此思路考慮下去,過不多久便會發(fā)現(xiàn),角色陷入了無路可走的窘境。而且,當故事行進到高潮階段,新人們會察覺,自己時常難以論證人物采取某項抉擇的必然性。
此時,大多數(shù)人會不由自主抓住“性格反差”這根救命稻草,反正“這家伙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因而,將人物的動機解釋成“頭腦一時發(fā)熱的后果”??杉幢闳绱藸繌姼綍嫴欢嗑萌詴X得,“這家伙咋就這么不聽使喚呢?”,怎么還是畫不下去。也就是說,雖然強行讓人物“具備反差”,但角色仍顯得生硬乏味,并且,角色與故事的既定路線也漸行漸遠。
老師將上述現(xiàn)象的成因歸結(jié)為,沒有做好對角色的深度挖掘。解決方法,是用自問自答的方式多問幾個“為什么?”,步步為營,從而使得人物形象逐步完善豐滿。
由新人提交的分鏡,老師覺出主人公是個“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的家伙”?但背后的邏輯又是什么呢?
不問不覺,不問不察,藤田老師要求,新人們一定記得對自己所做的每項設(shè)定,問上幾個為什么。并且,藤田門下,遇到疑問想以“并無特別理由”“現(xiàn)實中就有很多事情根本無解”為由消極搪塞,是絕不被允許的。
藤田老師不是不能體察,新人想從寫實、再寫實的角度去構(gòu)思角色,但又生怕落入無趣俗套的兩難心境,但老師想要點醒各位,在自身構(gòu)建的作品中,漫畫家猶如造物神明,可以“為所欲為”。而一旦“造物主”忘記了這點,登場角色也會立即變得畏畏縮縮。不過,如果能夠不停追問“為什么?為什么?”,便自然而然能夠圍繞角色生發(fā)出一系列細枝末節(jié)的劇情來。
藤田老師要新人們時刻牢記,自己主宰支配著漫畫世界中的一切,因而對于劇中人物擁有絕對的“解釋權(quán)”。另一方面,作者有義務深度綜合考量編排,能使角色背景、情節(jié),讓人讀來津津有味的各類要素。篇中設(shè)下的種種伏筆,均是為角色服務,因而,要將“為什么?”給想透徹。
而角色的塑造,又離不開編故事。這同樣是一個無時不刻困擾新人的大問題,雖然大多數(shù)人也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但“讓人心動的作品”具體怎么個編法呢?
在此,老師大方地公布了“藤田流”編故事法則。
?+?=●
光瞅著上面這張示意圖,大家一定懵了吧。哈哈哈,但如果聽完藤田老師的解釋,諸位肯定又會覺得,“嗨!什么嘛,說穿了,原來是這么簡單一回事呀”。
這實質(zhì)是一張劇情流程簡化圖。簡而言之,就是讓故事的主人公,或主角周圍的配角們,經(jīng)由種種考驗,由不完美逐步成長進階,最終達成“打動人心”目的的一種編劇手段。
說白就是,起先,主人公身上欠缺了某些要素。
比方講,開場時,主角身邊一個朋友也沒有,且抱定,即便獨自一人,照樣能生存下去的想法。因為,主人公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如此一來,便人為制造出一個“不懂得朋友存在意義”的不諳人情世故的角色,即 ? 。
緊接著,此人被卷入某一事件,并且,單憑其一己之力無論如何也擺不平該事件。緊要關(guān)頭,某位主人公平日里素來不屑的同年紀老好人,突然挺身而出助其一臂之力。主人公雖然嫌老好人很煩,卻也在不知不覺間開始依賴此人。到了高潮階段,局勢所逼,需要二人同時按按鈕阻止炸彈爆炸……
而上文提到的老好人伙伴以及與之相關(guān)情節(jié),就是所謂的 ? 。
成功阻止炸彈爆炸,松了一口氣的主人公事后對老好人說,“要不下回一起去看你喜歡的那部劇場版動畫吧?!?/p>
老好人問“為什么?”
主人公答,“朋友結(jié)伴同行有何不可?!?/p>
可以看出,主人公終于領(lǐng)悟到友情的可貴,明白有些情形,個人勢單力薄搞不定,事情朝著好的方向逐漸轉(zhuǎn)變……
于是乎,故事也就達到了 ● 的狀態(tài)。
是不是簡單到讓人沒想法呀?!
?+?=●
即,變化前+使之產(chǎn)生變化的人和事=完成變化后結(jié)局。
這便是藤田老師編故事的經(jīng)驗之談,別家如何老師不管,但越是這種簡潔明了的“骨架”,到后期越便于堆砌大量豐富的“血肉”加以擴充。
由此擴展聯(lián)想,戀愛喜劇中的 ? 是缺少女主陪伴的落單男主咯。 ? 可以視作是女主本人及其思考模式、生活方式,還有兩人談情說愛時的各種佳話。 ● 就是雙宿雙飛、共沐愛河唄。
認清這一基本構(gòu)架,有助于避免在紛繁鋪展的枝節(jié)中迷失方向。因為,作品的目的無非是要達成 ● 的狀態(tài)。
早先的那個例子,是為了讓人明白“友情的重要”,即 ● 。
接下來戀愛喜劇,則是為了說明“遇到一個好女孩,并能與之情投意合是何等的幸事”。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藤田老師也不一一贅述,全交給各位新人自行想象。
大家也可以試著以此法分析一下各自中意的影片,即便片中出現(xiàn)過令你全然無法預料的動人臺詞,細想之下,也會驚覺,原來電影想要表達的主旨竟會是如此單純!
老師也承認,多數(shù)時候,驚悚、恐怖類的影片則會略微錯綜復雜些。
?+?=●
硬套公式的話,在主人公的多方努力奔走下,謎題終被解開……
這算怎么回事?嘛,以感動為賣點的恐怖電影,畢竟寥寥無幾嘛。

還有一點需要聲明,連載漫畫里的主人公,成天變來變?nèi)ィ膊蛔闳?。如此描寫,會讓人覺得“主人公是個極易受周圍人影響、隨波逐流的家伙”。這恰恰與“?主角以自身言行感染他人?”的大方向背道而馳。
比如,《北斗神拳》里,民眾因畏懼暴徒惡黨的橫行肆虐、只得忍氣吞聲地小心度日,這時、拳四郎登場。無論面對何種強敵惡霸,拳四郎都敢于挑戰(zhàn),并為眾人贏得勝利、討回公道。在他的感召下,原本只是一味畏縮的人們,覺悟到要為自由鼓起勇氣,抗爭到底……
?+?=●
由此得出,被惡勢力支配的地區(qū)、膽小怕事的民眾+拳四郎奮力戰(zhàn)斗為人們帶去勇氣=眾人覺醒,并消滅惡勢力。
以上只是隨便找個例子打個比方,但從中可以看出,發(fā)生轉(zhuǎn)變的,是廣大民眾,而主角拳四郎是“讓人們發(fā)生轉(zhuǎn)變”的一方。
在藤田工作室這里,為了方便理解,將受到影響的一方稱作“學生”,施加影響的一方稱作“老師”。可別看小這樣的關(guān)系組合,在設(shè)計故事模型時非常實用。那么,老師要問新人,有否想過,在你的故事中,誰是“老師”?誰是“學生”?
藤田老師再次強調(diào),這一心法看似樸素,威力卻極其強大!進行創(chuàng)作時,“師生”間的關(guān)系,以及上文中列出的那個簡單的故事構(gòu)架公式,須牢牢印在腦子里。
貫徹執(zhí)行老師介紹的手法,即便像《魔偶馬戲團》這樣,登場人物多到讓人眼花,關(guān)系錯綜復雜到令人目眩,伏線套伏線,整整耗費9年時間,險些讓藤田老師畫到噴鼻血的作品,全程并無出現(xiàn)任何條理上的混亂。
不管后期需加進多少要素,只要在前期搭好了思路清晰的牢固骨架,都能確保各種創(chuàng)意擺放得四平八穩(wěn)且不散架。這樣事半功倍的好法子,有志成為連載漫畫家的新人們都該謹記于心。

下面再來說說“落差”。
無論編故事,還是角色塑造,“落差”始終是重中之重。
說來,道理大家都大概能明白,但真想掌握要領(lǐng),還是離不開反復的操練。
俗話說選日不如撞日,現(xiàn)在就跟隨藤田老師的思路演練演練吧。
好,就說天上掉下個大美女,那諸位打算怎樣制造“落差”呢?不許說“一時想不出來”這樣的話,一定要像被推上即興表演的藝人那樣,使勁往下編。
諸位不妨先搜索一下腦海中關(guān)于“好女人”的定義。
超級冷美人類型的話,大約是學生會主席那樣的,黑發(fā)、高挑的身材、學霸、外加運動全能之類的。
怎樣往這樣一個角色身上添加“落差”呢?想不出來么?
那么,假設(shè)某**在街上偶然遭遇這位令人傾心的女神,手中抱著個高達模型,滿面笑意地沖出商店。你的心中是否會不由自主發(fā)出“嗯?”的疑問。而此情此景下,倘若你忍不住上前搭訕,對方會如何作答?
當聽到女孩對你講,“這個‘完美扎古’(パーフェクトザク),一直心心念念想要,這回總算讓我買到手了!”,你會不會瞬間樂開了花?“原來女神竟然控高達”!如此人設(shè),就算眼前之人再怎樣傾國傾城,你都覺著有話可聊了吧。
“你那個扎古真心贊呢,只可惜我所喜歡的‘GYAN’在這個系列里沒有呢?!?/p>
“‘GYAN’?。∥乙蚕矚g‘強人’突起的尖腦門呢!”
或許說著說著,對方還會告訴你,“只可惜,我的涂裝技術(shù)超爛,每次都搞砸”。這下,機會不就砸中你了!
“要不,我來教你怎樣涂裝吧。”
女孩肯定回答,“真的嘛?”,那“你小子”還不樂暈在當場。

同理,遍故事也講求“落差”。
試想,要營造出令人情緒亢奮的高潮階段,那故事的開頭應該怎樣?是咯,肯定得先抑后揚咯。
那么,古代妖怪登場的故事,又該怎樣開頭呢?或許你會設(shè)想嶄新舞臺、現(xiàn)代都市這種,不過,藤田老師更偏愛從靜止衛(wèi)星的攝像頭寫起。這種同樣算“落差”。
眼下,再將話題拉回到早先新人提交的分鏡上,來說說“不擅思考擅長運動”主人公的“落差”。
不可否認,設(shè)定本身具有一定的“落差感”,但從中實在看不出有何趣味與新意。原因就在于,創(chuàng)作者并未在人設(shè)問題上多問幾個“為什么”。
將“主人公性格的成因”歸結(jié)為“與生俱來”肯定很無趣,那就開動腦筋想一個像樣的理由吧。
一個人為啥沒事老做運動?這問題你又沒想過?要想成為職業(yè)漫畫家,還真得養(yǎng)成凡事挖掘“為什么?”的“癖好”才行。這次,藤田老師就代為考慮。
首先,假設(shè)主人公小時候,由于記性不好,常被父母大聲斥責為“笨蛋”。正當他逐漸開始認同父母的說法時,偏巧在電視節(jié)目里看到了“傻子不感冒”的說法,因此,他暗下決心“要保持健康,不得感冒,至少要保住一項長處,不讓父母感到丟臉”。因此,為防止患感冒,他開始用干毛巾擦身,并堅持鍛煉身體,漸漸的,運動神經(jīng)也越練越發(fā)達。
知曉這些背景,讀者就會覺得,這家伙還真是傻得可愛,而這點,會成為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誘因。等到故事高潮,最后阻擋主人公前進的,或許正是他的雙親。若是被父母當面甩下一句,“身體再怎么強健,也治不好傻病呀!”,其對主人公心理的殺傷力,甚至會超越任何強大的對手也說不定。
像這樣,不斷訓練自問自答“為什么?”,有助于開發(fā)各類點子。

又比如,若想描繪格斗游戲《Creature Hunter》里斗士類型的主人公,那就問問,“為何此人會選擇格斗?”,同樣是“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可以參與的運動種類不計其數(shù),足球、排球、游泳……干嘛非要參與格斗不可呢?
看藤田老師“挑擔”似乎毫不費力,新人是否覺得,自己編不來故事很扎心?大可不必,因為,沒人天生就愛東想西想,本事大都是被逼出來的。
據(jù)藤田老師分析,不光是他門下的助手,幾乎所有的新人,都會在第一時間打定“畫格斗漫畫”的主意,然后,以讓主角挑戰(zhàn)某高手為既定目標展開故事??僧敱粏枴爸魅斯珵楹芜x擇格斗?”,只說“這樣編起來方便”。
然而,萬事萬物皆問來由,真肯細細花功夫,一定能挖出不少有趣的料來。
恩?恩?你想到,主人公兒時遇到鄰家一位溫柔且武藝高強的大哥哥?
可以有哇。
主人公之所以沒有學壞,也是因為心目中敬仰那位大哥哥的為人。為了往昔這段與哥哥相處的回憶,才選擇了格斗。
那么,這位大哥哥后來怎么了?
目前姑且先編到這里,之后,順著思路一點點“為什么?為什么?”地往下想即可。
在你玩的游戲里,最后打敗“Creature”的時候,主人公會揮出一拳吧。
記住,無論何時都別忘問“為什么?”
為何最后的致勝一擊能將對手打飛?如果對這點再進一步挖掘,一定能找出此一擊與尋常一擊的不同之處,在此基礎(chǔ)上,極有可能講述一段動人插曲,而藤田老師就眼巴巴等著看這樣的好戲。

還有人會問,創(chuàng)作之際是否該為角色編寫履歷?確實,部分觀點指出“應對所畫角色的履歷了如指掌”,但藤田老師卻不以為然,他覺得,這玩意兒對角色塑造沒啥助益。理由是,脫離開生動情節(jié)的干澀細節(jié)定義,再多,也毫無意義。僅靠給角色貼上若干“其實愛做便當”“喜歡銀飾品”的標簽,并不會使情節(jié)引人入勝。
例如,畫棒球漫畫時,切勿沒頭沒腦給某位投手添上一條“此人愛圍上圍裙親自下廚”的人設(shè)。
因為做菜與打棒球的關(guān)聯(lián)度不高,不信,你問問自己,“為啥這人愛好烹飪?”
因為這家伙小時候父母都出外工作,所以不得不從小自己做便當,結(jié)果練得一手好廚藝。如今,這人做菜的手藝超越了媽媽,由他做飯給爸媽吃。照此往下編,或許會想出,這位老兄每天都給隊友帶自制的飯團,而隊里的女馬內(nèi)甲見狀說,“投手不必每天做便當之類的”,那人卻說,“做菜對我來說是一種很好的解壓”……
若進一步挖掘,此人為啥要給隊友做吃的呢?很可能因為孩童時期雙親離家工作,令其感到非常孤單,想通過向他人分享自己做的料理來派遣寂寞吧。而在這樣家庭背景下長大的小孩,打起棒球來,會是怎樣一種球路?只有遵循層層遞進發(fā)問,才能使本不相干的旁支與主干情節(jié)發(fā)生搭上線。
因而,學會由一個點子不斷為“問什么?”,遠比光知道貼標簽來得有用許多。反過來講,會給角色“加戲”的作者,要給角色編個履歷,不過是分分鐘的事情。

以《月光條例》的“天道”為例,藤田老師就算之前從未想過,而被人問起“天道休息天都干些什么?”“喜歡哪個樂隊?”“想去什么地方?”,老師馬上就能洋洋灑灑寫上一堆。因為老師了解,某種脾氣秉性的角色在特定場合之下應有的反應。
所以說,?很多創(chuàng)作者將順序完全弄反了,還沒開始編故事,就忙著給角色寫履歷書,才會越編越奇怪。?創(chuàng)造出某個角色,在判斷人物一舉一動是否可行時,首先得問自己,能否對作中每處情節(jié)都給出相應合理的解釋。想通的過程,就是不斷自問“為什么?”的過程。只有這樣,什么樣的人,在何種情況下會如何行動,才能順理成章。
反觀藤田老師任評委時,看到新人的參賽作品,時常納悶,“為什么呀?”“這家伙為何會產(chǎn)生那樣的反應?”
真正有志成為職業(yè)漫畫家的各位,一定要在被責編問起“為什么角色會那樣”之前,先自行思考明白。這樣做,才會使本來由作者主觀臆想出的角色,行事作風合乎客觀規(guī)律。當然,解答“為什么?”的理由,不但要讓第三者看懂,還要讓第三者感到有趣。
總之,每當故事編到進退維谷之時,要對作品、對自己多問幾個“為什么?”,并作答。這是基礎(chǔ)的基礎(chǔ)!

參考資料:
《讀者莫讀(笑)》(日文書名《読者ハ読ムナ(笑)》)

本文僅供Anitama發(fā)表,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內(nèi)容。
原文地址:http://www.anitama.cn/article/7140fbb1c0def8d6
官方網(wǎng)站:http://www.anitama.cn/
合作郵箱:bd@anitam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