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方舟/考據(jù)] 文案古詩文考據(jù)——令篇

《登臨意》活動期間一時興起做的考據(jù),在這里存?zhèn)€檔。
考據(jù)范圍是令的相關(guān)資料以及《將進酒》中與她相關(guān)的劇情,本質(zhì)是古詩文資料的搬運,如有遺漏歡迎補充。

一、干員語音

“謀臣似雨”--- 源自西漢武將李陵寫給朋友蘇武的《答蘇武書》。彼時李陵兵敗匈奴被俘,無奈投降。漢武帝得知他投降,怒而滅其全族,司馬遷也曾因為李陵說情而受腐刑。在這篇寫給朋友的回信中,李陵向蘇武表明心跡,極力說明自己投降匈奴之不得已。原文寫作“謀臣如雨”,出現(xiàn)的語境是他提及過去漢高祖劉邦時期武將和謀士眾多,人才濟濟。
【原文】昔高皇帝以三十萬眾,困于平城。當此之時,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況當陵者,豈易為力哉?而執(zhí)事者云云,茍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為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于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jié),滅名不如報德也。昔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沬不死三敗之辱,卒復(fù)句踐之仇,報魯國之羞。區(qū)區(qū)之心,切慕此耳。何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譯文】以前高皇帝率領(lǐng)三十萬大軍,被匈奴圍困在平城。那時,軍中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然而還是七天斷糧,只能勉強脫身。更何況像我這樣的人,難道就容易有所作為嗎?而當權(quán)者卻議論紛紛,一味怨責我未能以死殉國。不過我未以死殉國,確是罪過;但您看我難道是貪生怕死的小人嗎?又哪里會有背離君親、拋棄妻兒卻反而以為對自己有利的人?既然如此,那么,我之所以不死,是因為想有所作為。本來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說的那樣,要向皇上報恩啊。實在因為徒然死去不如樹立名節(jié),身死名滅不如報答恩德。前代范蠡不因會稽山投降之恥而殉國,曹沫不因三戰(zhàn)三敗之辱而自殺,終于,范蠡為越王勾踐報了仇,曹沫為魯國雪了恥。我這一點赤誠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們的作為。哪里料到志向沒有實現(xiàn),怨責之聲已四起;計劃尚未實行,親人就已受刑,這就是我面對蒼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我與我周旋久,寧做我”--- 最早可追溯至《世說新語·品藻》。
【原文】桓公少與殷侯齊名,常有競心?;竼栆螅骸扒浜稳缥遥俊币笤疲骸?span id="s0sssss00s" class="color-pink-03">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譯文】桓溫年輕時與殷浩齊名,常常有競爭之心?;笢貑栆蠛疲骸澳闩c我相比怎樣?”殷浩回答說:“我已經(jīng)與自己打交道很久了,寧愿作我!”
這里涉及一段歷史故事:
桓溫與殷浩是東晉時期人物,幼時曾是一對好友。永和三年(347年)桓溫率兵消滅了成漢政權(quán),在東晉朝廷中的權(quán)勢和聲望空前強盛,為防其獨大,司馬昱以殷浩來抑制桓溫,兩人就此互生嫌隙。永和五年(349年),后趙皇帝駕崩,東晉決定乘北方大亂收復(fù)中原和關(guān)中地區(qū),統(tǒng)一全國。同樣是為了防止桓溫權(quán)力過大,司馬昱將北伐的任務(wù)交給了殷浩。
然而文臣掌兵,后果可想而知——此后兩年,殷浩不僅沒有取得成果,反倒屢次戰(zhàn)敗,軍需物資更被略奪殆盡?;笢爻脵C上奏,列舉殷浩罪行對其彈劾,迫使朝廷廢殷浩為庶人。自此桓溫開始獨攬大權(quán),權(quán)傾朝野?!妒勒f新語》的這段對話就是發(fā)生在桓溫走上人生巔峰、而殷浩從巔峰跌入谷底的這個時期。
后世對這個故事的解讀多是借“寧作我”勉勵自己追求真我,不依靠他人想法來評估自我價值。從令與歲關(guān)系的角度來看,則是她認為自己獨立于歲的觀點的表現(xiàn)。
此外,宋·辛棄疾也曾在自己的詞中化用“寧作我”,表達堅持自己獨立人格的決心。
(1)《鷓鴣天·博山寺作》
????????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厭逢迎。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寧作我,豈其卿。人間走遍卻歸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
(2)《賀新郎·用前韻再賦》
????????肘后俄生柳。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右手淋浪才有用,閑卻持螯左手。謾贏得、傷今感舊。投閣先生惟寂寞,笑是非、不了身前后。持此語,問烏有。????????青山幸自重重秀。問新來、蕭蕭木落,頗堪秋否??偙晃黠L都瘦損,依舊千巖萬岫。把萬事、無言搔首。翁比渠儂人誰好,是我常、與我周旋久。寧作我,一杯酒。

1.“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 出自《毛詩序》?!懊姟敝傅氖窍鄠鲬?zhàn)國末年魯國毛亨和趙國毛萇和輯的《詩》的注本?!懊姟钡拿恳黄露加行⌒騺斫榻B本篇內(nèi)容、意旨等信息。其中,作為第一篇的《關(guān)雎》除了有小序,還另有一篇總序,這篇便是《毛詩序》,又稱《詩大序》,是中國古代第一篇詩歌理論專著。
【原文】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譯文】詩是用來表達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語言表達出來就是詩。心中有所觸動就會以語言的形式表達,若語言不足以表達,人就會吁嗟嘆息,若吁嗟嘆息不足以表達,就會長聲歌詠,若長聲歌詠不足以表達,就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實際上在西漢時期,《詩》還有“魯詩”、“齊詩”、“韓詩”這三種不同的注本,它們與“毛詩”合稱“四家詩”。這四者在詩義說明、文字解說方面各有不同。因為使用當時通用的隸書來記錄,前三家詩被稱為“今文詩”,而年代更早的“毛詩”則屬于“古文詩”。漢代將三家今文詩奉為官學,形成了各自的學派,但它們都在后世逐漸亡佚;另一方面,毛詩卻在民間廣為流傳,最終逐漸變?yōu)槲覀儸F(xiàn)在所說的《詩經(jīng)》。
這篇總序中提到,詩、曲、舞是三種漸進的情感抒發(fā)方式,這在信賴提升后交談1也有所體現(xiàn)。

2.“逍遙身”--- 化用自《莊子·逍遙游》,莊子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游于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游。
3.“氣象萬千”--- 形容景象或事物壯麗而多變化。宋·范仲淹于《岳陽樓記》中寫道:“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span>

“天開月明,海走冰散”--- 兩句都沒有找到出處,應(yīng)該系原創(chuàng)?!疤扉_月明”,即隨著時間流逝,夜空中云霧散去露出明月。而第二句直譯是“海水奔流將冰面沖散、消融”,也是與第一句表達同一個意思,指時間流逝。

1.“昨夜我夢見了你,不!興許是你夢見了我?!?/strong>--- 典故源自《莊子·齊物論》 中“莊周夢蝶”的故事。
【原文】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譯文】從前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蝴蝶,蝴蝶生動逼真,讓他感到非常愉快愜意,竟忘了自己原本是莊周。突然間醒過來,驚惶不定間方知自己原來是莊周。不知是莊周在夢中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在夢中變成了莊周呢?莊周與蝴蝶,必定是有區(qū)別的。這就叫作事物之間的轉(zhuǎn)化。
這段寫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夢蝶結(jié)尾點出是想在故事中展示“物化”這一生命循環(huán)的規(guī)律。物化,即事物之間的相互轉(zhuǎn)化。莊子認為,生命是氣的凝聚,死亡是氣的消散,氣消散后又會重新凝聚,變成另外一種生命形式,而世間萬物就是在這樣的生生死死中不斷循環(huán),死亡也只是物化的一種方式。歲獸代理人將自己與歲的關(guān)系解釋為“做夢”應(yīng)該是有借鑒這個概念,而令對自身的消亡所抱有的無所謂態(tài)度想必也是來源于此,畢竟按照這個邏輯,自身的消失也不過是從一種生命形式轉(zhuǎn)變成了另一種生命形式。
2.“八千年為春,八千年為冬,夢見的那些,也不過短短幾個秋,如此罷了。”--- 典故源自《莊子·逍遙游》。
【原文】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
【譯文】楚國的南方有一種大龜叫做冥靈,它把五百年當作一個春季,五百年當作一個秋季。上古時代有一種樹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當作一個春季,八千年當作一個秋季,這就是長壽。
?

“長河千嶂,大荒孤城,歷歷在目?!?/strong>--- “嶂”指如屏障一般高險的山峰。這里可能是將唐·王維《使之塞上》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和宋·范仲淹《漁家傲·秋思》的“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化用到了一起,用以描寫邊塞的蕭瑟景象。

“滿酹杯中物,天下共余愁。”---也是原創(chuàng)詩句?!磅钡囊馑际恰皩⒕频乖诘厣?,表示祭奠或立誓”,例如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span>

1.“折戟沉沙”--- 出自唐·杜牧的《赤壁》,全文: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2.“壯志未酬”--- 出自唐·李頻的《春日思歸》,全文:
春情不斷若連環(huán),一夕思歸鬢欲斑。
壯志未酬三尺劍,故鄉(xiāng)空隔萬重山。
音書斷絕干戈后,親友相逢夢寐間。
卻羨浮云與飛鳥,因風吹去又吹還。

“沙場埋恨何時絕”--- 出自唐·李益《塞下曲四首·其三》,全文:
蕃州部落能結(jié)束,朝暮馳獵黃河曲。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
秦筑長城城已摧,漢武北上單于臺。
古來征戰(zhàn)虜不盡,今日還復(fù)天兵來。
黃河東流流九折,沙場埋恨何時絕。
蔡琰沒去造胡笳,蘇武歸來持漢節(jié)。
為報如今都護雄,匈奴且莫下云中。
請書塞北陰山石,愿比燕然車騎功。
二、游戲內(nèi)技能


一技能 “重進酒”、二技能“笑鳴瑟”--- 出自辛棄疾的《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全文如下:
????????老大那堪說。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笑富貴千鈞如發(fā)。硬語盤空誰來聽?記當時、只有西窗月。重進酒,換鳴瑟。????????事無兩樣人心別。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正目斷關(guān)河路絕。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丛囀郑a天裂。

三技能“寧作吾”--- 同樣是化用了干員語音部分提到的“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此處不作贅述。

第一天賦“挑燈問夢”--- 化用自宋·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全文: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基建技能一“杯莫停”--- 出自唐·李白《將進酒》,全文: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fù)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召喚物“清平”、“逍遙”、“弦驚”
“清平”可能取自詞牌名“清平樂”或“清平調(diào)”,李白曾寫過著名的《清平調(diào)詞三首》。
“逍遙”是道家概念,如《莊子》名篇《逍遙游》。
“弦驚”取自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三、將進酒劇情

1.“道法自然”--- 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譯文】有一物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前就已經(jīng)存在。它沒有聲音也沒有形體,不依靠任何外力也不會改變,循環(huán)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于是用“道”作它的名,勉強稱其為“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說道很大,而順從于道的天、地、人也都很大。宇宙有四“大”,人也是其中之一。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它自身為法則。
對“道法自然”的解釋,我查到的資料中主要分成兩種:第一種解釋取的是“自然而然”之意,表示“道不受外力干預(yù)、自由發(fā)展而成”。第二種解釋則是“道以它自身為法則”。
“自然而然”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在東漢佛教理論書籍《牟子理惑篇》,而老子是春秋人,從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來說,用這個更接近現(xiàn)代人理解的釋義反推回去解釋《道德經(jīng)》中的“自然”之意并不可靠。其次還要結(jié)合上下文考慮,這個詞所出的句子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在這里是動詞,表示“以……為法則”。這樣看來,這幾小句就組成了一個排比句式,那么“道法自然”也應(yīng)該與前面保持同樣的格式,即“道以XX為法則”。(第一個解釋沒有譯出“法”的意思,行文邏輯上也不通。)“道”在老子看來是早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的,那么可以讓它以為法則的就只有它自己了,綜上所述我認為第二種解釋——“道以它自身為法則”更為合理。
2.“大道至簡”--- 出自《還金述》,此書是由唐末五代道士陶植所寫,分上、中、下三篇,主要是借陰陽五行原理以言還丹之道。原文是:“妙言至徑,大道至簡。”現(xiàn)在這個詞常用來形容基本原理、方法和規(guī)律等其實是極其簡單的。
PS.查資料的時候經(jīng)??匆姷囊粋€說法是來自《道德經(jīng)》,結(jié)果一查原文根本沒有……=.=

1.“生皆夢幻,如露似電,無蹤泡影”--- 化用自《金剛經(jīng)·應(yīng)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原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譯文】一切依靠因緣而生的世間法,都是生滅無常,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亦如電,凡屬有所為,終究是虛幻的,應(yīng)該都視為如此六種一般。
2.“罔兩于景”--- 化用自《莊子·齊物論》的故事“罔兩問景”,原文:
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查到的資料對這段的意思說法不一,因此這里我是結(jié)合資料的解釋、字詞的釋義以及自己的理解來翻譯的。根據(jù)《漢典》,部分字詞的釋義如下:
罔兩:通“魍魎”,指山川精怪、游魂野鬼
景:古同“影”,指影子
曩:過去,以往
蛇蚹(fù):蛇腹下代替足爬行的橫鱗
蜩:蟬
惡:古同“烏”,疑問詞,表示哪、何。
根據(jù)這些釋義,可以將這一段譯為:
魍魎(鬼魂)問影子:“先前你走著,現(xiàn)在你又停下;先前你坐著,現(xiàn)在你又站起;你為什么這樣沒有獨立的操守呢?”
影子說:“我是因為有所依靠才會這樣的嗎?我所依靠的東西是因為又有所依靠所以才成了這樣嗎?我是在依靠蛇腹下的橫鱗或是蟬的翅膀嗎?我如何知道會這樣(指影子隨形體而動)的原因,又如何知道不會這樣的原因?。 ?/span>
魍魎沒有形體作為依憑,而影子隨形體而動,看起來有點像令密錄里墨魎和器倀的處境。不過墨魎雖然看上去無憑,但實際上也是有所憑(由夕創(chuàng)造,也可以被她輕易抹去),而《齊物論》的這則故事里并沒有講到魍魎所待之物。



“吹角連營”--- 依然是來自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此處不作贅述。
四、新皮膚相關(guān)

皮膚名“濯纓”--- 其實早在令的“詩號”中就出現(xiàn)過:“風起撣劍,雨過濯纓,權(quán)傾濁酒澄吾心”。這個詞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流傳在漢水以北的一首民歌,原文是“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濯”的意思是“洗滌”,“纓”指的是系冠帽的絲帶。因此這句的意思是:清澈的滄浪之水,可以洗滌我冠帽上的絲帶;而渾濁的滄浪之水,可以沐洗我的雙足。
滄浪歌本身只是民間傳唱的歌謠,或許最初并沒有寄托特定的寓意,而在后世的解釋中,屬《孟子·離婁上》第八章較為人所知。
【原文】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災(zāi),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短住吩唬骸熳髂?,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酥^也?!?/span>
【譯文】孟子說:“不仁的人難道可以同他商議嗎?他對他人的安危無動于衷,以他人之災(zāi)為己之利,以能使他亡國的東西為樂。假如不仁的人還可以同他商議,那世上又如何會有亡國敗家的慘禍呢?從前有個小孩歌唱道:“清澈的滄浪之水,可以洗滌我冠帽上的絲帶;而渾濁的滄浪之水,可以沐洗我的雙足。’孔子說:‘同學們聽好了!水清就洗帽纓,水濁就洗雙足,其實取決于每個人自己。’因此人必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必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尚書·太甲》說:‘天造作的罪孽,還可以逃掉;自己造作的罪孽,卻無處可逃?!沁@個意思?!?/span>

前瞻直播介紹文案“應(yīng)是天仙狂醉,亂把白云揉碎?!?/strong>--- 出自《清平樂·畫堂晨起》,作者據(jù)說是李白。原文如下:
畫堂晨起,來報雪花墜。高卷簾櫳看佳瑞,皓色遠迷庭砌。
盛氣光引爐煙,素草寒生玉佩。應(yīng)是天仙狂醉,亂把白云揉碎。
根據(jù)我查到的資料,這首詩的收錄來源是《尊前集》,此書的成書時間比較有爭議,且有人認為它的用韻與唐人的習慣不符,過去的研究也多認為它是偽作。而只是看其行文的話,也會感覺略顯怪異,“應(yīng)是天仙狂醉,亂把白云揉碎”單拎出來看或許有一點李白的豪放,但如果結(jié)合前文的靜景描寫來看……emmmm就顯得挺突兀的。
令的參考原型應(yīng)該有李白,這樣看來,文案參考一首很可能都不是李白所寫的詩未免有點不嚴謹。當然不排除文案只是隨便裝個逼,皮膚的文案有時候還挺隨便的。(比如某炎姓男子的背心牛仔褲被寫作泳衣)

正式介紹文案“風雷闃起雨不宣,骷髏粉黛成莫逆,沽夢者醒,靜心者亂,何苦問來?”--- 沒找到具體來源,因此只是搜集了部分字詞的意思。
骷髏粉黛:沒找到可靠的出處,網(wǎng)傳有“紅顏白骨,粉黛骷髏”的說法,意思是漂亮的女子皮下也是白骨,再美麗的容顏死后也會化為骷髏。又有說這是佛教勸人戒除邪淫,但我找不到可靠的典籍出處,我對佛教了解不多,還請知道的朋友解惑。
闃(qù):形容詞,表示寂靜、空無一人。(根據(jù)《康熙字典》,闃只有形容詞的釋義,所以我不太理解鷹角的文案為什么要用“闃起”這個表達,風雷在寂靜中響起而雨還未降下?雖然單句拋卻現(xiàn)有釋義僅憑腦補也能解釋得通,但是這樣與后句也沒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坎欢?。)
莫逆: 出自《莊子·大宗師》,原文:“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娜讼嘁暥?,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焙笫烙眠@個詞表示志同道合,交情深厚,另有衍生的成語“莫逆之交”。
沽(gū):作動詞時主要有兩個意思,1.通“酤”,買賣;2.謀取,如“沽名釣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