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才子周吉丨畢生獻給木卡姆的“阿西克”
“
“用什么來送我?就用木卡姆吧……”
“我的薩塔爾琴以生命的紐帶為弦,
它能慰藉不幸者,予其悲愴與凄婉。
我深深投入于木卡姆使之縈回于心,
若耽于愛的憧憬即彈奏于伊人尊前……”
——《十二木卡姆》序曲開篇
這是《十二木卡姆》的開篇序曲,想必大家都對木卡姆不陌生。
但是有一位被維吾爾族鄉(xiāng)親們熱情地稱呼為“居馬洪”的人,你可能就不知道了。
他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主人公——周吉先生。
他說著一口流利的維吾爾語,會彈維吾爾族樂器,并且經(jīng)常穿梭于沙漠、戈壁、綠洲小村莊……
那么,他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新疆人嗎?
不是。
他來自江蘇宜興,是一名地道的江南才子。
那他又是何時來到新疆,并且一步一步成為了木卡姆的“阿西克”呢?
下文將為讀者朋友們介紹周吉先生是如何結(jié)緣木卡姆,進而是如何深入了解木卡姆的。
結(jié)緣木卡姆
上高中時,周吉先生曾在上海市學(xué)生課余藝術(shù)團擔(dān)任笛子演奏員,并在高中畢業(yè)匯演中演奏了笛子獨奏曲《打鼓舞曲》,但他當(dāng)時并不知道這是源自新疆《十二木卡姆》中的一個片段。
1956年,周吉先生被新疆話劇團選中,從此開啟了新疆民族音樂研究的新篇章。
隨后的日子中,周吉先生自己總結(jié)出,他一生有四次走入、深入、融入木卡姆的瞬間。
走入木卡姆:第一次是1965 年,在話劇團排練歌舞《人民公社好》時,用到了《烏夏克木卡姆》的音樂元素,自此開始走入新疆木卡姆。
深入木卡姆:第二次是1970 年,他參與了用維吾爾族音樂來改編創(chuàng)作歌劇《紅燈記》,憑借對新疆民族音樂研究的深厚功底,周吉先生成為了團隊中唯一一位漢族音樂家。
值得注意的是,《紅燈記》借《十二木卡姆》中的《拉克木卡姆》《且比亞特木卡姆》《木夏吾萊克木卡姆》的元素來創(chuàng)作,因此,這部歌劇又被稱為“木卡姆音樂運用于舞臺音樂創(chuàng)作的一次成功典范”。
▲紅燈記劇照1
▲紅燈記劇照2
第三次是1978年,在歌劇《艾里甫與賽乃姆》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將木卡姆的旋律靈活穿插于各段情節(jié)發(fā)展之中。
融入木卡姆:第四次是1987年,周吉先生開始《十二木卡姆》的記譜工作和《音樂集成》(新疆卷)的文字撰寫工作。
在記譜過程中,周吉先生與買提肉孜·吐爾遜先生一起聽吐爾迪阿洪先生留下的錄音;
由于長時間的聽錄音,有幾次周吉先生的耳膜都發(fā)炎了,但他只是暫時休息幾天,便又開始聽,就是在這種驚人的毅力之下,經(jīng)過反復(fù)的聽、推敲、核對和修訂;
他們完成了《十二木卡姆》樂譜記錄的又一次更新,這是對萬桐書先生等前人成果的整理與完善,同時也使得周吉先生進一步深入了解、融入木卡姆。
▲著名演唱家|吐爾迪阿洪
在新疆工作的四十多年中,他堅持扎根民間實地考察,和當(dāng)?shù)鼐S吾爾族同胞一起生活交流,逐步收集、整理各地維吾爾族群眾的語言、民俗等,以期較為準確地把握維吾爾族文化內(nèi)涵和音樂特征。
更是憑借當(dāng)?shù)厝罕妼ψ约旱南矏?,榮獲一個別名——“居馬洪”。
不忘的“居馬洪”先生
《木卡姆》猶如一首搖籃曲,
維吾爾族伴隨著這首樂曲誕生;
沒有木卡姆的婚禮不會熱鬧,
離開木卡姆麥西熱甫死氣沉沉。
老翁和老嫗聽了木卡姆樂曲,
衰老的身軀頓時煥發(fā)光彩;
據(jù)說垂危者聽了木卡姆樂曲,
靈魂將得到安息,死后化為天神。
我慶幸自己的一生沉浸在木卡姆中,
愿我的生命與木卡姆永不分離;
朋友,一旦我死去請不要哭泣,
只求您用木卡姆樂曲為我送終。
--《聽十二木卡姆有感》 鐵衣甫江
因有著像萬桐書先生、周吉先生等這樣熱衷于新疆音樂傳承與發(fā)展的人,才使得中國新疆維吾爾族木卡姆藝術(shù)在2005 年 11 月 25 日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同時也被國家列入了“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周吉先生因一場歌曲結(jié)緣新疆、結(jié)緣木卡姆,這一結(jié)緣便是四十多年,直到生命的終點。
今年是周吉先生逝世15周年,為紀念先生,讓我們在文章最后,一起來聽一首由周吉先生作曲的歌曲《天山青松根連根》。
-END-
本文由“我從新疆來”原創(chuàng),歡迎關(guān)注,帶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